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参与进去,甚至成为游戏的核心人物。可是,往往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总是远离人群,独自呆着,有时候硬把他们塞进小朋友中间也会很快“逃”出来,这是不合群吗?
孩子为什么会不合群呢?是因为社交能力低吗?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没搞清楚孩子的感官知觉属于哪种类型,因此常常错怪孩子,从而也错过了纠正孩子行为的最佳时期。
两个维度——构成孩子的感官知觉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的相关研究表明:宝宝的神经结构可以帮助他们处理环境中的信息和自己身体上的各类感官知觉,而每个宝宝整合并处理感知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理论指出,可以根据宝宝的「感知阈值」和「行为策略」这两个维度对其分类。
先来看看感知阈值,通俗的解释就是敏感性,主要是看环境对孩子的刺激会引起他怎样的变化,包括声音、光线、温度等。感知阈值是和敏感性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如果感知阈值低的孩子,比如一点声音刺激都会让他感到惶恐不安,迅速逃离,这就是敏感性高的孩子。
反之,有的宝宝即便在很嘈杂的环境下依然安之若素,那他的感知阈值就高,敏感性低。这样的孩子可能很好带,但面对危险的时候感知度要差一些。所以这个维度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父母如何引导和养育。
第二个维度是行为策略,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的孩子如果感到不适会立刻做出反应,而被动型的孩子虽然也能感受到不舒服,但行动常常慢于感受,再等一等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根据以上这两个维度的不同,可以将孩子分为四种类型。家长应根据每个孩子的类型来养育,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并一举击破孩子不合群的问题。
四种类型——引领家长如何养育1、 淡漠型——最“高冷”的孩子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聚在一起做游戏,只有一个孩子孤零零地站在一边,那边欢声笑语,这边冷冷清清。有时候其他小朋友过来把他拽过去了,他的反应也是淡淡的,不反对也不热情参与,有机会还是会退出来。
这样的孩子往往对痛觉的阈值很高,有时候腿部磕青了,自己还回忆不出来是在何时受的伤,当时也没有其他孩子那么强烈的痛感。
淡漠型的孩子由于主动性差,参与度低,因而常常是不合群孩子中的“主力军”。
最易被父母贴的标签:蜗牛、高冷总裁
他们对人、对事都不敏感,属于被动的类型,好像对环境里发生的一切都提不起来兴趣。
养育策略:
这样的孩子就需要父母和老师通过增强环境刺激,来提高他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家长需要多些耐心。比如,在触觉上,如果孩子一时不愿意去执行,你可以用手去拍拍他的肩膀,借助肢体语言来表达。
在听觉上也是如此,就像我们小时候在上课前总要先唱一首歌,你也可以让这样的孩子在做事前先活动一下,舒活一下筋骨,调动热情,然后再进行。淡漠型的孩子本身就很“暗淡”了,家长可以试着将其卧室或书房装饰得靓丽一些,让孩子能受到感染。
2、 敏感型——最“多愁善感”的孩子
芸芸平时在幼儿园里一向乖巧懂事,班主任很喜欢她。有一次其他班级的老师有事请假,芸芸的班主任去给那个班的小朋友带了半天的课,走的时候还亲了一个孩子的脸。这一幕大家都看在眼里。
等到放学的时候,芸芸突然崩溃大哭,大家都感觉有些莫名其妙。但是班主任很快明白了她为什么哭。其实老师在亲小朋友时芸芸就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但是没有立刻做出反应,而是等过了一段时间才爆发。
敏感型的孩子因为反映过于激烈,还常常不善表达,很容易引起其他小朋友的误会,因而也会出现不合群的现象。
最易被父母贴的标签:林黛玉、爱哭鬼
敏感型的孩子,敏感性最高,行为被动,对环境反应强烈,却迟迟不肯出手。
养育策略:
针对敏感型孩子的特点,家长一是要想办法降低环境对其的刺激,给孩子创建一个相对稳定、平和的环境,灯光不要过于刺眼,远离噪音,家庭氛围和谐,保证环境刺激在孩子的心理承受范围内,不随意挑战。
二是增强孩子行动的主观意愿,也就是让孩子能逐渐接受刺激,比如告诉孩子即将举行消防演习,将会出现何种现象,让孩子心理有预期,有想象,就能坦然接受这种变化。在集体行动中也是如此,多和孩子“演习”,相信他会以自己的方式回归群体的。
3、回避型——最“惜命”的孩子
夏天的时候幼儿园里举行了一场水枪大战,起初圆圆(化名)还在后排举着水枪参战。可是随着大战的进行,开始进入胶着状态,玩得兴起的孩子们干脆举起了盆、舀子等各种装水的容器互相“攻击”。
本来站在后排身上没几个水滴的圆圆,看形势突变拔腿就跑,他回到幼儿园里自己玩耍,任凭外面如何吵闹都充耳不闻。
回避型的孩子往往都表现得比较“惜命”,很多场合都不适合他们玩耍,也常被其他小朋友笑话为“逃兵”,不合群也就在所难免了。
最易被父母贴的标签:胆小鬼、没出息
回避型的孩子,敏感性较高,行为主动,但不是“出击”而是“回避”,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应该是最让爸妈放心的类型。
养育策略:
父母在平时生活中多观察,看哪些场景是容易对孩子造成过度刺激的,不要勉强,更不能打击孩子,否则破坏了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后果会更糟。
然后鼓励孩子从低刺激的游戏中,如吹泡泡、用蜡笔画画等 ,过渡到有着较强刺激的游戏中,比如涂颜料、玩沙子、戏水等。给孩子创造多种类型的玩耍场所和机会,涵盖各种刺激度不同的游戏,让孩子能从心底接受这些。
4、 探索型——最“热情”的孩子
小蓝(化名)第一次玩沙子的时候,简直像发现了新大陆。他已经不能仅仅满足将沙子放在模具中,还尝试将沙子放到爸爸的鞋里,自己的水杯里,甚至宠物狗的食盒里,看狗狗能不能吃。
探索型的孩子精力旺盛,常常是整蛊别人的人,小朋友们很害怕,会远离这样的“危险分子”,反倒是让他离群索居了。
最易被父母贴的标签: 淘气包、作妖
探索型的娃,敏感度较低,主动性超强,会积极地寻求各种刺激。
养育策略:
这样的孩子家长要首先保证其的安全,从小对他灌输安全常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和别人相处的界限在哪里,不能因为自己的好奇和冲动给他人造成困扰。
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探索行为,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他会带给你惊喜。
总之,每种类型的孩子可能都会有不合群的现象发生,淡漠型的发生几率较高,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引导和养育。
解秘孩子的类型密码,并通过改进来促使他更友好、高效的社交,才是分析这些类型的意义所在。
关注@晓丹育儿,专注家庭教育,关心宝贝成长,一起加入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