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位妈妈给我留言说,她带孩子去游乐场玩,玩到最后一个项目时,孩子还没完成就不想玩了。
妈妈也知道孩子已经很累了,但她又觉得孩子都快三岁了,不能让他半途而废。
于是就坚持孩子一定要完成最后一个项目才能回家,孩子开始抗拒。
这样一来,妈妈觉得儿子做事情没有恒心,越发要让孩子坚持完成。
最后本来很开心的一天,却以孩子崩溃大哭收尾了。
这位妈妈当时内心是充满疑惑的,她说:
“我其实能理解孩子,累了就不想再坚持。但我看过很多育儿书,都在谈培养坚毅品质就是不能轻易放弃,3岁孩子的专注力应该可以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件事了。
所以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但当最后孩子崩溃大哭时,我就在反思,我这么做到底对吗?”
2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当年,我不是天生就特别有耐心脾气很好的妈妈,而恰巧我的孩子又是个高需求的孩子。
于是当妈妈的头一年,我把重点都放在学习如何管理自我情绪上。
我学了很多技巧,面对孩子时永远都是微笑的、精神百倍的,这是我从书上看到的,妈妈的状态很重要,因此我需要这样要求自己。
但在孩子接近1岁时,孩子因为某件小事而大哭,当时的我也失控了,对着她大声吼叫,然后崩溃地和她一起哭泣。
我被自己的情绪吓到了,孩子也被吓到了。
那次后,我和我的老师分享了这件事,作为两个孩子妈妈的她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对我说:“你假装一个完美的、标准的妈妈太久了,你累了。”
这是一份多大的理解和包容,我只记得自己当时一个劲地点头。
从我开始学习了育儿知识,我开始要求自己完全不能发火,但人是有情绪起伏的,我被育儿的标准知识“绑架”了,我开始要求自己做一个不真实的人,一个完全没有负面情绪的“标准妈妈”。
可惜,所有被压抑的情绪一直存在那里,最终它们以一个更加激烈的形式爆发了。
就如同文章开头的那位妈妈,也是学了很多育儿理论,面对孩子的某些小问题时,她明知没什么关系,但还是刻板地坚持这些育儿理念。
很多人容易陷入过度依赖知识的怪圈,把育儿知识当成了精密的配方,希望能打造出完美的孩子或完美的父母。
但我们忘记了:孩子不是标准件,我们也不是神。
那位妈妈关于育儿知识的理解是正确的,但她其实可以真实地告诉孩子:
“我们做事需要有始有终,但是妈妈知道你累了,你觉得你是否可以坚持完成,还是今天就破例一下?”
这样的对话,不仅清晰地传递给了孩子父母的期望是什么,还传递给孩子一份理解和一份自主决定权。
更关键的是,这才是我们最真实的想法。
至于我自己,那次以后养育孩子过程中,我会和她分享:
“今天妈妈累了,你可以自己玩一会吗?妈妈今天心情不是很好,每个人都会有心情糟糕的情况,妈妈睡一觉就会好的。”
面对孩子的哭闹,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先管理自己的情绪,但是我再也没有“我必须不生气”的压力了。
相反,有时情绪上来了,我也会真实地告诉孩子:
“妈妈还是爱你的,但是你的这个行为我不喜欢,因此妈妈现在也很生气。你在自己小床里待着,妈妈需要出去冷静一下”。
这样的对话,我还是在践行育儿知识,但我更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
育儿从来都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育儿知识告诉我们的是科学,父母的本能就是艺术。
要平衡科学和艺术,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成为真实的父母,不要用育儿标准强迫自己,而是真实地去体会每个育儿当下我们真实的感受。
然后通过育儿知识来指导我们如何在“真实”和“标准”之间达到平衡。
因为,真实远比标准更重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