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加剧,年轻的父母们教养子女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隔代教育现象也就越来越普遍。
上海市社科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城市隔代育儿比例不断攀升,上海已达到88.9%,可以说绝大部分小夫妻在育儿方面都需要上一辈的帮助。
年轻父母们在感受亲情支持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种种问题,甚至在社会新闻中,隔代教育成了许多人教育孩子失败的借口,也成了对问题少年诟病的理由。
老人们带完儿子又带孙子,劳苦,但功高不高?
01、无奈之选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导师王极盛一直致力于研究国内教育现状,在他看来,对隔代教育出现批判的声音,是由于当下人们对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很多。
不可否认,老人家带过很多孩子,而且都“成功”养大了,很多老人把“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挂在嘴边,但在年轻人眼里,他们的育儿经真的经得住考验吗?
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倾向于两种极端——过严或者过松。
一部分老人喜欢“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教育方式,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坚持着一贯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观点。
更大一部分老人,年轻时候育儿或许严厉过,但那是物质条件不充裕情况下的无奈,年老后面对孙子,则会因为“补偿心理”而掉入另一个极端:无限度溺爱,放任孩子的行为。
当然,最大的问题是来自老人带孩子中频频出现的安全隐患。
常州市的小玲和孩子生活,但平时幼儿园接送和看管都是由爷爷来办。近日气温高,爷爷有些体力下降,放学后带着孙子去买雪糕的时候,爷爷一时没追上,孩子撞上一辆出租车,腿部骨折。
不仅小玲伤心,爷爷自己也十分自责,怪自己太不小心,血压升高急得住进了医院。
年轻人既没时间陪孩子,也不愿意把孩子交到保姆这样的“外人”手中,所以用“亲情”作为纽扣,让退休的父母再次担起重任,而老人也因此放弃了清闲的退休生活,到后辈的小家庭中“当牛做马”。
这样看来,隔代教育是受到当前中国社会“4-2-1”人口架构的影响,才逐渐形成趋势,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02、摩擦不断年轻人委屈,老人又何尝不委屈:本来养养花、打打太极拳的平静养老生活,却被一个小娃娃打破了,从此过上“费力不讨好”的日子。
双方都有苦说不出,隔代养育中的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打结。
某新闻网站关于隔代抚养的问题做了一期访谈,让身处其中的老人和年轻父母谈谈自己的看法,两边很明显都在自说自话。
老人们说:“觉得年轻父母们有点不负责任,还说是我们娇惯孩子。孩子吃饭不好就说我们养育方式不对;孩子有点小要求时非不满足还招他哭…他们是不是太‘照本宣科’了?”
“最不满意的就是他们那什么‘早教’理念。孙女还不到2岁,周末她妈妈都要带她上音乐课、亲子班…一次课差不多100多块钱!非带孩子跑那么远的地方、花那么多钱玩,真想不通!”
“白天打无数个电话回家,一会儿问喝奶了没有,喝了多少毫升,是不是用开水冲的;一会又问大便了没有,给没给用护臀膏……明摆着对我不信任。”
年轻父母们说:“奶奶太粗心,总有些潜在的危险她不小心;爷爷太溺爱,一声都不让哭,一哭一闹赶紧遂了他的心愿,家里玩具堆成山——孩子现在只有八个月,隔代育儿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
“他们不会按照你的想法去带,喂养方式(自己吃的东西吐出来再喂到孩子嘴里)、早期教育(太过溺爱孩子,反对子女给孙子报早教班)都不符合我的要求。”
“老人会不由自主的溺爱孩子,但是这个溺爱会最终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往细了说有时候老人说话有方言,我觉得这样对孩子也不好。当然,最重要的是最后很有可能因为孩子和老人产生不可化解的矛盾,这个最让人头痛。”
隔代教育,根本上在于教育观念的差别。
为人父母,即使有老人的帮忙,也需要多和孩子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弥补老人教育孩子的不足;而不是在孩子出现了问题的时候,怪老人带不好,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
由于成长的环境和时代有着显著的差异,两代人在教育孩子上的观念上自然也会存在相当大的分歧,这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要求家庭教育中形成“合力”,而不是传统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比如面对孩子挑食的问题,普通隔代育儿家庭,妈妈指出并要求孩子吃点蔬菜的时候,奶奶可能就会说:孩子吃得饱就好,不用管那么多!
久而久之,妈妈的提醒起不到作用,奶奶的宠溺反而被利用,逐渐养出孩子娇气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换个情境,假如家庭成员面对具体的问题能统一观念,奶奶面对孙子求援的目光,就能对孙子表明自己的观点:多吃蔬菜,才能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壮。
父母的教育是不可取代的,老人只能作为照顾孩子的助力,绝不是教育孩子的主体。
换句话说,在“养育”二字中,老人如果主动承担了“养”,年轻父母更应该主动承担起“育”的重任,这就要求每一位父母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职责,与老人形成“统一战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