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为了孩子不孤单,所以同小区的很多年龄相仿的孩子就会经常凑一起玩耍。在孩子玩耍过程中,我们不乏会看到如下的情景:
一个小男孩捡到了一个带花纸,上面是小猪佩琪的瓶瓶,高兴地蹦跳一下,正当男孩子兴奋地把玩着自己的新收获时,一个差不多年龄的小女孩跑过来,一把就把他手里的瓶瓶夺走了。男孩子正要咧嘴哭,奶奶立刻说:“没事没事的,不就是一个捡的瓶儿嘛,姐姐拿过去玩一会,你不要小气吆。大方点儿啊!“奶奶碍于情面,同时也是觉得一个饮料小瓶子的确太微不足道,于是忙着安慰自家孙子,拿出其他玩具给他。
可是小男孩还是眼里有泪花闪烁,他只想要玩自己被夺走的那个瓶子。他的眼睛,死死盯住女孩的手。女孩妈妈开始批评女孩:”快还给弟弟,你这样不礼貌啊!“小女孩不听。不仅不听,她还一本正经地对毛毛说:“你别难过了,我就玩一下,好朋友要分享啊!“这话一出口,旁边的大人都听乐了,甚至还有人夸这个小女孩聪明,并且笑着对男孩说:“你是小小男子汉,不许哭啊。”
上面的情形,让小男孩让着小女孩,我们觉得教育的是对的,而且我们大人也都觉得,孩子还小,一个捡来的小瓶子这样的东西,实在太微不足道。我相信,很多父母肯定会像男孩奶奶一样去打圆场。然而,大人有没有想过,对孩子来说,她抢走了我捡的瓶子,跟抢走了我心爱的宝贝,甚至随意入侵了我的界限,践踏了我的权利,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
大家有没有设身处地的想过,当大人轻描淡写地说出“没事没事”的时候,对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其实是在跟孩子说:你这根本不算事,你不该这么难受,你难受只说明你太小气了。简言之,你生气是不合理的。说到底,这是在教孩子:被侵犯时,你得忍着。这是人为制造的权利的不平等。总是这样被对待的孩子,他们很容易在人际冲突中失去反击的勇气。
所以,如果孩子的东西被抢了,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的孩子还在5岁以内,,答案就是:帮孩子抢回来。谁的东西归谁,这是人际关系中最起码的界限。
习惯抢别人东西的孩子若习惯了被满足,那么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有人拒绝她,她很可能无法承受。他们长大后,也容易因为不懂尊重别人和别人的界限,而遭遇人际关系上的困境。
而那些被抢的孩子,被家长教育的要忍让,不会霸道的孩子, 不只是“被欺负”这么简单。更重要的,他很难认清世界的规则。慢慢的他就会以为,隐忍才是生活的常态。
知道一直要求孩子忍让,最要命的后果是什么吗?是一旦遇上校园霸凌,他们基本就没跑了。从这个角度说,父母通过言行亲自告诉孩子:你不必退让,真的非常常重要。如果一个孩子早早习惯了隐忍和服从,甚至讨好,那么当他遭遇霸凌之时,他的概念里是没有“反抗”二字的。甚至连求助可能都不会有。
哪怕是在多子女家庭,该是哪个孩子的东西,就归哪个。如果家里老二太小,哭闹着想玩老大的玩具老大却不肯,这时父母最好的办法不是教训老大,逼他分享、出让自己的界限,而是抱走小的,转移小宝宝的注意力。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在受到伤害的时候,不敢反抗,不敢拒绝?
这其实和胆量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他们没有习惯说不,没有习惯拒绝别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兄友弟恭,礼貌谦让,我们也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谁都是从小听到大。并不是说恭谨谦和不好,而是我们过于强调让孩子去谦让别人,让他们以为牺牲自己换取“和平”才是绝对的正确。
毕淑敏说过,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告诉了孩子太多的风度与谦让,却忘了告诉孩子拒绝也是每个人的权利。所以,做父母的,一定不要让孩子一直谦让,要让孩子学会护自己的领地,学会拒绝别人,以后在遇到这种情况,告诉孩子,让孩子告诉对方“等我玩完了就给你”或者“我们可以一起玩”,这是拒绝后的措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