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新晋爸妈来说,最头疼的事情就要数亲子教育问题了吧!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小孩从小的生活环境也有所不同,我们也不能再用老一套的方法去教育小孩。这个时候,我们能结合实际情况掌握一些亲子教育的方法便会好很多。
倾听很重要从襁褓时期的每一声哭声到叛逆期的每一次吵架,这段时期的每一次倾听都很重要,尤其是婴幼儿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小孩内心其实不会明白父母永远爱他这个道理,他只知道谁对他好就是爱他,但小孩子所认为的好,不是给予他很多物质,或是一味的宠溺。
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
"当我让孩子画了自画像,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而痛哭流涕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这是一份救人的工作。你没有办法想象他们内心里会有这么多的事情,这么的严重,因为他们讲出来了,因为他们哭了,他不会走错路。有的孩子告诉我,只要能不回家,他一定不要回家。这句话如果让他的父母听见了,一定会吓一跳。"
在孩子的世界里就是希望每一次重要事件能和你分享,你会倾听他说的话,你不能每一次都对他的话敷衍了事儿。有的家长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喜欢和自己说话,而真相却是因为你曾经忽略了孩子一次又一次的讲话。
父亲的角色很重要,杜绝冷漠或暴力中国传统的观念都说女子三从四德,婚后相夫教子。其实教育是两个人的事情,只有母亲在教育孩子,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其实父亲在孩子心中和母亲不一样,如果父亲经常对孩子打骂,太过严厉,会把孩子推的越来越远。
一次去亲戚家做客,在她家交谈闲聊之际来了一个约摸5,6岁的小孩,小孩站在门口,也不见进来,就呆呆地看着我们,后来他奶奶叫他也不搭理,我们也就任由他去了。直到吃饭时间,他来到餐桌边,看见饭菜不合口,那小脾气一上来,筷子使劲一扔,那模样一看就不是个善茬儿。
亲戚骂了他几句,他竟然又哭又闹,跑回房间便不出来了。不管亲戚怎么劝他出来吃饭他都不肯,直到最后拿出他最喜欢的巧克力他才作罢。
这场风波也算是过去了,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也不好下定论,只是没想到,事情还在发展。亲戚的儿子回来了,看到亲戚给孙子吃巧克力,一把就抢了过来,心有怨言地说了亲戚一句,接着便一巴掌扇在儿子脸上。
我看着小孩红了的脸,本以为小孩会像刚刚那样儿哭闹,结果小孩一声不吭就死死地盯着他的父亲,那眼神我一大人看得都有些寒颤。这件事儿算是告一段落了,后来奶奶带着我回了家。
回家的路上奶奶才说小孩很可怜,三岁就离了母亲,大人离婚了,母亲从也不回来看小孩一眼,就跟不是她身上掉下的一块儿肉。而孩子父亲根本不会教育孩子,从小就是心情好的时候就夸几句,心情不好孩子就要被打。
这样的一位父亲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是不可磨灭的,他会给孩子留下童年阴影,而这个阴影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我们做父母的不应该把孩子当成发泄的工具,而要意识到他也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一个人。
善于向孩子表达爱意如果你阅读过《梁启超家书》,你便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梁启超先生对孩子的爱意表达情真意切。因为孩子往往会浮于表面看事情,如果我们不表达,孩子便不会明白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向孩子表达我们的爱意,慢慢地,孩子也会向你表达爱意,他会觉得父母和他是平等的,而其关系也会更像朋友,而不是亲子。
鼓励与批评相结合小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对错,也没有该做与不该做,只有你给他的错误定位与正确定位,他自己是没有感觉的。所以你要教他明辨是非,不能一味地说他做的对,也不能一味贬低他,这样都会让小孩产生一种"我做的都是对的"或者"我做的都是错的"感觉。
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做《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印象十分深刻的是主人公有一个喜欢夸奖他的妈妈和一个喜欢批评他的爸爸。
作者在文末写了这样一段话: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详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
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孩子的成长既需要鼓励也需要批评。在鼓励的时候要提醒他不能骄傲,要学会和自己赛跑,要保证每一天都有进步。相反,在批评的时候也不能一味骂他,应该侧重于告诉他他什么地方做错了,这样做下去会带来什么后果。以后不能这样做,给他树立一个正确的是非观。
以上几点便是教育孩子的关键,父母对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关于亲子教育问题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教育好孩子,不毁掉孩子的一生想必是每一位做父母的最大的愿望。
毕竟孩子是父母亲的后半生。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需要多多关注,只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人。要做到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成长,更是心理上的成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