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在其文章《狂人日记》的最后,大声疾呼“救救孩子……”表现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孩子的担忧。
今天,我也想说:“救救孩子……”救救孩子的审美。
◇ 社会审美环境,影响孩子的审美能力吴冠中先生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季羡林先生曾在他的随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
物质匮乏年代,人们追求的是吃饱穿暖,对美没有什么要求。现在即使生活条件好了,但很多人,尤其是我们的上一辈,仍然认为实用大于一切,审美也是“大红大绿”,要喜庆。
一篇《看完父母新装修的房子,想离家出走》的文章在朋友圈里很火。
网友们纷纷吐槽父母装修房子的审美,只能用四个词来形容“不忍直视”。
而父母也从小教育我们,只要学习好,吃什么穿什么都没关系。在学校要穿统一的松松垮垮的校服,有的学校还强行剪掉学生的头发,真的是很暴力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还有什么审美可言。
整个社会大环境呢,也没有为孩子提供美育的氛围。
上海常德路的店铺,招牌全被换成了黑底白字。搭配上路边一排整齐的小白花,好好的面馆,简直变成了“灵堂style”。有人戏称:只要审美够独特,天天都是清明节。
要么就是花红柳绿,辣眼睛。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地区的招牌则美成了景点,成为人们旅游的打卡胜地。
东京街头
纽约时代广场
中国现在的社会审美,越来越趋于单一化和同质化。
新版《倚天屠龙记》的剧照,遭到了网友的调侃:“最近古装剧的妆发,到底是怎么回事?从不觉得自己是脸盲,直到看到这张新倚天照片。张无忌的老婆们长得一模一样也就罢了,张无忌和他的老婆们长得也是一模一样。”
这样千篇一律的审美环境,对孩子绝对是一种误导。
◇ 孩子的精神食粮,也存在“安全”问题当年的三鹿毒奶粉,皮鞋制酸奶,让国人对儿童的食品安全大跌眼镜,后遗症就孩子吃的用的,能用进口的绝不用国产的。
但是看看孩子的精神食粮,又能“安全”到哪里去呢?
出门一看,商场、母婴店门口,到处都是奇形怪状的摇摇车。这审美,简直服了,一点儿想象力都没有。
大观园的魔幻蜡像,竟然丑到能吓哭孩子。
再看看我们的小学课本设计,虽然经过多次改版和设计,有人吐槽比30年前更丑了。
有的绘本,线条粗糙,配色突兀,人物形象也好丑。
动画片呢,《喜羊羊与灰太狼》包含许多少儿不宜的内容,暴力或色情让人产生不适。这本来是一部面向幼龄儿童的动画,但编剧却在其中加入了很多的网络语言和成人笑话。
这两年很火的《熊出没》,也存在一些内容方面的误导,偷东西,损坏公物。人物还说方言,有种春晚小品的即视感。人物设计还能不能再丑一点。
◇ 孩子的审美,决定国家的创造力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近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实业还是有待提高。电商平台很火,进口产品更火。什么时候,我们也可以心甘情愿地使用国产品牌,而不是打着爱国的旗号。
吉林大学教授也曾在2018年毕业典礼上发表过这样的演讲:“看看我们的校园里,许多男同学穿着一条大短裤,露着带毛的双腿,穿一双拖鞋,身披庄严的毕业礼服满校园逛。你们觉得美吗?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中国人的标准,基本上就是服饰与行为。相对于其他亚洲人,中国人的服装搭配比如衣裤、鞋帽、鞋袜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体的,远远一看便知道是中国人。”
历史上,我们曾经也有好的审美能力。
我们的祖先焚香饮茶,插花制香,既美丽又浪漫。恐海棠睡去便烧红烛,懂得体会画船听雨眠,懂得欣赏微雨燕双飞。“人面含鱼的彩陶盆,古色斑斓的青铜器;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
清明上河图
而民国时期的广告排版水平,也是令人忍不住惊叹。
要提高国人的审美水平,孩子是关键;要提高孩子的审美水平,美育是关键。
素质教育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学习成绩重要,审美能力更重要。
大环境不理想,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提高鉴别能力,为孩子选择一些有审美水平的读物,有条件的话多去一些高水平的美术展、音也会,去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旅旅游,练练书法谈谈钢琴,享受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我是果妈紫紫,中文、心理学双学位,当过家教和小学老师,现辣妈一枚,每天更新靠谱的育儿知识,专注儿童教育、心理和习惯养成。希望和各位宝妈一起陪伴学习,在育儿的路上不焦虑,不孤单。今日话题:对于审美这件事,您怎么看?又怎样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呢?欢迎大家来留言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