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马牙
有些新生儿的牙床上,会看到一些淡黄色米粒大小的颗粒,俗称“马牙”,医学上称为“上皮珠”,这不是牙齿,而是口腔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的。马牙几个星期后会自行消失,家长千万不能用布擦拭或用针挑破,以免引起口腔感染,甚至导致败血症。
与新生儿鹅口疮要分别
02螳螂嘴
新生儿口腔的两侧颊部都有一个较厚的脂肪垫隆起的一个表现。有的宝宝很明显,有的则就是轻微,不是很明显。许多家长亲戚们都会认为“螳螂嘴”妨碍婴儿吃奶,要将它挑掉之类的举动。其实这样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因为脂肪垫属于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仅不会影响宝宝的吸奶,反而有助于宝宝的吸吮。
03鹅口疮
鹅口疮的表现
首先,我们要把鹅口疮和厚腻的白色舌苔区分开。
舌苔比较均匀,不像鹅口疮,这一片,那一片;
第二,舌苔只长在舌头上,多见于舌的中后部,舌尖少见,而鹅口疮在舌头上、嘴唇上,上颚上,嘴巴里到处生长;
第三,舌苔比较容易擦下来,擦完后,舌头上露出的,可能是下面的一层舌苔,也可能是正常的舌头,鹅口疮不容易擦下来,即使用力擦下来后,留下的是鲜红的创面。
第四,舌苔不会让孩子有不适感,而且有酸臭的味道,而鹅口疮.在感染轻微时,白斑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在进食时有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02
感染原因
很多妈妈问怎么感染的呢?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喂奶人的手部没清洁污染奶具。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或者过度清洁,使用消毒液清洁玩具和地面。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3个月时开始长牙,牙床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5.长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
6.照护者,就是所有能接触宝宝的家人或者保姆,有霉菌性(念珠菌、真菌)阴道炎,有脚气的。
03
治疗与护理
由于受损的黏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严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所以还是要及时治疗的。
制霉菌素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是鹅口疮的常用药物。
1、在孩子吃奶、吃饭后用药物涂抹孩子口腔,涂药后尽量不喝水
2、制霉菌素基本不溶于水,但比较容易溶于油脂,所以,可以把它碾成粉末后,放到甘油或者家里的食用油中配好。有的医生也建议用维生素AD混合涂抹。
3、白斑处一定要涂抹全,如果量不够,可以加量,反正也不吸收,药每天涂抹4次,孩子症状多在几天内能见到效果,比如范围减小,孩子愿意吃奶了等等。但是药物一定要使用到症状消失后2天,大约2周左右,如果很快见效,也建议至少使用10天,不能见好就停,否则会反复!
4、妈妈们很头疼的事情是鹅口疮反反复复,好几天又开始了。这时要注意,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的乳头已经被感染,宝宝在治疗的同时,妈妈的乳头也要同时抹药。还有就是妈妈的内衣,宝宝用的奶嘴,安抚奶嘴都要消毒。
5、另外,如果孩子体内菌群长期紊乱,体内的好菌少,那么这次治疗好之后,白色念珠菌还是处于强势地位,还会继患病。所以我们可以使用益生菌辅助治疗。
04
预防
1、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和喂奶时要先洗手。
2、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3、宝宝衣物玩具,地面不要用消毒剂消毒,暴晒和蒸煮都可以。
4、准备看护宝宝的人员,包括即将生产的妈妈有念珠菌(霉菌、真菌)阴道炎的,脚气的要治疗彻底后看护宝宝。(这里提醒大家的就是选择月嫂时给月嫂体检,治疗好后上岗)。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新手妈妈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