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逛商场的时候,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一个怀抱着某玩具死活不撒手非要买的孩子,旁边站着他满脸不情愿的家长。
我们也见过这样的情景:孩子非要看动画片或者玩手机,家长表示今天已经玩了很久了,不能再玩了,结果双方僵持不下,甚至发生冲突。
有的孩子甚至睡觉前也不消停,一直闹着:“再讲一个故事!再讲一个故事!”就算早过了他的睡觉时间,他也完全不理会家长“该睡觉了”的要求。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产生“家长说了不听”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你说的那个规则,其实孩子并没有参与制订。你制订的规则,全是你自己一厢情愿的,所以在孩子那里,当然逃不掉“热脸贴冷屁股”的命运。
你在商场不给孩子买玩具,那你之前跟他约定过怎么来买他想要的玩具吗?你不愿意让孩子再看电视,那你跟他共同商定过到底什么情况下可以看电视,什么情况下不可以看吗?你嫌弃孩子不按时睡觉,可你之前跟他共同商量过,睡前到底应该完成哪些“规定动作”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没有共同商议就私自定下的规则,跟暴政有何区别?你要是孩子,你也会不听话的。
反观绝大多数家长定下的规则,不是拍脑袋想的,就是下意识定的,要不就是为了偷懒强行立下的。这些都和制订良好规则的本质相去甚远。
文化人类学家托马斯·韦斯纳(Thomas Weisner)说过:“无论在任何文化背景下,当一个家庭建立起一种稳定的日常惯例和日常活动时,家庭的幸福感都会得到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他关于设立规则的四条核心要求中,第一条就是: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同时尽量减少冲突。
而大量家长给孩子设立的规则,总有这样那样的短板,要不就是没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要不就是没让孩子知道他的需求会以怎样的形式得到满足,或者给家庭制造了更多的冲突。所以你完全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来参与规则的制订。
但每次我这么说之后,总会有一些人对此嗤之以鼻:“那么点儿大的孩子,他懂得个啥!”
没错,孩子的确懂得不多,但如果因为他不懂就剥夺他发表意见的权利,那我们在执行规则的时候如果遭到阻力,岂不是活该?况且,我们的孩子或许懂得尚且不多,但记忆力并没什么问题,如果事先有讨论、有交流,他终归还是会记得当初大家到底讨论出了一个怎样的结果的。规则是讨论出来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方面的胁迫。
比如,关于“在商场碰到了想买的玩具”这个议题,讨论过后的决定是:如果他在商场看到了想买的玩具,爸爸或者妈妈会把玩具的样子拍照存下来,如果回到家后他还想要,那我们就在网上买一个一模一样的。所以儿子在商场的玩具店里看到心仪的玩具,第一反应不是抱紧了玩具倒地大哭,而是让父母赶快拍照。而家长回家后也的确会当着他的面下单结账,然后一家人一起等几天快递。
一开始我们还担心这会让孩子变得“贪得无厌”,见什么要什么,但后来我发现,恰恰是这种“如果我想要我爸就会给我买”的坚定感,让他不那么容易被玩具打动。那些见什么要什么的孩子,恰恰是因为平时自己在买玩具的时候缺乏掌控感,反正爸妈大概率上不会给买,那还不如哭得惨一点,抱得紧一点,他们给买的概率可能还会大一点。
其实,让一个人守法,有一个特别好的诀窍,就是让他来当那个立法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