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孩子去听了一场英语讲座,据说是某大学的知名教授。到了会场,我找了第一排最中间的两个位置让孩子坐下。孩子看到很多家长带小朋友都坐在中间后排,前两排几乎没人,就拉着妈妈,小声说”妈妈,我们也坐到后面去吧。”
当我问孩子为什么时,孩子说离主席台太近了,妈妈笑着说,”正是因为坐得近,才有机会与教授近距离接触啊。”
虽然孩子似乎还是心生疑惑,也许还没有充分明白我的意思,但是,还是跟着我坐了下来。
报告还是后,由于距离比较近,教授的讲话我们都听得很清楚,而且,教授现场互动时,还请孩子回答了好几个问题,最后,讲座结束后,教授还和孩子一起上台留了影,送给了孩子 一切纪念品,其他孩子纷纷投来艳羡的目光。
我问孩子,今天开心吗?
后来,在回家的路上,我问孩子,今天开心吗?
他兴奋地对我说开心,同时告诉我,现在才明白我告诉他的”坐得近才有机会”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我鼓励孩子说,”记住,以后都要争取坐第一排!”
“永远坐第一排”的重要性”永远坐第一排”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小的时候,她父亲送给她的一句话。正是在这句话的激励下,撒切尔夫人不管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始终有勇夺第一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为她后来成为英国第一任女性首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无论你做什么事,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现有的高度。撒切尔夫人父亲给她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永远坐在前排,是当父母的责任。
告诉孩子要有竞争意识
在这个充满竞争 现在社会,亲切型孩子与世无争的性格只会让他们主动放弃竞争,最终被淹没。所以,父母从小就要教育孩子的竞争意识,勇气和自信。”永远坐第一排”就是最好的鞭策。
“坐第一排”,其表现出的,本质上是人的一种人生态度,它能激励孩子积极向上,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人生在世,要有一种拼搏奋斗的勇气和勇夺第一的信念。特别是胆小的孩子,尤其需要历练和鼓励。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信心。
因此,当孩子们不自信, 不勇敢的时候,请记得跟他们说,”坐第一排” 因为,坐第一排需要敢于挑战自我,勇敢争夺机会,敢于表现自己的勇气和精神。
我们在学校时,总会发现,学习比较优秀,有自律性的孩子,一般都喜欢坐在前排,不仅仅是因为能很清晰地听到老师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无往直前的勇气,及一种争创一流的精神,凡事要勇于挑战,不断超越,不要轻易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
不要让孩子轻易放弃
人的才华是没有极限的,唯一的限制来自于我们自身,假如不蜕掉以前的皮,是不可能有长大的空间,和获得新的生命力的机会的!正如自然界中的蛇,每次蜕皮,都让它获得了重生的机会。只有先超越了自己,才能够不断进步,超越他人,这种效应,在心理学上叫蜕皮效应。
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很有趣的生物,叫做大黄蜂,曾经有许多生物学家,物理学家联合起来一起研究它。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根据生物学的观点,所有会飞的生物,必然是体态轻盈,翅膀宽大,而大黄蜂却大大相反,它不仅身躯笨重,而且翅膀出奇地短小,根据这点来看,大黄蜂是绝对飞起来的;而物理学家提出的论调是,大黄蜂身体与翅膀的比例,根本流动力学的观点,也不太可能具备飞行的可能。
但是,在自然界中,正常的大黄蜂都可以飞,甚至它的飞行速度,并不会比其它能飞的生物慢。这似乎是大自然和科学家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不过,科学家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每一只大黄蜂在它成熟后,就很清楚地知道,它要飞起来去觅食,否则必定会活活饿死。这是大黄蜂飞得比较好的秘诀。
凡事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世上没有绝对的”不可能”,只要敢于拼搏,一切是皆有可能的。
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有个很奇特的方法,他把词典中impossible这个词,用小剪刀剪下来,然后就有了不可能的字典,以后,他整个事业建立在这个前提上,那就是对一个要成长,且要超过别人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
你可以翻翻自己的人生词典,里面还有很多不可能吗?也许很多时候,当你准备大干一场时,有人会好心告诉你,”算了吧,你想得太天真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于是,我们的潜意识中,就开始怀疑,是不是目标太不符合实际了,那可是不可达到的目标。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到底该怎样帮助他们,才能帮孩子改掉这种”不可能”的潜意识呢?
如何才能去除”不可能”意识?
第一, 摆脱固定式思维
有些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或运气不好时,总觉得自己很失败,他们往往把所发生的事与自己的能力或价值联系起来,脑子里便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那就是我很差。
凡事不要用固定思维
比如,你很喜欢学习外语,可是,你参加考试后,发现成绩很差劲,根本没达到自己理想的水平;或你自以为车技还行,去参加驾考却发现第一轮就被淘汰了。
是不是这些人天生就比较自卑还是他们是悲观主义者?
不,他们与普通人并无两样,他们只是认为,风险和努力这两件事暴露了自己的不足,证明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某项任务,拥有这种想法的人,他们对挑战存在恐惧,对努力感到不屑。
曾听过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
有个叫史蒂文的美国人,在一次意外中,双腿无法行走,靠轮椅活了20年,他觉得人生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就经常喝酒。
一天,他从酒馆出来,和往常一样,坐轮椅回家,却不幸遇上了3个劫匪要抢他的钱,他拼命喊叫和反抗,劫匪记录,放火烧了他的轮椅,而他也马上会要被烧死。可恰在这是,求生的本能,让斯蒂文忘记了自己的双腿残疾,立马从轮椅上站起来,一口气跑了一条街,他的举动,让劫匪都惊呆了。
一双20年无法动弹的腿,竟然瞬间站了起来,简直不可思议,是什么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是条件的改变,让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
我们生活中就有这么一类人,他们恰恰与之相反,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水平是可以发展的,对自己现在的能力水平会持比较开放的态度,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称为拥有成长型思维。在霍华德·加德纳的《非凡头脑》中,就曾写道:
杰出的人,都有着一种能够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不足的独特才能。
而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就拥有这种才能。
凡事要敢于想,事才会成
第二, 心不想,事不成
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而人生,是一个人思维的产物,凡事要想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的事,就必须在内心要有强烈的渴望,有了它,才能把事情纳入到自己的可实现的范围之内。有句老话说得好,”心不想,事不成。”
也就是说,自己心中得有这么一个愿望,要想做成这件事,就必须考虑,要这样做,就必须先这样做,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当这种渴望度到了一定的程度,便会有了动力去实现它,这比什么都重要。
心理学上曾有一个”吸引力法则”。意思是说,凡事,首先得先去想,想都不敢想,怎么可能产生行动?马云说得好,只有敢想,才会有未来,拥有一个理想,是很美好的,万一哪一天实现了呢?
如果你的内心不呼唤,方法不可能来,成功更加遥遥无期。而一个强烈且切实的愿望,它像是一颗种子,在我们的人生中扎根,开花,结果等等。
这种能贯穿我们一生的真理,需要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学习,不断领会与掌握。
孩子怎样突破瓶颈
第三, 突破瓶颈,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曾说过:
”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可能变成无限可能”
工作中有种”将不能做的工作,当做能做的事情”,接下任务,要发奋努力,要从不可能中孕育出可能出来。这似乎看起来有点荒唐,甚至有些人会认为这是拔苗助长。但正是有了这个”荒唐”,才有效提升了企业工作的效率,展现了不可思议的业绩。
同样,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让孩子充分评估自己现有的能力,再考虑怎样提高自己的能力。始终让要达到的目标远比现有的要高出几个高度,然后再根据这个目标,注入热情,付出不输于任何人的努力去达成自己的心愿,
《突破瓶颈》中,挖掘了20多位名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这些名人背后鲜为人知的事,而如何打造好自己,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转劣势为优势,利用好外界资源,做好思维上的转变,突破瓶颈,改变自身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是普通人与成功人的差别:一种遇事后,想法上的差。
当你要孩子做好这几点,你会发现,一般普通的孩子,会遇事知难而退,而有正确方向的孩子,不会困于现状,他们一定会打破现有状态,不会知难而退,反而迎难而上。
永远记住,当孩子解决的事情越来越多时、,你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强,至少不会因为由于自己不会,而让自己被淘汰出局。
一切皆有可能, 多让孩子坐”第一排”,机会可能就在其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