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爸爸妈妈来选择,教育孩子时,哪件事情最让自己头疼的话,孩子不听话应该是榜上有名的一件事情了。
经常可以看到爸爸妈妈们在吐槽,自己的孩子是多么的不听话,多么的无法交流。要不是对爸爸妈妈说的话无动于衷,就是嘴上应付,实际上根本没有去做。
心理专家曾经把让孩子听话这件事儿,分成了三个步骤,分别是让孩子听爸爸妈妈说的话,让孩子认同爸爸妈妈说的话,按照爸爸妈妈说的话去做。这三个步骤是逐步完成相辅相成的,先能听进去,再到认同,直至最后的落实到行动上。不过从爸爸妈妈得吐槽中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很多家庭连第一步都很难做到。
孩子连听都不听,就更别提去改正了。
亲子关系中,爸爸妈妈和孩子的想法,很多时候都不能取得一致,对于同一件事情,爸爸妈妈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总是南辕北辙,区别特别大。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管是在外面还是在家里,喜欢干自己想干的事情,那些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他们听都不愿意听,而爸爸妈妈呢?都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着符合社会规范行为的人。
比如希望孩子能够外表整洁,懂礼貌,遵守秩序,公共场合不乱吵乱闹,上课好好听讲,回家好好写作业,考试获得高分。说实话,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或者说是期望,有一些是比较合适的,代表着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希期望。但是有一些要求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比较高了,以他们现在的自控能力以及完对世界的认知程度来讲是很难做到的。
就这样爸爸妈妈的需求,和孩子实际上能完成的事情之间,就有了很大的差异。当然,这也就是为什么爸爸妈妈觉得孩子不听自己话的原因所在。
那么话又说回来,如何让孩子变得听话呢?如何让爸爸妈妈的教育落到实处,切实指导孩子的行为呢?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下面三个步骤来做到这一点。
第1步,告诉孩子事实,而不是直接的批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因为认知上面的不足,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面对爸爸妈妈的批评,很难从中找到真实的意思,也就是说,爸爸妈妈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被批评。这样的话,去改正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比如,周末的时候,开心一个人在卫生间里面玩,等到开心爸爸进了卫生间的时候,已经是一片狼藉。满地都是水,水龙头还开着,眼看面盆里的水就要溢出来了。开心爸爸非常生气,批评的话张嘴就来:早就和你说过,在卫生间不要玩水,水龙头开的小点,你看看你,浪费了多少水?还弄得满地都是,是不是爸爸说的话你根本就没听过啊?
本来开心爸爸是想让开心知道,在家里不能玩水,用水的话也是尽量做到节约,这是生活的好习惯。但是在开心听起来就不是这个意思了,他会觉得开心爸爸更多的是,对他在卫生间玩水这件事情的批评。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爸爸妈妈的批评,孩子根本没有听懂到底是什么意思的例子。
如果开心爸爸直接描述事实:开心,面盆里面的水快要溢出来了,家里面都快养鱼了。一句对事实的描述,开心就可以知道,原来爸爸是说自己在玩水玩的太多了,接受到了有效的信息,才能够有下一步的认同以及改正。
描述爸爸妈妈看到的,或者直接描述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对孩子的指责以及埋怨,可以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我该做什么,而不是我是多么的坏上。
第2步,给孩子提示,而不是直接的命令。很多时候,爸爸妈妈本来是要告诉孩子事实,但是话说出口就变成了批评。这样很容易把教育孩子这件事,变成了一个家长的撒气大会。
前段时间开心爸爸买了一些荔枝,开心特别喜欢,抱了一盘就开始吃了。等开心爸爸看到的时候,他已经吃了不少,并且把荔枝皮和荔枝核随手扔在了床上,像一座小山一样的堆积了起来。开心爸爸当时就生气了,批评的话张口就来:你是怎么搞的?爸爸没告诉过你吗?荔枝皮可以放在床上吗?你看看家里面乱糟糟的,就像个猪圈一样。
从开心的角度来来讲,听到开心爸爸的话,他可能会觉得,爸爸是说我吃的多了吗,或者爸爸觉得我像一头猪?虽然听起来有点滑稽,但确实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看到了没,这样简单的批评,很难让孩子明白到底是什么事情做的不对只能是爸爸妈妈情感的的宣泄,而不是行为的指导了。而如果开心爸爸简简单单的说,荔枝皮和荔枝核应该扔到垃圾桶里。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方面可以告诉孩子,吃完东西的垃圾应该扔到垃圾桶里,这是一个生活的好习惯。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告诉孩子,床是我们睡觉的地方,不是堆放生活垃圾的地方。
这样一变化,孩子就容易接受多了。
其实对爸爸妈妈来说,给孩子提示的语言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去掉后面可能带有的那些攻击性的字眼。比如告诉了孩子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到这里这句话就应该说完了,但很多爸爸妈妈都会在后面再加上,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就是记不住,你的脑子在哪里呀?怎么说你都不听之类的话语。不仅对于教育孩子这件事没什么帮助,时间长了更会让孩子产生反感的心理。
如何去掉后面这些攻击性的话语,才是爸爸妈妈的自我修炼。
第3步,少说教育孩子的话,多说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来体会。不知道爸爸妈妈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老师如果一直教育我们,虽然表面上我们是唯唯诺诺的样子,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但心里却是不以为然,甚至还有抵触的情绪存在。
其实谁都一样,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有自我意识的人,干什么事情之前,首先想的肯定是自己该怎么办,而不是别人让我们怎么办。孩子也是这样,他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下意识的会从我该怎么去做,我想怎么去做这个方式入手,而不是先想到爸爸妈妈让我怎么去做。
比如,爸爸忙着做家务的时候,孩子在后面一直拽着他的衣服,然后爸爸就生气了:我和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拽我的衣服,你总是不听,你真是个讨厌的孩子。
从爸爸的这句话中,孩子很有可能接收到的信息是,爸爸觉得我很讨厌。实际上呢,这个爸爸只是想表达他不喜欢别人拽自己的衣服的感受。特别是在干活的时候,别人拽自己的衣服,会觉得很难受。
类似的情况,爸爸妈妈只要说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了,直截了当还能给孩子一个接下来行为的指导。爸爸妈妈对孩子说自己的感受,实际上是对孩子的尊重,相应的,他们也会慢慢学到尊重爸爸妈妈,尊重爸爸妈妈的感受。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爸爸妈妈不断的培养才行。
爸爸妈妈说出自己的感受,就是尊重孩子的标志,也是和孩子可以好好交流的一个标志。
最后其实,教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爸爸妈妈不断的改进。虽然说孩子还小,也是有着自我思想,自我意识的人,爸爸妈妈想教育孩子的话,更多的应该是顺势,用一些技巧,而非用家长的威严来压迫他们。
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我们的目的。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好妈妈家庭亲子沟通教育书籍 ¥36 购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