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侄子来我家玩,他在玩具架上,挑了一个奥特曼手持棒棒糖的小玩具,玩的正高兴,我儿子伸手去抢玩具,他们俩就开始为“这是我的”争执不下。当我问发生了什么时,我侄子生气的哼了一声,哭着跑到另一个房间把自己关起来了。
我侄子4岁半,我儿子快3周岁,都处于建立物权意识的关键期。我相信这个场景,他们在幼儿园开学后,也会经历无数次:怎样判断玩具的归属,怎样在玩具被抢时学会协商?我觉得有必要认真处理这个问题,并教会他们怎样处理类似的冲突。
一、 面对孩子争抢玩具,常见的处理误区
孩子物权意识发展的大致规律:1-2岁:喜欢的就是我的;2-3岁:我的东西不给你碰,“我的”概念萌芽;:3-4岁:在父母的引导下可以分享;4-5岁:集体的也可以是自己的‘5岁-6岁:可以主动分享
3-5岁的孩子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和发展期,物品所有权的概念还很模糊,自我独立和力量开始彰显。他们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他们的“抢”无关善恶,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难以接受被拒绝,很容易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
面对孩子们争抢玩具,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家长应对方式误区有:
1、 父母扮大方强制分享
当父母强制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礼让”给其他小朋友时,容易给孩子两种错觉:
“谁抢到就是谁的,我也可以抢别人的”——形成蛮横和难以协商的性格。
“父母帮着抢走我的东西,并不会保护我”——形成不敢反抗和拒绝的性格。
很多孩子在成年后,依然儿时父母的“扮大方”,难以释怀。
2、孩子抢别人玩具时,父母威胁或利诱
“你不还回去,其他小朋友就不喜欢你,不跟你玩了”;
负面暗示的压力,只会让孩子害怕社交,并不利于解决问题。
“快还给人家,不然以后再也不带你出来玩了”;
“再不还,我就把你自己留在这里,不要你了”
家长的威胁不能说到做到,孩子下次遇到喜欢的玩具,还是会抢。
“你把这个玩具还回去,妈妈给你买一个一样的”;
用利诱转移当前的冲突,教会孩子的是讲条件和攀比,并没有辨明是非。
我曾经也一度陷入用“利诱”隔离冲突的误区,每次孩子拿别人的玩具不乐意归还时,我都会承诺带他去买一个。到后来,我家孩子会在玩具店义正言辞的说:我还没有这个。让我深刻意识到,这种方式处理争执带来的弊端。
3、孩子争抢玩具时,家长暴力参与,使冲突升级
前两种家长还是属于明事理的范畴,只是处理方法不当。还有一些家长不仅不能给孩子的冲突降级,在孩子争抢玩具时,参与冲突,使得本可以成为孩子锻炼社交能力的机会,演变成了全武行的暴力事件。
这样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如下图中监控实拍的冲动的母亲,就因为看见了孩子争抢玩具的肢体摩擦,觉得自己的女儿受了委屈,伸手就打了对面女孩一耳光,游乐园工作人员赶来调解时,仍不罢休,不管身后女儿的劝阻,又探身狠狠打了小女孩一耳光。
对于这种家长,除了贴上这是“垃圾人”的标签,要远离外,不想过多评价一句。
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更好的协商与合作,面对我侄子和我孩子争抢玩具的冲突,
我运用了4c法则的管教方法,顺利获得了他们的合作。
二、什么是4C法则?
美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罗娜.雷纳提出:4C是以尊重为基础的,管教的核心要素沟通(Communication)、选择(Choices)结果(Consequences)、连接(connection)
在《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中,4C法则,是罗娜.雷纳写给家长们,用来改善亲子沟通的一种管教方式。这个方法的核心是用爱和尊重去沟通,并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掌握特定的技能。
在实际的应用中我发现,这个方法同样可以融会贯通在孩子的人际交往训练中,用来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1、沟通
打破僵局的第一步,就是用共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
最有效的沟通就是用尽可能简短、具体的语句,还原冲突的过程。
我打开我侄子的房间门,握着他的手,平静的看着他的眼睛,问了两个问题:
“你把自己关起来,是在生气弟弟抢你玩具,是吗?”。
他眼睛看着地面,没有回应我。
“那个玩具是你先拿起来玩的,对不对?”。
他低着头、嘟着嘴巴、点了点头。
这时候的语调、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都会传递真实的态度,平等的态度是沟通效果的加分项。
当我们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他觉得委屈的点后,再给予鼓励性的言辞肯定,
这种共情式的交流本身也可以产生安抚效果。
通过第一步沟通,获取孩子的初步信任。
2、选择:
训诫和惩罚并不能给孩子太明确的指导意义,
最好的表达方式,是直接告诉孩子可以尝试怎么做,
给孩子明确的、可以推动解决问题的选择。
我问我侄子:“你需要姑姑的帮助吗?”
他拽着我的手,让我去把玩具抢过来给他。
我说:“我愿意帮助你,我可以陪你一起去解决这个问题。”
给孩子真实的选择,不要敷衍答应做不到的、也不要拿对方不愿意的选择作威胁,
加强他对冲突的掌控力,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重要的。
要避免自己使用一些征询意见的语气,如:行吗?要有适当权威。
3、结果:
划定规则:别人的东西需要经过对方同意,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有决定是否愿意分享的权利,这两点同样重要。明确各自行为中合理的、不合理的地方。
我侄子拉着我的手走到我儿子的椅子旁,我跟我儿子也重复了上面的两个步骤:
“这个玩具是之前妈妈送给你的礼物,对不对? ”
“你喜欢和哥哥一起玩,只是哥哥拿玩具时没经过你同意,你不开心,是吗?”
我儿子“嗯”的点了点头。
“这是你的玩具,哥哥想玩需要你同意。你也有不对的地方,因为这是哥哥在你不玩的时候,先拿起来的,你直接抢,这并不是最好方法。”
尊重规则和界限。明确他们可享受的权利和要承担的责任。
4、连接:
我教我侄子,你可以问弟弟:“这个玩具我可以玩一下吗,玩一会儿再给你。”
我侄子问过后,我儿子不说话。
我告诉我儿子:分享是你觉得对方是你的朋友,你自觉自愿时可以做的事情,你也可以选择不分享。妈妈会帮助你,保护好你的玩具。
我儿子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我侄子,选择把玩具递了过去,说:“你玩一会,给我 。”
我侄子回答了句:好。
当我们温和坚定的实施并维护尊重、平等的环境时,
孩子的自我意识被尊重后,他们大都是愿意并且乐意分享的。
三、让孩子练习,可以化解冲突的这一句话
“我觉得……,因为你做了……,请你做……”
孩子的人际关系是通过自由选择伙伴、长期自由交往、对话、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的。需要积极而友善的环境,尊重、平等对话的同伴。
4c法则可以给家长们一个参考,在面对孩子争抢玩具时,如何引导。可是我们很难时刻陪在孩子身边, 很多时候,孩子在面对冲突时,会选择哭闹、生气尖叫、跺脚、摔东西等攻击行为,是因为他的情绪是混在一起的,他们说不清楚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说不明白其他人可以怎么做,所以只能惯性的发脾气哭闹表示不满。
我们需要教给孩子一些主动降级冲突,又容易操作的方法。
在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就可以陪着孩子做这个练习,
给孩子示范,怎样表达自己对某个具体行为、状态的感受:
“我现在觉得不开心”、“我现在觉得生气”、“我现在觉得烦”……
帮助孩子澄清他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因为你碰倒积木了”、“因为你拿玩具,没有经过我同意”、“因为你声音太吵了”……
清楚的告知对方,自己希望怎样,提出可以解决问题或者改善处境的建议:
“请你注意一下别再碰到了”、“请你先征得我的同意”、“请你小声一点”……
“我觉得……,因为你做了……,请你做……”
这些练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以身作则清楚的示范,怎样用语言把压力和冲突翻译。如果作为家长的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执拗、不配合时,是秉持着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对话的,孩子也会自然而然的学会,反之如果是威胁、吼叫、暴力的管教,孩子也定然会模仿。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罗娜.雷纳说的:
“不管你如何回应孩子,你都是孩子学习的行为榜样——好榜样或者坏榜样。”
共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