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01面对困难,前进或后退?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心理临界点”之前,我带孩子去游泳。孩子坐在游泳池的旁边,一会儿担忧地看着水里,一会儿又非常羡慕地看着正在水里欢快游玩的同龄孩子。
在教育孩子上,我很少采用逼迫的方式,我多是以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去做一些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的事情。所以,看到孩子这副模样,我鼓励地说道:"你看看他们玩得多么开心,你要不要去试试?"
孩子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我说:"不如妈妈带你一起去玩吧。"说完,我就拉起孩子的手,走到游泳池旁边。"你去玩玩试试看,妈妈就在旁边陪着你。"
孩子一直没有反应,我也没有催促孩子。终于,过了很长时间,孩子小心翼翼地伸出了一只脚在水上点了一下,然后迅速地将自己的脚伸回来。孩子惊喜地看着我,又伸脚在水上点了一下。
下次我带孩子去游泳的时候,孩子已经能够从容地在水里玩了。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孩子遇到某一样事物,心里会产生恐惧。孩子想向前走一步,但是又不敢向前。
这一个时刻,正是孩子的"心理临界点",每一个父母都应该了解"心理临界点"。因为,孩子在"心理临界点"的表现格外重要。孩子的表现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够克服恐惧,能否战胜困难。
02孩子处于"心理临界点"的四种表现"心理临界点"是类似悬崖的边缘,是一个心理地点,在这里面对恐惧时,我们虽然感到害怕,但仍然可以有所行动。
不光是孩子,几乎每一个大人都有自己的"心理临界点"。
科恩博士Lawrence J. Cohen PHD 是一位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他在《游戏力》里提到,孩子位于"心理临界点"时,通常有以下四种表现:
极力逃避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表现,孩子遇到令自己恐惧的事情,第一反应就是直接逃避。逃避可以避免自己陷入恐惧之中,选择了逃避,就意味着孩子选择远离恐惧的源泉。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恐惧而产生过多负面的情绪。
但是,逃避也有一个缺陷。那个缺陷就是,下次孩子再次遇到相同的恐惧,孩子还是会感觉到害怕,于是,孩子又会选择逃避,孩子永远战胜不了内心的恐惧。
而且,逃避往往伴随着自我欺骗。比如说,孩子虽然很想下水游玩,但是又很害怕水。如果孩子选择了远离水,那么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在水里欢快地游玩时,可能就会说:"水有什么好玩的,嗯,没错,水才不好玩呢!"
当然,父母也不能一味地认为逃避就是一种胆小懦弱的表现。毕竟,人也不能一直面对着恐惧。
情绪失控孩子碰到自己恐惧的事情,情绪失控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通常情况下,当孩子选择逃避时,便会带有一定的情绪失控。
孩子在正常的生活中的表现应该时冷静的,情绪没有太大的起伏。一旦遇到困难或者恐惧,孩子容易产生害怕、焦虑、悲伤等等负面的情绪。
多数孩子都没有平衡好自己的"心理临界点",所以才会产生情绪失控的现象。
咬紧牙关孩子就像是一个弹簧,当孩子处于某一个心理临界点时,"极力逃避"代表着一种松弛状态,而"咬紧牙关"则是代表着孩子处于拉伸状态。这个状态,通常都是父母要求孩子必须做到的。
也就是说,孩子内心其实是想要逃避的,但是父母强迫孩子直接去面对困难,并且克服难关。
这种状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克服恐惧,但是,如果孩子的"拉伸"程度过大,甚至是超过了弹簧的弹性范围,弹簧就会断掉。
直面感受在一步一步接近挑战目标的同时,慢慢体会并处理自己的恐惧感受。又叫"暴露疗法",是大多数焦虑症治疗方法的核心。
面对恐惧和焦虑,孩子是直接面对和体会感受,让感受宣泄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孩子不会被自身的情绪所控制,这也是和"情绪失控"最大的区别。
03跨过"心理临界点"的孩子拥有更高的心理素质当孩子处于"心理临界点"的时候,孩子是处于一种"摇摆"的状态。那么在"摇摆"中退缩的孩子,恐惧永远永远跟随着他;而那些在"摇摆"中前进的孩子,早已将恐惧狠狠地甩在身后。
跨过"心理临界点"的孩子,会有以下三个不同的表现:
克服恐惧跨过"心理临界点"的孩子,最先得到的是轻松的感觉。跨过这道难关,未来孩子就不会再惧怕这个事物。这不仅代表着孩子的恐惧少了一分,更是代表着孩子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了。
有人说:"最高级的安全感来自于内在,安全感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孩子能够克服恐惧,心里的安全感会有所提高。下次遇到困难时,这份安全感会陪着孩子一起克服困难。
而那些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只能在外力的帮助下,才能将问题解决。
克服心理障碍当孩子处于"心理临界点"时,孩子除了要面对恐惧以外,还要面对焦虑、悲伤等等负面的情绪。虽然"极力逃避"和"情绪失控"都是孩子在面对恐惧时常常会出现的表现,但是这两种表现却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优秀又有胆识的孩子在"心理临界点"时,会有情绪失控和想要逃避的心理,但是这些孩子在一定的时间"缓冲"之后,就会变得冷静坚强。这种面对问题的态度,对孩子的未来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培养孩子的耐心跨过了"心理临界点",孩子就相当于克服了自身的恐惧,一次次的积累,孩子会变得自信。这种自信是孩子自己给自己的,是孩子通过实践经历积累起来的。孩子不会随随便便地就被打击,打击之后便站不起来了。
而那些没有经过实战本身就很自信的孩子,他们的自信往往是带着一些无知除了原生家庭给他们的自信,他们的自信毫无理由。与其说是自信,不如说是自傲。这种类型的自信,在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04当孩子面对困难,父母应该陪着孩子一起跨过"心理临界点"那些能够跨过"心理临界点"的孩子,通常都有父母的功劳。毕竟,成年人还不能够跨过某一个"心理临界点",更不要说一个孩子了。
所以,当孩子处于"心理临界点"时,父母的态度和表现格外重要。那么,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
给孩子带来示范作用有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去学柔道,教练叫孩子上场,孩子迟迟没有移动。不论妈妈怎么鼓励孩子,孩子就是不肯到教练身旁。孩子只敢待在场地旁边,看着同龄的小朋友对打。
这时,妈妈主动提出让教练教她,妈妈让孩子在旁边看着。妈妈训练了几个回合之后,孩子终于提出自己也要训练。其实,孩子害怕的是自己在训练过程中会受伤,但是,有了妈妈的示范,孩子大概就能预知自己待会的训练情况。
父母的示范,可以减少孩子的恐惧,孩子会勇敢地向前走出一步。
保持两个"轻推"孩子在临界点上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鼓起勇气,父母轻推时需要两个要素:
一是轻推时保持联接,避免"情绪失控";二是轻推时持续向前,避免"逃避"。
保持联系是指当孩子正在跨越心理临界点的时候,父母要陪伴在孩子的身边。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行为上的安慰,比如说拉拉手、拍拍肩、摸摸头。
有些孩子虽然能够往前走,但是在行走过程中,可能还是会因为恐惧,最终停下来。这时,父母的轻推就能够使6孩子持续向前。父母不要随意指责孩子,而是要鼓励孩子,给予孩子勇气和信心,并且相信孩子一定能够克服恐惧。
产生共情作用大多数父母看到孩子在某一样事物上停滞不前的时候,多会指责孩子,甚至是辱骂孩子。比如说:"你怎么这么没用?""你就是一个胆小鬼!""真是的,那么一点小事有什么可怕的!"
孩子听了这些话,会产生退缩的念头,会更不愿意向前。
这种时候,父母的共情能力就很重要。父母要学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并且提出一些孩子能够接受的建议。当孩子产生不良的情绪时,父母应该安慰孩子,走出情绪失控。帮助孩子跨过"心理临界点"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孩子的身体里都蕴含着很多能量和勇气,只是它们暂时被封住了而已。父母应该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与孩子一起克服困难,这些能量就能够释放出来了。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够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