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乐场边的小摊前,一个5岁小孩在吵闹着要买玩具,
父母不停地和他说着各种道理:
家里有很多玩具了;这个玩具质量太差;父母赚钱不易……
但孩子根本不听,摆出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非要买一个才走。
最后,父母只能无奈地抛下一句“下不为例”,然后掏钱了事。
其实孩子哪懂“下不为例”是什么意思,
就算懂了,下次再遇类似情况也记不住,
所以这话也就家长给自己的失败找个台阶,说给自己听听而已,
至于孩子的想法,既然哭闹能得逞,那么下次依旧呗。
很多网友看到这里会说:这些孩子,就是欠一顿打!
其实打或骂都没用,
打骂是不良沟通方式的示范。一个问题出现后,原始社会用武力解决,
但现代文明社会,则用沟通解决。
武力解决的最大弊端是,结果可见,无法突破,
比如,你能打3个人,已经很厉害了,但30个人,你就搞不定。
但沟通解决问题,只要方法得当,别说30个人了,3000个,甚至更多都没问题。
所以,打骂没有未来,沟通才有希望,父母要从小给孩子树立凡事都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思维方式。
但孩子在哭闹时,他在情绪里,没法沟通,又不能打骂,怎么办呢?
可以先强力控制孩子的行为。不打骂孩子不代表可以任孩子胡作非为,
如果孩子有伤害自己,或者影响了别人的行为,
父母就有义务强力控制孩子,
比如:把孩子强行抱离刺激环境;
如果孩子打人,父母还可以抓住孩子的双手,然后用眼神、语言严厉喝止他。
看上去,这也是暴力,但它和打骂的区别在于:目的不同。
一个是控制性预防,另一个是征服性伤害。
接下来就是怎么和孩子沟通了,也就是俗称的“讲道理”阶段,
但“讲道理”是单向的,我说你听,
“讲道理”之所以经常不起作用,
最大的原因是父母没有接纳、理解孩子的情绪,
父母是高高在上,站在道德制高点,或者理智层面说话,
孩子当然听不进了,换成大人自己,也听不进去。
一个人的情绪,只能被接纳,不能被消灭,
很多时候,看似被消灭,真相是:被压抑。
孩子说不过你,哑口无言,但不代表他接受。
转头他就隐形攻击你:耳旁风、拖拉、故意犯错……
所以,不如把“讲道理”,变成平等、民主的聊天吧。
具体该怎么做呢?
避开孩子激动的时候,无论是极开心,还是极愤怒,这种时候都是听不进道理的;在孩子对这件事本身基本死心,但又没彻底遗忘之前;挑远离刺激点,周围干扰小,没有同龄孩子的地方;具体做法:第一步,情感链接双方交流的基础先要奠定好。
不要抱着“我这是为你好”的态度来和孩子讲道理,
这样的心态,会从语气、表情中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另一方面,情感链接也不是一味讨好孩子,
比如:“这次宝宝不买玩具,受委屈了,下次妈妈一定想办法补偿宝宝哦”
“讨好”其实就是过度解读。
亲子关系中,无论父母对孩子,还是孩子对父母,都不应有讨好的现象存在。
正确做法是:说出你看到的对方情绪。
比如:“妈妈看到,不买玩具让宝宝很生气,但尽管如此,宝宝最后还是克制住了自己想买玩具的念头,真棒!”
当然,大人也可以说一些自己小时候遇到的类似的事件,
既拉近了孩子的距离,又能让孩子感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二步,重复事前的约定如果事前没有约定,父母要吸取教训,下次出发前,先和孩子有个约定。
比如:今天只能买一个玩具。
或者:一周只买一个玩具,昨天已经买了,所以今天不买玩具。
不要小看约定的作用,小孩子往往很有诚信。
生活中,孩子的很多耍赖行为其实是学来的,
比如:父母自己没耐心了,就以“下不为例”、“就买这最后一次”……来亲手毁掉自己定下的约定。
看上去,父母的做法随机应变,但其实是告诉孩子,约定可以不作数。
所以,既然约定了,就一定要遵守,规则面前人人有效。
当然规则的制定也要民主,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第三步,今后遇类似事件该怎么做直白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可以吗?
当然可以,但孩子记忆不深。
因为这不是他自己思考出来的。
比如:告诉孩子“如果你购买玩具的配额已用完,不能买玩具了,那就不要靠近那个摊位。”
如果用故事引导孩子思考,
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效果就会非常好。
比如:小明不能买玩具,但他看到远处的玩具摊心好痒,其实摊上的玩具每天都一样,都是自己平时见过、玩过的,这时候妈妈提出去找小军玩,那么,宝贝,你觉得小明该怎么做呢?
当孩子回答:“找小军。”后,再追问一句:“除了找小军,宝贝还有其他办法吗?”
这时候孩子就会积极动脑,在情境中思考对策,
今后若遇到类似问题,孩子就能迅速搜索到自己曾想出的办法。
情境对接纳枯燥的信息,非常管用。
比如: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这句话,平时肯定没少听,但放在故事里,印象就深刻多了。
总喜欢讲大道理的人,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情商不高”的人,
所以,是时候摒弃喜欢讲大道理的习惯了,
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有很多种。
—End—
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处处有心】,每日都有微头条,或长文章更新~"作者简介:
处处有心
儿童发展及教育心理学专业,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会员。
营养师,教师,EAP咨询师,婚姻家庭治疗师,育儿类原创文章获奖作者。
在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实战经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