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长身上充满了矛盾:一边把孩子牢牢捧在手心,不愿让他受到一丝伤害,一边又怀着最深的期待,望子成龙。
然而,一个从不曾走出父母“掌心”的孩子,是永远不能展翅高飞的。
人生漫长而布满荆棘,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默默退场,命运的舞台,终将是一场要独自面对的戏码。
鹬是一种像小绒球一般可爱的小鸟,它们需要在无垠的海滩上,无常的海浪间寻觅藏匿在沙底的食物。
一只小鹬鸟平生第一次出去觅食,就被吓得躲回家里,这个世上,还有哪里会比爸爸的庇佑更安心,妈妈的哺育更省力呢?
然而,鹬妈妈却狠着心,把它推出温暖的小屋,让它在冰冷的海水里独自觅食。
因为鹬妈妈知道,孩子的成长的第一步,是父母的放手。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养育一个孩子,不只是要让他在家人的庇护下安然成长,更是要让他在振翅高飞时,拥有直面世界的勇气,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而这份勇气,只能靠他自己积聚。人生的高峰,只能靠他自己一步一脚印攀登。别让你的爱太重,压住他的脚步。别让你纠缠难放的双手,成为困住他的牢笼。
保护孩子最好的方式,其实是适度的放手,且让他自赴前程,让他自己在与世界的直面交锋中,一点点成长。
爱一个人就教会他勇敢,因为你不可能永远陪在他身边,而勇敢却能够跟随他一生,做他最好的护身符。
像尊重朋友一样尊重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都是从尊重孩子开始的。
胡适先生一生严于律己,宽恕仁厚,有着出名的好人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胡适年少时母亲的尊重与宽容。
胡适回忆道,自己小时候做错了事,母亲从来不会当着别人的面斥责,总是会给自己留足面子,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然后行罚,或罚跪,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胡适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胡适先生曾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反观现在的很多家长,有的冠以教育之名,对孩子呼来唤去,动辄打骂,有的声称出于喜爱,却故意捉弄孩子取乐,全然不顾孩子的体面。
爱孩子或许是本能,尊重孩子却是一种教养,是为人父母的必要修行。
没有尊重,爱之中就会夹带一种单方面的权威与压迫,失了一份纯粹与智慧。
要知道,孩子虽小,也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他们也有自己想要守护的尊严。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教育就像雕刻,父母就像是雕刻师。教育这种雕刻所留下的痕迹是雕刻与被雕刻双方互动形成的。
真正的爱,不是不顾孩子的想法,一味把他雕琢成家长想要的样子,而是在尊重与指引下,让孩子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爱孩子,既要做他头顶的保护伞,也要像对待朋友一样,以平视的目光,给予他恰如其分的尊重。
保护孩子心中的纯真善意一位七岁的小女孩,看到墙角瑟瑟发抖的流浪汉,默默解下自己的围巾,系在一棵树上,并且留下一张字条:我没有走失,如果你需要,请带走我。
她没有直接把围巾递给流浪汉,因为她明白:真正的善意里总是饱含尊重。
孩子身上总是充满对世界毫无保留的善意,这份善良有时会让大人感到羞愧。
在这个喧嚣而芜杂的世界,孩子的内心,就是一角难得的清净地。在孩子的世界里,星星同他说话,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用它傻傻的云朵和彩虹来愉悦他。
还有什么比孩子的内心更明亮,更温暖,更灿烂的东西吗?
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但是因为他们心存美好,所以总是能够看见美好。因为从不吝啬给予爱,所以总是能得到满满的爱。
但是有些大人,却不懂得珍惜孩子心中的纯粹与善良,反而觉得那是不知变通的矫情。不知不觉间,用自己的狭隘把“利己主义”埋入孩子的心底。
一心利己的人,虽然可能会得到短暂的利益,却很难得到长久的幸福与满足。
当人人纠缠于利益编织的蛛网,迷失于欲望笼罩的重重迷雾,唯有赤子,能够手执火炬,心为罗盘,穿越复杂,迎接阳光,走向越来越宽敞的大路。因为大道,本就至简。
所以,在孩子摔跤的时候,不要任凭孩子胡撒怨气,鼓励她反过来给小板凳,小桌子也揉揉疼。
在路上碰到流浪汉,不要捂着鼻子一脸嫌恶地躲开,鼓励孩子给予尊重友好的微笑或帮助。
如果早上丢弃的垃圾里有碎玻璃渣,不要随手丢在门口,记得鼓励孩子,为清洁阿姨留一张友好的便条。
正如作者所说:“善良和豁达总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疼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
爱孩子就让她做一个始终善良的人。当世界灰暗,他也能在心中燃起小小的火堆,点亮别人,也温暖自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