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友谊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不懂得分辨友谊的真诚与否。
有些“塑料情谊”,不但像鸡肋一样,甚至带“毒”,伤害孩子脆弱的身体和幼小的心灵!
之前,在武汉有个才一年级的学生小乌(化名),他在认真做值日时,被一个同学拦住,要和他一起玩,两个人就相互追逐嬉闹。
玩闹之间,同学拉住了小乌连帽衫两边的拉绳,使小乌绊倒在地,喘不上气,咳嗽不止。
小乌觉得难受,连声说:放手、放手、不要拉了!
同学却觉得好玩,不但不松手,反而越拉越紧,笑个不停。
小乌一直被勒到窒息,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才被赶过来的老师给救下,及时送往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抢救,就捡回他一条命来。
也许有人觉得,这只是孩子还小,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才会这样,但漠视同伴感受,只为自己取乐的人,不管多大,都是一样!
前些时间,在美国也发生过一次类似的事件。
当时,16岁的珍妮和朋友一起去郊外玩,在一条湍急的河流上,朋友提议她从桥上一跃而下,当作一次冒险。
但珍妮对此非常害怕,并不想尝试,她连续说了两次“NO”来表示拒绝。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珍妮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朋友从背后猛推了她一把,直接把珍妮从18米的桥上推下去,让她坠入河流之中。
落水后的珍妮身受重伤,摔断了5根肋骨,被刺穿了肺部,她的内心也一度崩溃,为什么“朋友”要置她于死地?
更让人心寒的是,珍妮的“朋友”对此毫无歉意,她推珍妮坠桥之后,继续在郊外游玩,参加泳池派对,去当地集市,就是没有去医院看望一下珍妮。
对这件事,这位“朋友”还说,自己只是帮她一把,江歌家人冷嘲热讽。
这些“带毒”的友谊,对孩子的伤害太大了,家长一定得告诫孩子,远离那些“毒朋友”!
该如何鉴别出“毒友谊”呢?
育儿专家Erin Leonard博士在《Psychology Today》发表过一篇文章,总结出了“毒友谊”的一些典型特征:
孩子经常因为这段友谊不开心甚至哭泣;
孩子的自信心萎靡不振;
孩子为了朋友开心会一味讨好对方,勉强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孩子总是被朋友嘲笑、轻视、各种贬低;
孩子提出的想法总是不被朋友重视;
孩子因为这段友谊产生了厌恶自己的想法;
孩子被要求“做坏事”来表示自己的忠诚;
如何去干预孩子的“毒友谊”?
家长应不应该去干涉孩子和朋友间的交往呢?
答案是肯定的,美国育儿专家博士Carter博士认为:
12岁以下的孩子尤其需要干涉,因为他们还不足够成熟,能鉴别出朋友的好坏,所以需要父母的指导和意见。
但家长们的做法不能是简单粗暴的禁止、隔绝,让孩子马上就和朋友断交,这样可能会引起所谓的禁果效应,你越是禁止,孩子就越想尝试,不会轻易就放弃这段朋友关系。
同时,这样也不能防止孩子陷入新的“毒友谊”之中。
家长的正确做法要分几步走:
1. 了解孩子情况
发现孩子因为“毒友谊”出现异常后,家长要谨慎地去了解孩子和“毒朋友”之间的关系,确定对方对自己的孩子造成了伤害;
可以通过老师、同学、各种社交工具等来了解;
2. 和孩子好好聊聊
这里要聊的,一是“毒朋友”,要有技巧地和孩子沟通,才能让他听进家长的话。
家长不能直接说这个“毒朋友”是个坏孩子,以后别和他一起玩了,这样孩子不容易接受。
家长可以和孩子谈谈“毒朋友”不好的行为,再让孩子说说他的看法。
比如家长说:小A今天让你把最喜欢的玩具给他,不然他就不和你玩了,你当时有点不开心,可他还是坚持这样,是吗?你会这么对待其他人吗?
这样可以让孩子正视到,这段“毒友谊”给他带来的痛苦感受,让他有决心去结束这段友情。
此外,还要聊聊孩子本身的想法:你为什么想和小A玩呢?
可能孩子受到了排挤,只有小A愿意和他玩;可能孩子觉得小A很酷,想模仿他。
家长要在聊天中,明白孩子到底想要在这段友情中获得什么,是陪伴、认同,还是刺激?
这些信息可能让家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也能让家长反思,是否孩子在家庭中缺失这些东西呢?
3. 帮孩子交朋友
最后一点,则是帮助孩子交到好朋友了,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参与不同的活动,在不同的圈子结识更多的同龄人,找到真正的好朋友。
一段“毒友谊”对孩子的危险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会让孩子的身心都受到伤害,家长可要注意孩子的情况,一旦发现了“毒友谊”,可要及时斩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