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学季,群里的妈妈纷纷分享送娃入园心得,倾诉柔肠百转的情感,陷入分离焦虑不仅是孩子,还是父母,有的妈妈的半天看了几十遍监控,娃哭她也哭,有的妈妈说让爸爸去送,爸爸从幼儿园出来在门口就哭了。
娃在学校能吃好饭吗?会不会心理压力大?会不会尿裤子,都是爸妈担心的问题。
因为总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父母们就难免倍感焦虑,除了入园问题,“我家娃挑食,今天早上的饭没吃几口”,“我家体重达标,可是身高偏低,会不会长不高”。
父母总是有没完没了的担心,层出不穷的焦虑,总是看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位研究儿童发展的心理学教授说,主要是父母对孩子的发展规律缺乏正确的认知,过于关注细节,缺乏整体的育儿观,就是见树叶不见森林,需要从源头学习。
我们平时看一些育儿文章,会提供一些貌似实操怀强的方法,事实上,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在这个孩子身上有效的方法,到另一个孩子身上不见得管用,而且,为什么要那么做,家长往往也并不知道原因,简单的照搬方法,效果往往难如人愿。
今天,我想聊一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希望能从源头上解释一些孩子的行为,提高父母对孩子发展的认识。
一、皮亚杰是谁?认真看过一些育儿书籍的人会见过这个名字,因为在育儿书籍和文章里,作者经常会引用皮亚杰的研究成果,谈儿童发展,绝对绕不开皮亚杰这个名字。
没错,皮亚杰是儿童发展研究方面的泰斗级人物。可以说,虽然他的理论也受以一些质疑,但是至今,他的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还没有人能够超过。
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生于一个富有家庭,父亲曾创办过大学,而皮亚杰从小就是一个学霸,攻读过生物学、哲学博士,还学习了精神分析学、病理心理学等。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其在青年时期就提出认知发展理论,并不断的观察、实验、总结,写出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发展的著作,并产生巨大影响。
二、皮亚杰的研究成果。皮亚杰最重要研究成果是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孩子是通过自己探索世界来积累经验和学习成长的。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是学习和探索的方式,皮亚杰把儿童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婴儿通过感官来探索,比如用眼、耳、手和嘴,通过看、听、摸、尝,来认识了了解世界,并学习一些本领,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很多的局限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
首先,我想说,这里所说的运算,包括下面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的“运算”,其实和数学里的“运算”都没有关系,这里的“运算”有“操作、运行”的意思。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孩子可以用语言和图像来表达一些事物,这是孩子在感觉运动阶段学习的结果,比如,当妈妈说出一个物品的名字时,孩子知道名字所代表的那种东西,就是能把语言与物品结合起来。这个阶段孩子会出现假装游戏,比如拿着玩具水果假装吃,自己假装成小卖部的老板来卖东西等。
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还缺乏逻辑性,比如,缺乏守恒意识,比如,把一块橡皮泥压扁,看起来大了一些,其实和一个小圆球的体积是一样的,但孩子会认为压扁的更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推理具有逻辑性,比如知道形状改变但体积不变,也能够进行分类,但是还不能具备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具有抽象的、系统化的思维能力,面临问题时能够提出假设、推出可验证的结论。
除了四个认知阶段,皮亚亚提出的“客体永存性”和“守恒”理论,也是具有开创性的。
“客体永存”即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也是存在的,这一点婴儿并不能理解,皮亚杰认为,8个月之前,婴儿是没有客体永存意识的,婴儿认为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的,所以当看不到妈妈时,婴儿会以为妈妈不存在了,当一个玩具被布盖住时,玩具就不存在了。但是当孩子到8-12个月时,他已经能够理解客体永存性了,使用毛巾盖住玩具娃娃,婴儿会把毛巾拿开,找到玩具。
“守恒”即外表发生变化,但是物体的物理特征保持不变,比如,改变形状、排列,物体的数量和容量还是一样多。
皮亚杰认为,有前运算阶段,即7岁之前,儿童还不能守恒、缺乏等级分类的能力,而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这就是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局限,这些局限与孩子的大脑发育、经验获取都有关系。
三、皮亚杰的理论对指导我们育儿有什么意义?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皮亚杰?上面那些理论性很强的东西,也许很多人会看了不耐烦,因为是简单归纳,可能很多人觉得缺乏直接的指导意义。但是,有位育儿书籍的作者说,我们养育孩子,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心理学教授陈忻老师说,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父母才能谦逊,不轻易对孩子发火。
1、会对孩子更多的包容。
婴儿总是抓到什么会啃,会走路以后,会翻抽屉,会撒纸,会把东西扔到地上,可以说是经常制造麻烦。嘟嘟从会走路起,就变身“破坏大王”,书柜抽屉里的东西,都扔出来,给他装衣服的收纳盒,经常翻转倒空,把盒子套在自己头上,我的化妆品,被他挖出来,抓来抓去,这让人苦恼又生气,只好把不愿意让他碰的东西都转移到高处。
但是当我们知道,这是孩子在探索和感知世界,是学习的过程,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我们心里那燃烧的小火苗就会被理智浇灭,至少,火焰会越来越小,而不是一时火起就打孩子。
孩子的行为,都是符合他的发展规律的,大人不能按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2、抛开细节关注整体。
孩子的成长是持续的,渐进的,我们应该是全局的眼光、整体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纠结于某一细节。
比如,今天精心准备的饭菜,孩子就是不吃,也可能是孩子吃了其他零食,并不饿,或者孩子身体不舒服,食欲不好,或者干脆就是不喜欢吃,但是这一顿不吃,可能下一顿就吃的多了些,没必要非得这一顿让孩子吃完。从整体来看,一顿饭不吃也饿不坏,也不会导致营养不良,就没必要跟孩子较劲了。
我妈就是,嘟嘟不吃饭,非要喂,要么就是,吃了半碗,剩下的半碗,连哄带骗让孩子吃,我忍不住就会说,不吃就吃,饿了自然就吃。
3、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设计陪伴内容,帮助孩子发展。
在孩子的各个阶段,会有一些对应的行为,阶段内还会有分期,比如感觉运动阶段,还分不同的亚阶段,当然,要详细说明需要很长很长的篇幅,这篇文章就不再展开了。了解了孩子各个阶段的发展,可以有意识的设计陪伴内容,比如,在婴儿时期,要给孩子提供安全的,尽可能丰富的、可探索的环境;在8个月后,可以和孩子玩躲猫猫的游戏,帮助孩子认识“客体永存性”,在2岁后,陪孩子玩假想游戏等。
4、观察和记录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如果有兴趣,可以观察孩子是否符合各个认知阶段的特征,观察孩子的行为,其实也非常有趣,孩子是可爱的、笨拙的,他们饶有兴趣的探索世界,并不断的增长本领,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参与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的成长,不仅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且对父母来说,也是又一次的成长。
四、皮亚杰理论的局限性。皮亚杰是公认的对儿童发展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心理学家,但是,任何理论和研究,都有其局限性,心理学和科学一样,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一些旧的理论可能会被质疑,也可能会被推翻。皮亚杰的理论也有局限,他强调儿童在发展中的主动性,但忽视了外界环境,如语言、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另一位重要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就侧重于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同时,也有一些研究发现,皮亚杰低估了婴幼儿的能力。
而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学家,也提出一些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如信息加工学说、生态系统论等,都丰富了儿童发展的研究,也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补充,但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仍然是儿童发展研究的主流。
美国儿童学会关注的0-5岁各个年龄的发展,从4个月开始,除了外观、动作、语言、情感、社会交等发育,认知发展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没有完美的理论,也没有完美的育儿方法,育儿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完全可以照搬的方法,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习,了解儿童包括青少年的发展规律,观察自己的孩子,调整和改进互动模式,注意全局观、整体观,把握大方向,不纠结小细节,才能减少焦虑,孩子也才能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做不焦虑的父母,从学习孩子的发展规律开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