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所谓早期教育,是指在宝宝生命的初始阶段(通常指0~6岁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宝宝的大脑半球急剧增长,潜能也易于挖掘发展,父母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去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之早慧,同时养成宝宝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也有很多人都说,孩子那么小,讲什么道理,就算说了,孩子又懂什么呀!上幼儿园之前让孩子自己蹦哒去吧。
这种说法是完全的谬论。宝宝在成长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那么家长的教育理念也要跟着转变,紧跟宝宝的成长。
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可以进行简单的教育,道理要讲,规则也要讲,但是没必要那么严格,大概的那么意思意思就可以了。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不全对。
所谓“意思意思”,不仅仅是说说大道理那般简单,还要父母以身作则。第一个要做的是,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规律、稳定的作息习惯,给孩子一个规律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去接收新知识,新世界。
生孩子只是我们作为父母的第一课,而养孩子是父母一辈子都要学习的课程。其中读懂孩子,更是家长的必修课。
孩子在正式踏入学校接受正规而系统的教育前,宝宝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理解都是来自平时宝宝所听到和所看到的,更多的是来自于家庭与父母,所以提升家庭教育能力至关重要。
说起养孩子,很多爸妈都为之犯愁,尤其是0-6岁宝宝之间的新手爸妈,更是不知道如何下手,今天小编给大家讲一讲,如何有效地培养并发展宝宝的智力和非智力方面。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0-6岁之间的宝宝在语言、识字绘画、数理能力、音乐、人际交往等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时期,接下来我们系统的说一下在这些时间,我们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吧~
第一、五大感官的敏感时期人有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听觉、味觉、触觉。
父母要想让宝宝更快地学会说话和表达,那么积极地引导并培养构建孩子这五种感官世界,是对孩子非常有帮助的,也有利于孩子的发育成长。
孩子感官发育的顺序:胎儿时期听觉发育、0-5岁视觉发育、0-2岁触觉发育、2.5-3岁大小知觉发育、3岁左右方位知觉发育,爸妈必须遵循孩子感官的发展规律,及时加以引导。
就拿语言来说,它是思维的工具,巴甫洛夫将语言称之为“人类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0-6岁之间是宝宝语言发育的敏感期,宝宝开口说话,是比吃饭、睡觉、翻身等更需要我们注意的事情,因为语言能力是我们早期观察孩子智商和情商的重要参考。
很多爸爸妈妈都觉得,孩子说话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到了年龄,自然就会开口了,也不需要大人特意去教。但现实情况是,不同宝宝的语言发育阶段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6个月就能开口说话,有的孩子两岁了还吱吱呀呀。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人能生而知之。这就和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是一样的,有吸收才会有输出,新生儿也是如此。宝宝需要接收并积累无数的语言信息,吸收、学习、模仿,然后才是开口说话,而宝宝所吸收学习的语言信息就需要父母不断地重复灌输。
根据大数据研究表明,语言行为模式的出现时间为:
1个月:发出轻微喉音;
4个月:伊呀自语;
7个月:发出da-da、ma-ma声,叫名字时会转头;
10个月:会欢迎、再见;
12个月:有意识叫爸爸、妈妈;
18个月:能说出版个以上单字音;
24个月:能说两句以上儿歌;
36个月:能说10个字以上的长句子。
在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相信不少爸妈都看过《爸爸去哪儿》,爸爸吴尊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全程都在教女儿学说话、讲中文,甚至连吃饭、运动、睡觉的时间都不错过,而Neinei的成长也是有目共睹,她不仅中文英语讲得很棒,而且还贴心的提醒弟弟要和小伙伴用中文交流,培养弟弟的人际交流能力。
吴尊对孩子的教育受到网友的一致好评,而他也说,平时工作忙已经很少时间陪孩子了,教孩子说话,是跟他们相处、互动、交流非常好的机会,每一个爸爸妈妈都不应该错过。
由此可见,跟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多么重要。自己的孩子自己不带,撒手不管交给爷爷奶奶,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父母如果在孩子早期不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后面往往会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弥补。孩子对父母形成依恋、信任,对后期父母想要给孩子传输观念并立规矩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规则秩序的敏感时期说起给孩子立规则,大都都会出现这样的话语:
“宝宝才一岁半,讲规矩讲道理的,宝宝理解起来是不是太难了?”
“孩子都4岁了,一点都不听话,不分场合没规没矩的该怎么办?”
“孩子现在小,不懂事也能理解吧?等孩子大了,自然而然的就懂事了吧?”
......
其实给孩子建立规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体现在宝宝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来制定相应的规则:
0~1岁让孩子逐渐地区分白天与黑夜,安排一个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比如到点睡觉、饭后就散步、定期带孩子出门游玩,睡前读书等等。
1~2岁由于前期有意识的规律教育,孩子一般在1岁以后,会渐渐表现出对秩序的敏感,秩序敏感性常表现在对顺序、生活习惯以及物品的要求上。比如,书本的摆放位置,拖鞋的颜色属于谁,餐桌的桌子位置是谁的等,这些都可能会需要一定的规律,一旦出现变动,就会很敏感。因此,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不要随意更改它们的位置,同时引导宝宝自己收纳整理玩具,让宝宝养成整洁有序的习惯。
2~3岁2岁以后,孩子进入了规则的敏感期,或者称为叛逆期。他们不喜欢被安排,而是更多地想感受和表现自己的能力——尝试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等。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如果宝宝有任何危险或者不可以行为,请对宝宝说“不”。但不建议设立惩罚,只需要让他承担自己所作所为产生的后果就可以。
3~6岁3岁以后,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孩子也走向幼儿园,接触更多的规则,开始了最初的社会化过程。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犯错了,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反应,不宜过于愤怒,应该讲清楚事实真相,让孩子明确规则的界限,这会对孩子的社会成长很有帮助。
立规矩小窍门:
1、规则要清楚、具体,让孩子理解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
2、避免过多的惩罚措施,只需承担相应的后果就可以。
3、教育孩子时,父母双方要同时在场最好。
4、不要给宝宝开空头支票,承诺的就要做到。
5、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小提示:在孩子的成长当中,规则不要太多,只需几个原则性的就好,规则太多,往往会限制孩子的人格发展。
第三: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人际交往一般指的就是社交行为,这是一种反映小儿社会交往和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其行为模式的发展程序:
1个月:眼睛跟人;
3个月:见到亲人会笑;
4个月:认识母亲和熟人;
7个月:对镜子有游戏反应;
10个月:会注视所提到的人和物;
12个月:能配合穿衣服;
18个月:白天会控制大小便;
24-27个月:能自己脱掉单衣、单裤;
36个月:会扣钮扣。
良好健康的人际交往行为是宝宝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宝宝进入社会的开始。
在这个阶段,爸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宝宝接触同龄宝宝和成人,鼓励他开口叫人,与人交谈,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带宝宝去古城街道、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地方,接受人文教育,扩充见闻。这些行为既是学习与见识,又是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亲密度的重要途径。
在宝宝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往往表现出以下行为:
和相熟的小伙伴交换零食和玩具;
男孩子喜欢找男孩子玩,因为有相同兴趣;
宝宝们有自己的小团队,因为相同的东西,比如喜欢一样的动画片,玩具,零食等;
父母要根据宝宝的特性来制定符合这项能力发展的活动,比如参加社区儿童活动等等。
第四:不提倡过多的鼓励式育儿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专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
首先,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把小孩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被夸奖“很聪明”,另一组被夸奖“很努力”。
结果发现,那些被夸奖“很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难度更大的挑战;
而那些被夸奖“很聪明”的孩子,则选择了相对简单的任务。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德韦克解释:“为了保持大家眼中聪明的印象,孩子们不会冒险去做可能会犯错的事情。”
很多父母一开始鼓励孩子,只是因为是孩子第一次完成了某件事情,因此“你真棒!”“好厉害!”“真聪明!”便张口就来,孩子也会因为家长的鼓励变得更认真,更积极,家长以为这是一件好事,殊不知,这种无意义的夸奖,会破坏孩子对事物本身的兴趣,转而只关注他人的夸赞。长此以往,孩子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成长,慢慢的孩子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家长口中的优秀孩子,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就会很容易受挫。
虽然夸奖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伤害,但这并不是说,夸奖孩子是不对的。父母要正确的夸奖孩子,要欣赏孩子的特质,而不是鼓励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与长处,有的擅于写作,有的天生就有领导力,所以不必追求孩子事事完美无缺,正确的对待孩子的优缺点才是正确的育儿之道。
心理学家杰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地方。”
我们都渴望成功,也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功,但是成功的定义不是得第一名。
养育孩子这一人生的必修课程,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重视,不能逃课!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