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安徒生童话故事中那个经典的丑小鸭吗?为什么明明是天鹅的它却认为自己是一只鸭子,而且还是只丑丑的鸭子呢?因为自然界中存在着“印刻效应”,它非常地普遍但不为一般人所知晓,比如:故事中的“丑小鸭”刚刚破壳睁开眼时,会把孵蛋的母鸭当作自己的妈妈,已经成熟到进入繁殖期的鱼会游回到它出生的地方去产卵。而人类自出生起,在整个幼年时期,父母以及周遭的环境对其内在所产生的影响也非常类似于这种“印刻效应”,老话说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看父母在这张白纸上画什么,怎么画。
然而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懂得这一点,并且有点可惜的是,很多孩子到五岁时,“白纸”就已经被父母们想当然地随意涂鸦到无处下笔。一位女性来访者告诉我:“小时候的我最害怕的就是妈妈一不高兴就打我,最痛恨的就是她每次打完还抱着我哭。我曾经发誓如果自己有朝一日为人母,绝不动手打自己的孩子。可是越不想有什么就偏偏是什么,我的女儿很调皮,我经常按捺不住自己的烦躁就要动手揍她,之后看着她以泪洗面的小脸和颤颤巍巍的小身躯,我真能后悔到把自己锤死,真是造化弄人!”请记得,即便是一对心理学博士夫妻,也不可能对照着心理学书籍按部就班地来养育孩子,你真正运用于日常养育孩子的模式,恰恰是你的父母在你这张白纸上画下的一切,你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来自于你儿时经历的反刍。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奶奶家养的狗,不管是什么样品种的。比我小五岁的妹妹,却非常讨厌狗,看到奶奶家的狗都是绕道而行,即便我以身试法告诉她自家的狗是多么的顺从和温和,她依然很惧怕。后来才得知我的二婶、她的妈妈也是特别害怕狗的,见狗就跑的那种,跟妹妹比起来,惧怕小动物的的恐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我很不喜欢她们母女不喜欢狗的样子,我觉得过分夸张,但还好也算尊重她们,并没有恶作剧地要把狗儿塞到她们怀中,然而这件事令我印象深刻,可以想见,也许我的二婶被小动物惊吓过,所以也用这种恐吓的方式雕刻了自己女儿对狗的认知。恐吓,是家长教育孩子最常用的方式,对于自己不想让孩子做的那些事。然而这样的方式是一种最无赖的方式,使用不当,孩子就会形成认知偏差,或者留下内心深处难以消除和改变的恐惧体验。
“家庭”二字,在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心中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意义。然而事实是家庭往往是带来最大伤害的源头,且伤害的感觉被传统文化所掩盖。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的品行、社会适应问题,都是根植于家庭教育,而非他自身问题或者社会之责。如果父母不能角色互换地和孩子平等相处,孩子也就无法和社会很好地相处。那些棍棒教育是无法给孩子带来好品质,相反却是精神、肉体的备受折磨后的自卑和怯弱。
溺爱和苛求,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怕遇到的两个极端,但遗憾地是,它们却常常相伴而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