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有人说,教育如同栽种小花,精心侍弄,静待花开;有人说,教育就像清风拂面,春雨无声。但在越来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少因素的介入让我们的教育生活不由得快了一点,又快了一点。我们匆匆催促着孩子向前奔跑,唯恐落于人后,但却忽略了那些“童年时种下的梦”。今天我们与您分享吴非老师的9则教育心语,希望能提醒你我,不要忘了对孩子说:慢慢来。
童年种下的梦
童年播下的种子,有朝一日会萌芽,那时,人们也许会追忆:漫长的童年,究竟是哪一天,谁帮我播下了这粒种子?
让儿童心里多装一些美好的东西,善良和友爱,诗和梦,这是童年的“底子”。未来或许有诸多不如意,但心里装满童年的梦,即使阴霾漫天,他心里总能有一片蓝天白云。如果老师课堂教学过于“现实”,灌进了很多伸手可及的“实惠”,“教室”和“集市”就没什么区别,那些梦想的种子也就无处存放了。
每个阶段各有特殊的生命价值
学生对人生目标的理解不可能是一样的。人们鼓吹“成功”、“成才”,期望“成长”,然而人们也许忘记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不一定要用这些来衡量,况且每个阶段各有其特殊的生命价值,教师不要以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加速成长”,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助长”。童年,应当无忧无虑,睁大眼睛尽情地欣赏世界;少年,应当纯朴率真——我甚至认为他也可以犯点不大不小的错误。
有人说,教室就是犯错误的地方,有道理。我想说的是:这个年龄也是可以出点麻烦的年龄。如果中国的孩子个个循规蹈矩,按长辈们的要求努力地去做一切,包括众所周知的“不正确”的事,那样的教育,能有创造性吗?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每个阶段“达标”才算“教得好”?教育不是办奥运,教学更不是团体操,评价学生不应该只用一把尺子。
“早教”是在“透支”
小学一年级老师对家长说:由于你的孩子幼儿园没上过“特长班”,也没上“过渡班”,所以输在起跑线上了,一开始就掉队,影响了我的教学。听到类似的批评,常有一些家长便责备幼儿园阶段“让孩子自由了”,后悔莫及。也有家长谈到,孩子上了小学,经常哭,因为“跟不上”。小学低年级课程难度能有多大?我不太明白,但小学一年级算术便要求会加减乘除,一年级要识多少字,要背多少首古诗,那二年级学什么呢?三年级做什么呢?
至少,教师要尊重规律,不能误导家长。过早的“学前教育”,预支了儿童的学习能力,剥夺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脑袋里过早充满无趣的“知识”,想象力必然受到限制。幼儿园不宜“上课”,国外幼教甚至不主张教识字。面对时下风起云涌的“特长班”、“兴趣班”,教师和家长要有冷静、理智的判断。
因为“有趣”
有个学生能说出校园里90种树木花卉的名称,让我感到惊讶。当年我所接受的生物学教育有限,可谓“见多识不广”,除了熟悉农作物和蔬菜,其他树木花卉往往叫不出名称。校园里不是每种植物都有说明牌,那这位学生是怎样弄清植物名称的呢?他为什么会想到去弄清,又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了知识呢?听生物教师谈起,他能记住的“90种树木花卉的名称”,并非教科书知识,考试也从未涉及;那位学生更关注的是文学,但不影响他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而他感兴趣的还不止生物学知识,这就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了。如今,“不考不教,不考不学”已成为很多学校的常态,能说出校园里90种树木花卉名称的文科学生,太少。
学生有自己的爱好,不但生活充实,也有自信。问一学生:“最近为什么不再描中国历史地图了?”他说:弄清楚了,教科书上都是简图,我就想弄清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搞清了,就不去忙了。的确,语文、历史和地理课本上的那些“示意图”都是简图,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于是他用学来的描图技术在图书馆复制了一些历史图集。他用自己的时间去解惑,以自己的能力去探索,从这个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比教科书更有用。
一份作业见品质
上课时,我拿出几本学生练习册,让大家看,质量问题,书脊封胶不牢,散开了。学生说,质量问题多呢,某科教科书有脱页,新水笔才用了一小截就不流利,面包袋上的保质期随便印,食堂饭菜规格不统一……我和学生一起感慨,如果每个人都认真一些,何至于有这些问题。“小事”,可以看出习惯和品质;只有让一丝不苟成为习惯,“品质”才能融化在生活中。
下一周的作业,绝大部分学生做得很认真,谁也不想让老师认为他是一个马马虎虎的人,谁也不想让老师认为他是那种走上社会就胡来的人。
记住那些为你劳动的人
有北大教授季羡林的一则“佳话”:有新生报到,托他代看行李,他就站在那里代看了;次日开学典礼,这名学生发现代她看行李的“老师傅”竟是副校长,顿时觉得季先生人品如何如何。这个故事广为流传。
我的思考略有不同。如果替这名学生看行李的只是个普通的“老师傅”,这位学生为什么不能同样地感激不尽呢?社会文化潜移默化下,人分三六九等。曾问过学生:学校有许多工人师傅,每天为你们服务,能不能说出三五位的姓氏?绝大部分学生摇头说不知道。我对学生说,虽然你们记住了我,我仍然感到很失败;因为我早就请你们关注身边的人,而你们很多人只记住了每次考试的分数或“名次”。
不要让学生变庸俗
庸俗的价值观使一些青年学生过早社会化。1984年,一次上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讲到刘和珍不顾生病去参加请愿,有个男生脱口而出“找死啊”,举座愕然——课堂上有这样的学生,让我“出离愤怒”。三年后再次教到这儿,我心里暗想:这回不至于了吧。没想到课堂的历史悲剧竟然重演,又有个男生说了句“找死啊”!我不得不停下来,讲了三年前的“一模一样”,讲到自己怎么像回到华老栓的茶馆里,听茶客说夏瑜的“找死”。而现在听到这样的话,我不生气了,因为这样的现实,时时刻刻在提醒我,教育不能培养“无恶意的闲人”。
学生人在课堂,身后有个影响他的“社会”。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们和亲友街坊共处时是怎样看这个世界的,他们对教育的认识是什么,也许教师需要知道。
现在他到了课堂上,我未必能改造他,甚至对他也产生不了什么影响,但我有责任让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以另一种姿态在活着,有人用生命去写诗,有人用热血浇灌理想;你也可以为吃馒头而活,但你不能践踏高尚和美丽。
学校不是斗兽场
在学校里,你也能看到那些沉静的,“我和谁也不争”的学生,他们爱的是“学”,而不是“比”和“争”。争强好胜的学生,往往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无聊的争夺。那些驱赶学生参加学习竞争的言论,永远无法打动冷静、理性的学生。一些教师没有智慧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之美、学习之乐,却试图诱导学生“你追我赶”以制造个人教学“实绩”。这样的情形,很像竞技场边下注的赌客。我总是担心“金牌争夺战”被移用到教育界来。学校可不是斗兽场。
二十多年前的一次校运动会,跑3000米,到了最后两圈,学生、老师站在跑道边,齐声高喊:“加油!加油!”我站在跑道另一处,对每个跑过的学生喊的是“慢慢跑,听我的,慢慢跑”。有老师学生不理解,问:“你什么意思啊?”什么意思?什么意思也没有。学生健康重要,明明已经精疲力竭了,当然要放慢速度,“加”什么“油”?难道他是一台机器?一台你们可以操控的机器?我不会让学生这样去拼命,来为我的总结增加一行字。
教师的目光
功利的教育太在意“效果”,绝对不做“无用功”,他们总是追求“急用先学,立竿见影”。有教师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考不到的,可以不看”、“这本教辅对考试有利,全做完”。如果总是和儿童谈“利”,他会丧失学习的趣味。如果在他迈出每一步之前都告诉他“你不能输,如果你输了,你的人生就完了”,儿童便没有梦也不想做梦。无梦的儿童,没有朋友,只有对手;没有合作,只有竞争;没有高尚的追求,只有利益;没有快乐,只有“成功”……
教学中能不能少一点功利意识呢?这一代教师的目光能不能看得稍微远一些呢?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在现时,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我们的努力,为学生多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的前行路上多了一抹亮色;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留给后来人的财富。我们所做的努力,对学生而言都会是有意义的。教育教学如果一味追求“成功”,其过程必将印上“利益”的印记。
文章来源 | “教师博览”微信公众号
作 者 | 吴非
微信编辑 | 魏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