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的老式竹编摇篮,不像北方的摇篮那样,放在炕上或者吊在梁上,它们都是做成一个木底架,放在地板上摇晃的老式摇篮。
虽然以前的竹编摇篮不像现在的摇篮那么大那么多功能。但从它的构架上依然能看出闽南人的智慧。“乌篮”的底座都是用杉木制成的,两头是倒井字形的结构,将两头倒井字形结构的木架连接,做成上宽下窄,底板是块弧状板的摇篮架子。最底下接近地面的那两块木头,劈成弧形的锅底状,以便放在地上可以左右摆动。“乌篮”的上部分是用竹条编制而成的婴儿床,像个小船形状。
泉州人童年的小摇车——乌篮
过去闽南人家中,总少不了一把造型别致的椅轿。这种椅子以竹子为原料,侧面内嵌一个小座位,能供周岁小儿一直使用到三四岁。和竹编摇篮相比,“轿椅”的使用率在闽南乡间依然很高。“我们又叫它‘母子椅’,它具备一物两用的功能。”家住市区的施女士是一位一岁孩子的妈妈,她特地把“轿椅”从外婆家带到市区,因为她觉得“轿椅”特别实用。
“母子款”可堪两用
如今五颜六色的学步车攻城略地,“千人一面”总觉得少了些特色。在闽南娃娃的童年里,他们的“宝宝椅”却是巧匠们纯手工打造的有趣玩意儿。
这种被称为“椅轿”的闽南竹椅,能将小孩四周围起来,半点没有跌倒摔伤的麻烦。更有趣的是,它还是“母子款”的巧妙设计——宝宝不坐时,只消将椅子侧翻过来,又成了一把敦实的竹椅,两百斤壮汉亦能安坐无忧。
“椅轿”侧面是“宝宝椅”
和普通的椅子不同,“轿椅”高差不多40厘米,长40厘米,宽35厘米,用大约70厘米粗的楠竹制成。最妙的地方是,“轿椅”的两个功能:由于婴孩腰还没发育好,当妈妈的就让孩子坐在这竹椅中,拿个小枕头垫在孩子的背部,再放些糖果、饼干或是小玩具在竹椅前的托板上,孩子玩得自得其乐,妈妈就能放心地去忙家务了;而等妈妈做完家务,抱起孩子,竹椅又可翻过来当矮凳,妈妈抱着宝宝坐在上面可以休息一下,两全其美。
翻过来是成人竹凳
在闽南地区,椅轿还有另一种版本:若孩子格外好动或年纪稍长,不肯老老实实坐在椅子上,椅轿还可以做成“站立款”。这种椅轿不设座位,四个粗壮的椅脚间,以密密的竹篾连接围合。孩子立于其间便能自由地舒展拳脚,妈妈们也不必担心他们横冲直撞,闯出安全范围。一把翻将过来,同样是一把敦实厚重的成人椅。
“传家宝”几代流传
家务繁忙时,妈妈们只消将孩子置于椅轿里,小娃娃便能自得其乐地安分许久。而“四面围合”的设计,又如同孙悟空以金箍棒画出的安全地带,妈妈们也不必担心成长期好动的娃娃因莽撞而受伤。
加上大人、小孩两用的设计,故椅轿的使用周期格外长。一般是孩子大了转给大人,若有亲戚添了孩子再转给亲戚家的孩子使用。如此周而复始,椅轿在闽南人家里不断流转,转着转着竟成了有年月的“传家宝”。
岁月长的,竟是舅舅、外甥两代人都用过同一把椅轿。而巧匠们初制椅时埋下的伏笔,此时也成了年岁的证据。过去手工椅轿讲究大巧若拙,原材料的特性均被忠实地保存——椅子并不上漆,故竹青的深绿格外新鲜。等到椅轿不断流转,这层绿色慢慢褪去,倒酝酿成了光滑透亮的咖啡色。
“早些年,‘轿椅’在闽南人家很受欢迎,因为它持久耐用,方便清洗与收藏,价格又便宜,许多人家的母子椅都坐过家里好几个小孩呢!”施女士说,她家的这张“轿椅”坐过她的妈妈、舅舅、她和弟弟,椅子的面都变成了咖啡色,前后使用了十几年,承载着父母的希望、外婆的期盼。
和如今设计花哨的“学步车”、“宝宝椅”比起来,椅轿虽质朴得毫不起眼,却牵系着许多闽南娃娃童年时的回忆和情感。哪怕长到十来岁,你和小伙伴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个个拼着缩小身子钻进椅轿里,就为了回味那一场趣味十足的“童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