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刚今年刚满五岁,别看年纪小,小区这一片的家长们都认识他,谁上下楼遇到他,他都会帮忙摁电梯,谁在外面拿东西,他都会很热情的帮忙,更不要说在家做家务、扔垃圾之类了。
但事实上,家长都很喜欢的小刚,基本上没有小朋友跟他玩,之前有小朋友跟小刚玩,结果小刚说他妈妈说过,不让他跟野孩子玩,怕自己也变成野孩子,就再也没有孩子跟他玩了。他依然是别人口中的优秀孩子,但没有任何朋友,学校里面也是,他的朋友都是大人。
小刚妈妈“野孩子”的说法欠妥,但侧面说明了家长对孩子交友的要求和重视,已经意识到“好”朋友与“坏”朋友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我们也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本身就是一张白纸,更容易被带偏。
家长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但是并不能完全的用自己所以为的方式限制孩子的交友情况,就像小刚的妈妈,这样的结果是孩子没有朋友不说,还容易让其他人对孩子产生误会,时间久了,孩子再热情再乐观,也经不住消磨。
父母重视孩子的交往,希望孩子能够平稳长大,拥有一个很好的品德,但是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衡量孩子的需求,甚至很强硬的将孩子与其他孩子隔离。长此以往,孩子反而变得沉默寡言,乃至于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
孩子交际能力得不到锻炼孩子没有社会经验,他们需要经历一些磨砺才能真正的长大。孩子们在象牙塔的时间要占人生中的很大一部分,而这个小社会中交际也需要与同学、老师进行,甚至因为某些原因产生矛盾,或者冲突,都无一例外的来自于孩子的小圈子。
孩子的交际就是通过对别人的误会、理解、帮扶或者其他方式,了解社会规则,懂得如何更好的与他人互动,学会关心他人以及与他人合作。孩子如果没有同伴的这种互相摩擦,根本就不知道交际为何物,天天两点一线,连交际的需求都会丧失。
每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上,那就必须存在着与他人的各种交集,而交际能力也是孩子具有竞争力的一个显著优势。如果家长过于干涉孩子的择友情况,只以父母个人的意愿为目的,势必会让孩子的性格抑郁、孤僻甚至自卑或自闭。
孩子的价值观产生扭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包括我在内,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豪杰,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上人”,但是想要达到孩子的这种高境界,不是靠的阻止孩子的外出玩耍,也不是靠的限制孩子的自由选择来获得。
家长的这种以相应利益为最终目的的想法,会影响到孩子对于真正的价值观的理解,他们会认为什么都是有利可图才要去做,否则没有必要去履行。没有朋友的交际,更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信念,认为一切都是围绕着自己旋转,不符合自己的意愿的一切都是不合理。
孩子长大成人,真正的行走在这个社会上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将父母的这种干涉行为代入自己的实际交际中,内心会先从是否“有用”进行辨别对方,将一切反对自己的视为对手,不与之交往,久而久之,自身精神产生很大的扭曲。
孩子自立能力差孩子生活的时代与父辈生活的时代有所不同,甚至很多信息已经不对称,孩子与父辈的沟通就存在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但是父辈却用自己的一些经验去灌输给孩子,导致孩子对于最新的社会动态看不清,甚至不理解,也生活在父辈的阴影中。
孩子总有一天去面对真正的社会,如果说小的时候,父辈进行各方面的呵护,连交友都用父辈的标准衡量,那长大以后,自己如何真正的面对这个变化的世界,又该如何与社会中的他人进行交往呢?如果一直用父辈的标准去看待别人,自身表现的也会过于“个性”,甚至“清高”,无法真正的自立。
之前,有教育专家提过“同伴教育”的一个名词,说的是孩子们只有在互相的交往中才能学会真正的与人交往,才能真正的分辨好与坏,也才真正的将理论转化成实践行动,真正的理解交际的意义。
现在社会中,孩子最应该具有的一项未来潜力就是社交能力,如果父母用过多的框框将孩子框在家里,也同样框住了孩子的未来。他们身上缺乏的这种社交能力,会让他们自身的性格不那么完美。
我有个朋友特别寡言,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往,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别人的真诚。原来朋友的妈妈和爸爸都是公司的高层领导,家中一直干干净净,朋友在家也不敢乱玩,用她妈妈的话,什么东西就必须在什么地方,不能拿到别的地方去。
小的时候,朋友约小朋友们来家里玩,一调皮,肯定会搞乱家里的整齐,朋友的妈妈就见不得没有规矩,很委婉的将小朋友们都请出去,小朋友感觉在朋友家很拘束,什么都不能玩,就慢慢的再也不去朋友家里了。
朋友自己也很郁闷,与父母抗争没用,但是因为是自己的父母,只能选择沉默、顺从,上学时候就感觉好难熬,也不想跟同学们说话,老师问了她好几次,她也没有说,导致很多人一直认为她很孤僻,不合群,其实不是不合群,是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不需要朋友,至少也得需要与人交际。孩子受到父母这种交由限制,孩子幼时可能无所谓,随着年龄增长,整体的思维方式以及个人处事态度会有所不同,甚至不会处事。我们常说分享重要,沟通重要,但家长却不肯给孩子机会去学,又该如何会?
培根说过,如果你的快乐告诉朋友,你得到的是两个快乐;如果你的忧愁告诉朋友,你将分掉一半忧愁。孩子需要一种正常的社交,需要拥有自己真正的朋友,父母不用强干涉,可以这样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交友准则。
一、帮助孩子寻找兴趣相同,“情投意合”的“好朋友”父母担心孩子因为结识不好的朋友走错路,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和焦虑,但孩子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拥有着自己虽然不够成熟但是鲜明的个性,他们同样的生活在社会中,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社交活动。
孩子因为自身的特点,自然会吸引到一部分小朋友的聚集,父母这个时候要做的,不是对孩子进行说教,谁谁谁怎么怎么样,而是换一种方式让孩子自然的分辨是否与自己做朋友合适,是否能够真正的做朋友。
每天下班回家,我都能看到邻居家的小女孩和小区里面一个小女孩在一起玩,昨天好奇,我就问了她的妈妈,怎么让两个孩子这么好,因为我基本就没有见过那个小女孩的父母。
邻居笑着告诉我,他们两个是同班同学,其实一开始也没有这么好,结果有一次也是赶巧,都去学钢琴碰到了,两个小女孩才知道他们差不多一起报的名,只是互相不是一个老师教,并且一共也没上几节课,所以基本互相没有见过。
因为这个钢琴课的事情,两个人就算是交上朋友了,互相在对方家里的钢琴上进行比赛进行表演,结果两个人的钢琴也练得不错,还不用家长监督,互相促进,后来两个人发现,对很多东西都喜好一样,就更加亲密,这不,隔三差五两个孩子就轮流着在对方家里睡觉,好的都快穿一条裤子了。
各位家长,你们家的孩子是不是也有了一个这样的好朋友,虽然不曾如此亲密,但是也关系很好,天天回家嘴里提起来,就是我那个谁谁谁哥们,我那个谁谁谁的小姐姐之类。恭喜你,孩子自己找到了朋友,但是朋友是不是合乎标准,或者是否孩子没有认真的分辨,家长可以用一些很细节的无言的方式告诉孩子。
父母可以跟孩子说,那这个朋友很厉害啊,是不是可以邀请他来我们家一起玩啊,或者告诉孩子,有了朋友,那就要互帮互助,一起进步之类的话,强化孩子对于朋友的认知和理解。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交友是需要合得来,需要进行互动,更需要一起进步的。还可以告诉孩子,如果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惑都可以寻求家长帮助。
二、交朋友也需要更好的指导孩子交朋友,有的时候会三分钟热度,一开始热热乎乎,结果很快就失去了新鲜感,就感觉跟这个朋友没有意思,这种思想也不正确,除非是感觉朋友不适合慢慢变淡,一般的交友并不建议这种三分钟朋友。
朋友之间很容易出现矛盾、误会正常的问题,孩子们处理不掉,就会影响到孩子自身的发展和成长,甚至长此以往,孩子对于交友的热情也会减退甚至反感。作为最亲密的家长,要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察觉孩子的动态变化,进行疏导。
前几天,我在家做饭,突然听到邻居家孩子大喊,以后我不要和你玩了,接着就听他们家的门响,好像是一个小男孩出来了,邻居孩子家长赶紧的劝架,结果两个孩子都生气,谁也不理谁,后来无趣,小男孩回家了。
隔了一天,我又听到隔壁家孩子调皮的声音,一开始我以为是开的电视机声音,结果等到吃饭的点,打开门是吵架的小男孩,两个小伙伴勾肩搭背的下楼去踢球。我问邻居孩子的妈妈,和好了。
邻居妈妈无奈地说,一开始小家伙生气,不想理了,结果还不到一天,就开始抑郁,也不看电视也不看书,也不爱说话,感觉不对劲,就想起这个吵架的事情,估计是孩子后悔了。
邻居妈妈就对孩子说,两个好朋友在一起就是要开开心心,但是每个人想法本来就不一样,谁也不能指望都像一个人一样,出现点小问题,互相之间让一步,其实很正常。你现在是不是很难过,是不是因为朋友不跟你玩伤心,可能小朋友跟你一样难过,为什么不给小朋友打个招呼,和好呢?后来就是我见到的一幕了。
孩子之间对于朋友的认知并没有大人那么深刻,他们之间的交往很单纯,只是因为互相之间还没有学会如何包容,没有真正的走过磨合而已。家长只需要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适当地进行点醒他们,孩子们自然就很容易的想到好朋友之间的友谊珍贵,也因为经历这样的友谊磨合,才真正的慢慢的走到对方心里去。
交友并不是泛泛之辈,也不是一腔热情,更不能以牺牲目前应该进行的学业为代价,家长一定在平时多多的对孩子灌输交友的真正的目的,以及学业的重要性,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交友。
三、尊重孩子,并让孩子学会宽容孩子是一种具有突发冒进性质的生物,他们的大脑因为没有阅历,才会用自己的简单方式进行事情的处理,甚至对于父母的一些方式方法因为不够理解,坚决不认同,甚至对此并没有任何的概念意识。
父母在孩子的择友问题上,能够认真的对待孩子的选择,并且保留孩子的主动选择权,让孩子可以更好的去行使自己的主动机会。父母可以对孩子的交往进行一些关注,如果在他们交往中发现一些原则性问题,用委婉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这些问题,最终的决定权放在孩子身上,这样孩子既有当家做主的感觉,也会很认真的考虑出现的问题,是需要弥补还是结束。
小方是一个完美主义类型的孩子,很注重细节的延伸和观察,他在一次演讲大赛上认识了一名叫做小刚的朋友,两个人一见如故,感觉很像,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两个的学习成绩都很好,各方面也很棒,但是有一点,小刚家境有些不太好,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难得见面。
小方从来没有嫌弃过小刚,感觉家庭也是额外的事情,但是小刚好像很介意这点,每次小方一说自己父母怎么样的时候,小刚就露出一副很仇恨的表情,后来小方知道小刚的事情以后就不再说了,但是小刚却慢慢的不再愿意跟小方玩了。
小方求助自己的父母,不知道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小方的父母并没有像一些父母那样责骂自己孩子傻,热脸贴冷屁股之类的,而是告诉小方,尊重小方自己的意愿,如果想结束可以结束,如果不结束就想办法弥补。想弥补就要从最根本上进行解决,比如帮助小刚树立一种正确的父母观念,心理上缓解他的这种自卑感,尽自己所能,用最真诚的方式告知小刚。后来小刚与小方和好如初,小刚也慢慢减少了对父母的怨恨。
一个好朋友带来的是无穷的潜力和价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互相之间要包容和理解,孩子学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考虑,能够接受别人的缺点,甚至可以帮助别人一起改掉缺点,这种好习惯很难得,但是前提一定是不能够违反我们挣得道德底线。
四、潜移默化,教给孩子社交技巧孩子想要交到好朋友,运用到的是孩子的社交技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天生禀赋,懂得社交技能,他们可能会有这种好感的趋向,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的好朋友的定义和含义模糊不清,需要家长在平常多多引导。
孩子的成长不可逆,同样孩子的过程家长不能过多干涉,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记忆深刻,才会对此种方式的处理更加趋于完善。家长具有孩子暂时不具备的大智慧和阅历,如果只是单纯说教,孩子会左耳朵听右耳朵冒,但是如果用一种很自然的方式就大不相同。
成年人也有交友的需求,家长不妨在日常中,对孩子讲一些自己交朋友的故事,以及朋友如何的选择,以及朋友之间的红线是什么,包括沟通等,不用一次性讲完,也不用刻意的跟孩子讲,抓住合适的时机,孩子就在故事中自己反思。
交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也是一件很公平公正的事情,一定告知孩子不能为了得到某一个炙手可热的朋友,放弃自己的自尊,利用一些条件或者利益去取得对方的好感,这样的友情不会长久,更不会让朋友之间产生有效摩擦,反而变成一种累赘和无力。
孩子的交友简单,但意义深远,友谊满足的是孩子精神上一种需求。父母不应该用自己的方式阻止孩子进行此项的体验与理解,更不能用自以为是阻拦。
孩子没有同伴陪伴的童年会是一种遗憾,也会让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孩子的成长必须经历的风雨,父母不要遮挡,只有经历了风雨洗礼,孩子才会茁壮成长。
父母请在原则之下尊重孩子的选择,他们才会盛开最灿烂的花朵。
【文/布丁妈妈私享会】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用爱分享育儿经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