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有其精华,却也存在很多糟粕,比如“人前教子”。在别人面前贬低孩子,或者当众数落孩子的过错,让其自尊心受损,是家长最不理智的教育方式之一。
自尊心的重要性,可能要高于性格和情绪,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途径,就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将他贬低到卑微的地位上。所以如果你要一个优秀的孩子,请首先培养一个高自尊的孩子。
人际交往中,两个关系好的朋友常常会互相揭短,拿对方取乐,仿佛这样才能显示关系的亲密程度。父母对待孩子也常常如此,但不同的是,父母更喜欢在别人面前,贬低、揭发自己的孩子。
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中,袁姗姗的爸爸就是一个典型的“实力拆台”家长。节目中,看到袁姗姗把家里收拾的干净利落,实诚的袁爸爸一句话就把女儿打回原形:“看来打扫卫生了,平时家里都乱七八糟的。”
看到女儿吃早餐,他说她在家从来没煎过鸡蛋;看到女儿煮东西,他又曝料说袁姗姗根本不会煮饭,在家煮个饺子都得求助她妈妈……
很多网友对于袁爸爸这种“怼”女儿的方式,都说像极了自己的父母。爸妈们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点,一和别人说起自己的孩子,总有爆不完的料,很多父母还总是喜欢跟别人揭自己孩子的短。
有一期《向往的生活》中,宋丹丹带着儿子巴图做客蘑菇屋。整期节目,你都能听到她嫌弃和吐槽儿子的话语。
刚到蘑菇屋,巴图坐下休息没几分钟,老妈的唠叨就来了。看着儿子坐在凉亭里休息,宋丹丹转身就对着何炅和黄磊说:“给我儿子找点活儿干,他太胖了。”原本正在一旁享受惬意的巴图,听到老妈的言语“攻击”,顿时一脸尴尬。
次日早上,大华一早起来给大家煮了早餐,宋丹丹看到后先把大华夸赞一翻,然后自己的儿子巴图又莫名躺枪了:“我生了一个废物,你看看人家。”
巴图去煮鸡蛋,她嘲讽儿子说:“巴图要是能把鸡蛋煮熟,就把他留下。”巴图搭鸡窝,她又抱着狗狗站在背后奚落:“你要是能把这鸡窝搭起来,妈妈真是觉得这孩子就没白养。”闲暇时间里,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她又拿巴图小时候啃脚的事来取乐……
典型的“毒舌”妈妈无疑了,宋丹丹这样做,她自己觉得无伤大雅,但对巴图来说,自尊心却一次又一次地被践踏。
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但当时的巴图已经是个20多岁的成年小伙了,从小在妈妈的这种打击和贬低中长大,他身上明显缺少一种自信和力量感。这种缺憾,和妈妈的这种“打击式”教育脱不了干系。
教育孩子,父母们最不该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罔顾孩子的自尊心,自以为然地利用孩子的耻辱感去达到教育和鞭策的目的。这样做,不仅很难达到你想要的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很容易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而一个低自尊的孩子,是很难取得什么重大成就的。著名哲学家卢梭说过:
“自尊心是骄傲灵魂的最大动力。”
自尊心的重要性,比情绪和性格更高。它就像一个人的脊梁柱,脊梁柱毁了,一个人该如何自立呢?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
毁掉一个孩子最佳的做法就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他贬到卑微的地位上。
但现实中很多父母,还是豪无意识的在对自己孩子做着这样残忍的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人前教子”。
《少年说》里,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女孩,名叫叶芷菁菁。她在节目里请求妈妈:“以后关上门来教育自己,不要在外人面前揭自己的短。”
可是妈妈却理直气壮地反问她:“在外面是妈妈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虽然台下的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都重要!”但菁菁的妈妈还是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当众数落女儿的种种问题,表面上答应尊重孩子,却还是对女儿提出了一系列的质问。
站在台上的叶芷菁菁,面对妈妈的“不依不饶”,她手足无措、无言以对,只能尴尬的笑笑。如果你也看了那期节目,隔着屏幕你都能感觉到小女孩的挫败、尴尬和失望。
勇气台,原本就是个让孩子喊出想说又不敢说的心声的地方,可是当一个小孩好不容易鼓足勇气走上去,为得到妈妈的一点基本尊重发出请求时,大庭广众之下,她又再一次失败了……
自尊心不仅没有找回,反而又再一次遭到蹂躏,看着女孩唯唯诺诺的神情,真替她的妈妈感到悲哀。
有很多父母和叶芷菁菁的妈妈一样,认为孩子的面子不重要,或者以为小孩子没有廉耻之心,但其实孩子对于自尊的需要一点不亚于大人,并且他们的自尊心更脆弱、更需要保护。
就像作家桐华说的:
“孩子在很多时候比大人还爱面子。因为世界很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
正因他们是孩子,才更需要父母用大人的力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而如果你罔顾孩子的自尊,无异于在破坏孩子的人生,摧毁他的自信。
喜欢“人前教子”的父母,可能存在一种错误的逻辑,认为在别人面前批评教育孩子,会让孩子产生耻辱感、羞耻感,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进一步改正或者前进。
但其实,这样做很可能因小失大。哲学家约翰·洛克有一句名言:
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也会更小心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愈会觉得自己的名誉受到打击,设法维护别人对自己好评的心思也就愈淡薄。
孩子就是这样,你给他尊重,他才能拥有自尊,若你罔顾孩子的面子,那他可能不是“放弃自尊”,就是敏感卑微的渴望自尊。
众所周知,瑞典是一个幸福感极高的发达国家,瑞典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幸福指数跟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很大的关联。
瑞典的父母从孩子出生那天起,便对孩子十分尊重。他们普遍认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拥有自己的意愿和个性,所有人包括父母都无权去违背孩子的自我意愿,和抹杀孩子的独立个性。
在瑞典,你经常可以见到,父母在同年幼的孩子说话时,会蹲下身来,与孩子在高度上保持一致。他们和孩子讲话方式,也几乎不会使用命令式的口吻:“你必须……”,“你不能……”。他们更喜欢对孩子讲的话是“如果你能……我和妈妈将感到十分高兴”,“你能这样去做,我们感到非常的欣慰”……
在这样一个尊重孩子的国度,大人们几乎是不会在他人面前,教育自己孩子的。他们认为当众批评孩子,是一种罪过,他们十分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维护孩子的“体面”。
而且不止是家庭,学校的教育也是如此,在斯德哥尔摩市普兰顿学校的校园内,就镌刻着我们刚才提到的约翰·洛克那句名言。
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瑞典孩子,普遍具有一些特点: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遇事沉着有底气,能镇定的想出解决办法,具有鲜明的独创精神,而且他们几乎从不怯场。
相比之下,国内某些从小在父母的贬低,甚至侮辱中长大的孩子,自卑、敏感、别扭,不敢表达自己,承受不了压力,对权威唯唯诺诺,要不就是对自己的人生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这就是高自尊与低自尊的区别,你更愿意你的孩子以哪一种方式长大呢?
其实,面子就像孩子的铠甲一样,有了它,孩子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但若是父母从小就开始摧残孩子的自尊,破坏他的铠甲,对孩子的生命力是一种阉割、一种磨损。
心理学家说,孩子3岁以后是处于培养自尊和自信的关键期,家长最好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当众批评或者侮辱孩子,让孩子觉得颜面扫地。否则,你将很难收获一个高自尊的孩子。
哲学家周国平说: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我们都说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但你也应该明白,孩子的成长机会也只有一次。既然自尊对于孩子的人生这么重要,就请你不要在忽视、无视这个东西。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充满自信和力量感的人,请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自我价值感强盛的人,也就是高自尊的人。
除了不要在人前教子,日常生活中,也别对孩子做下面这些事。
给孩子贴标签,用过激的言语辱骂孩子
很多家长最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往自己孩子身上贴标签,并且反复的唠叨。在家说还不算,在外人面前也不停地数落孩子的不是:他从小就这样……他有一个老毛病……
更夸张的是,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恶语相向,骂一些很难听的话,美其名曰:批评教育。但其实这种性质的批评教育已经变成了人格侮辱、人身攻击。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
"侮辱性的称呼,贬损的评价以及轻蔑的指责都会向孩子们传递非常糟糕的自我评价信息,并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反复唠叨孩子以前的过错
虽然大人总说: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但很多时候,小孩子犯了一个错误,会被大人深深的记着,并且一次次拿出来说。这种做法不仅伤害小孩的自尊心,也再一次打压了他们的自信。
是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别抓住以前的事情不放,孩子本来可以做更优秀的自己,你却总要他记住糟糕的过去不放。
不顾孩子个人感受的晒娃
互联网上流传着很多孩子说错话、做错事,或者各种滑稽、搞笑的视频和照片,在大人眼里,那是天真无邪,是搞笑、可爱,可是孩子的内心却未必这么认为。家长们自顾自的晒娃,完全不在意孩子的个人感受,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不尊重。
晒娃不是什么大事,但既然晒的主体是孩子,就要顾及到孩子的隐私以及个人意愿。如果孩子不同意,或者认为你的行为给他带来了难堪,请家长们三思而后行。
拿孩子的糗事取乐
大人们聚在一起,尤其是父母们,就喜欢谈论孩子,尤其特别爱拿孩子取乐。自家孩子做了什么糗事,讲出来给大家听,一群人笑得人仰马翻,虽然大人们也没什么恶意,但有些敏感的孩子就会理解成为取笑、嘲讽。
父母们在做这样的事时,应该要考虑孩子的内心体验和接受程度,不要自己觉得没事就认为对孩子也没有影响。别让这些本来可以没有的事成为孩子的尴尬、难堪。
自尊,是一个人的人格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
"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程度和各种复杂心理,可以在六岁前找到各种对应。"
所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高自尊,要从小做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