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生前的系列著作。一共三册,分别探讨了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以及父母与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
有趣的是,作者在这三本书中,都用整章的篇幅来专门撰写“如何赞扬孩子”,足见“赞扬”在跟孩子沟通中的重要性。
大多数成年人相信,只要是真诚的赞扬对孩子都有益,孩子一定是夸出来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
但是,海姆·吉诺特博士在书中指出,并非所有的赞扬都是好的。
他将赞扬的方法分为两种:评价式的赞扬和感激式的赞扬。并且认为,评价式赞扬是毁灭性的,感激式的赞扬是有益的。
是评价,还是感激生活中,我们在赞扬孩子时,总会说,“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是一个很好的孩子”、“你很诚实”等等。
这种评价孩子的人品或性格的赞扬,就是评价式赞扬。这种赞扬,被认为是令人不快的,不安全的。
海姆•吉诺特认为,“评价式赞扬是要避免的。因为那样没有用。评价式赞扬会造成焦虑,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无助于培养孩子自立、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一个曾经偷拿过同学橡皮的孩子,有一天捡到了十元钱,而后交给了老师。老师赞扬他说:“你真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于是,他产生了焦虑,想到如果老师知道他以前的行为,就不会再为他感到骄傲了。所以,他尽量远离老师,不让他更了解自己。
这种掺入了道德判断的评价式赞扬还会让孩子们产生依赖感,“使得别人成为他寻求认可的源泉。他会依赖别人来满足自己的渴望”,并且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只有别人说“你是一个好孩子、聪明的孩子”时,他才能知道自己的价值。
还有一次暑假,女儿将家里打扫了一番,窗明几净,物品摆放非常整齐。我下班回来,高兴地对她说:“你真是妈的好女儿和好帮手。”女儿听后,只是面无表情地说了句:“你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吧,我哪有那么好!”这样的赞扬可能在心理上会吓到孩子,她会感到不安,会觉得自己离妈妈说的那个“好”会很远很远
结果,女儿要么就是用自己的坏行为,来让妈妈看看自己没那么“好”,要么就是约束并压抑内心的“小坏”,来极力维护自己的“光辉形象”,而这两种行为,都没有达到赞扬的效果。
女儿的回应听上去象是一种防卫,因为这种评价式的赞扬将她送上了被审判的位置上,令她觉得不舒服。
海姆•吉诺特认为,对孩子要用感激式(描述性)的赞扬。
当我们感激而现实地描述所发生的事情和我们的感觉时,孩子对自己的结论就会是积极的、有益的,这种就是感激式赞扬。
如果我那天回家,对女儿这样说:“你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我和你爸回来感到很高兴,心情都敞亮了许多。你一个人收拾这么大的屋子一定很累的。但是,你却完成了。谢谢我的女儿。”而后,深深地抱一抱女儿,她一定会觉得:妈妈喜欢我收拾屋子,我干得非常好。
书中还举了一个小事例,说明了感激式赞扬对孩子所起的积极作用。
菲莉丝,10岁,写了一首诗,描述她对冬季第一场雪的反应。老师说,“你的诗反映了我自己的感受;我很高兴看到我对冬天的想法在这么富有诗意的句子中表达了出来。”小诗人的脸上漾满了笑容。她转身对自己的朋友说:“老师真的喜欢我的诗。她认为我棒极了。”
如何赞扬孩子书中写道:赞扬包括两部分: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后在心里对自己说的话。
我们对孩子要说的话,要谈到自己的感受,并且认可孩子的感受,并能具体地描述事件、过程和他的表现。
当我们说出的话温暖、真诚和具体时,孩子会很自然地从中得出对自己人品和性格的总体结论。
请看下面一些具体的例子:
1.有益的称赞:谢谢你洗了我的车,它看上去又像新的一样了。
可能的推论:我的工作做得不错,我的工作受到了赞赏。
(无益的称赞:你是一个天使)
2.有益的称赞:你做的书架看上去很漂亮。
可能的推论:我很能干。
(无益的称赞:你真是一个好木匠)
3.有益的称赞:谢谢你告诉我我多找了钱,真的太感谢你了。
可能的推论:我很高兴我是诚实的。
(无益的称赞:你真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4.有益的称赞:你的信给我带来巨大的欢乐。
可能的推论:我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
(无益的称赞:你的写作非常优秀。)
感激式赞扬的重要规则是:描述而不评价;说事实而不评判,把评价留给孩子自己去做。
通过我们的描述性语句,孩子能得出对自己的积极结论,诸如:我是受喜欢的、我是被尊敬的、被欣赏的,是好的等等,从而构建了孩子的精神健康,会使他们变得更加自立和自信,并能更好的看待周围的世界。
我们要放弃评判性的陈词滥调(真棒,非常好等),用认可和欣赏甚或一些优美的文学语言,描述性的赞扬孩子们。
赞扬孩子时,需要注意什么1.不要把批评和称赞混在一起。
很多父母都愿意对孩子玩“欲擒故纵”的把戏,想训斥孩子,总爱先表扬一番,然后再让他的心情跌落低谷。
很多成人总爱对孩子说:“你的各科成绩都不错,就是英语总爱不及格,一定要好好学,努力追上啊!你可是我们家的骄傲啊!”
心理学上称这种赞扬的方法为“三明治”:两片称赞,中间夹着一片指责。常此以往,会使孩子形成条件反射,一听到表扬,就会预期到后面的指责。
2.要避免用形容词赞扬一个孩子的性格品质,例如用“好姑娘”、“好孩子”等,这种道德评判式的赞扬,经常会在无意识中伤害到孩子。
卡尔·威特说:“‘夸’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的信心,也是孩子对自己的信心。他们从中体会到别人支持的力量,也能感受到完成某件事的责任心。”
所以,父母们要学会如何赞扬孩子,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有所作为和创新。
参考资料:《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作者:(美)海姆·G·吉诺特 京华出版社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