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提起儿歌,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软糯童音和轻快旋律。不过,倘若认真听听里面歌词,您恐怕就会恍惚——“打是亲来骂是爱,那还是个好爸爸”“有了红包,我们给你们表演一个舞蹈”,这是在讴歌“打骂有理”,还是介绍“讨红包秘诀”?
诸如此类的错位画面,在当下的儿歌词库中并非罕见。文字粗陋者,以“挣得多,花得少,剩菜剩饭他全包”称赞父亲;价值观迂腐者,仍持“爸爸去挣钱,妈妈管着家”的社会固化分工;物质化、成人化也甚是常见,“中了五千万”“不做作业是好汉”等不忍卒听。不乏家长对此“敬而远之”,但又不得不接受另一种无奈:让孩子唱着爷爷辈的歌。《一分钱》《卖报歌》《数鸭子》《捉泥鳅》等等,大多孩子根本无法进入当年的情境,只能机械跟唱。
今天的我们,对儿童的教育空前重视。琴棋书画、思维训练、兴趣培养等,莫不是市场的消费热点。但吊诡的是,早教培训如过江之鲫,新奇玩具推陈出新,儿歌创作却乏善可陈、停滞不前。原因是复杂的,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儿童音乐创作没有多大利益可图,一首优质儿歌的性价比远不如三两句话忽悠家长购买课程来得高。而即便还在耕耘的创作者,似乎也和孩子们太过疏离。否则,只要稍微走进那个童真的世界,孩子们或萌或嗔或娇或赖,他们的天真烂漫就足够激发灵感,又何至于贩卖如此“毁三观”的歌词?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哼唱儿歌不是纯消遣,只要旋律欢快能“哄孩子”即可。它是一种审美教育,很多时候,孩子们就是从中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形成最初的价值观和善恶感。歌词优美还是粗鄙,意境澄澈还是污浊,对于孩童人格形成、视野开阔的影响大相径庭。《让我们荡起双桨》,曾在多少人的童年记忆里留下碧波荡漾、白塔红墙;《歌声与微笑》,用词简明活泼,长大再唱都不禁笑在眉间。或许正因如此,重视儿歌之呼吁近年高涨。比如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家长应坚持每天给孩子读书、唱歌、反复念诵儿童歌谣。
小小儿歌,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有人形容,“小孩子的歌声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一朵朵初开的花朵”。我们享受花开的美妙,就要好好关注它、呵护它。期待更多精品佳作,用爱心耐心细心去浇灌这些花朵,带着他们打开美妙的音乐世界。
(来源:人民日报、北京日报)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刊发此文只为了传播信息,不用作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