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2019.8.15心理手帐(下)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2
"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2019年8月15日/星期四(结)

语句摘录

61.

心理学认为,经历的多样性比经历的单一性更好。顺利会帮助一个人形成一个方向的思维,挫折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另一个方向的思维。如果总是一帆风顺,那么一个人的思维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对事情的考虑容易片面;如果一个人总是遭受挫折,那么这个人的思维也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最好的经历就是,既顺利过也遭受过挫折,这样的经历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多向度思维。

所以,在智商、情商之后,心理学家又提出了挫折商。所谓挫折商就是一个人在应对挫折时形成的一些良性的应对方式,一定程度的挫折可以培养一个人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培养一个人的多向度思维,让一个人考虑事情更全面。

62.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心,是他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这里的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

这个客体关系有三个部分:“内在的我”、“内在的爸爸”和“内在的妈妈”。它们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我们长大后与其他人的交往方式。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们长大后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

63.

怀孕时,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了,别是怪胎就行;生下来,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了,别总生病;孩子逐渐长大,看着小小的他,只希望他开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进入幼儿园,比较心开始升起,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出色;从此以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希望孩子在人生的每一步都比别人家孩子更出色一些。

64.

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在《改变,从心开始》一书中写到,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我们社会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其实都停留在了竞争式快乐这一层面,即我一定得比你强,这样才快乐,否则就痛苦。

65.

孩子可以因为一切事情而快乐,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抱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受到干扰,孩子能够专注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至乐。但长大了,我们好像都忘记了那些简单的快乐,只剩下了一种快乐——人群中的快乐。尤其是,在人群中我要成为被人赞许和喜欢的,否则我就不快乐。

66.

最初,我们都是极其自恋的。于是,周围发生好的事情,我们认为是自己导致的,发生坏的事情,也往自己身上揽。好的父母,会用爱和耐心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我们该负责的,什么是不该我们负责的。由此,我们慢慢走出这种自恋。但是,假若父母说,是的,那些所有的坏事情的确就是你导致的,这个孩子就无非走出坏的自恋。不幸的是,这样的父母并不罕见,很多父母对无辜的孩子发了一通脾气后会理直气壮地说,这一切都是你的错!

67.

有太多的案例说明,当父母无端辱骂为女,并斥责儿女应为他们的失败、苦恼、愤怒和失控等负责时,他们总是会成功的。他们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当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他必定是非常自恋的,他认为是自己导致了周围了的一切,应该为这一切负责。

这种好事坏事都往自己身上揽的特点是天生的,所有孩子都这样。不过,好的父母会帮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是他导致的,而什么事情不需要他负责。但糟糕的父母则相反,他们喜欢推卸责任,既自恋又弱小的孩子无疑是最佳对象。

68.

在整个家庭系统中,不管孩子是不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其实都是最没有力量的人。因为,即便他处于家庭的中心,父母在乎他都胜于在乎对方,那也不是他努力的结果,而是父母把他置于这种位置,而这种位置其实很不利于他成长。

69.

当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会伤害自己,目的是拯救父母的关系。但做父母的常常因为不理解这种行为而斥责孩子干了坏事。结果,孩子伤害了自己后,再一次被父母伤害。

家长们需要理解并接受孩子的善意,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懂他的意思。同时,又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和你没有关系。我们会努力解决,你要相信我们,你的牺牲行为对我们解决问题并没有帮助。”这样一来,孩子既感觉到了父母的理解,同时又明白他的牺牲行为是错误的,就会放弃这种错误的努力。但问题是,大多时候父母的某一方为了在婚姻战争中得到盟友,会主动将孩子拉进问题的漩涡。

70.

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我们说,一些人有清晰的自我,他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另一些人没有清晰的自我,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71.

双重矛盾的意思是,你既不能做A又不能做负A。例如:表面上,父母或亲人希望你做A,但你真做了他们不高兴。内心里,他们其实希望你做负A,但你若做了负A,他们可能会更不高兴。譬如,妈妈张开双臂欢迎你,你扑上去,但你感觉到她分明在推开你。若你不扑上去,她会斥责你。

双重矛盾的源头,是一个人内心的分裂,也即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

72.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构建。后者的悲哀是,他自动的寻求别人的感受,围着别人的感受转,为别人而活。若内部真实的自我得不到外界经验的确认,因此也无法发展自己,这导致持续的绝望。

73.

一直记得一段很有智慧的话: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存在主义一直强调这样的人生哲学: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愿你从现在开始,从那些看似琐碎的时刻开始,活出你自己。

74.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当我在关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设想,不再将你视为我的目标或实现目标的对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间与全然的“你”相遇。

75.

有一个“碰触你的内在婴儿”的练习:闭上眼睛,安静下来,先花5分钟感受身体。足够放松后,想象一个婴儿在你身边...他会在哪个位置?他是什么样子?什么神情?看着他,他会和你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76.

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都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支配者学会了权利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

77.

结婚时,选择的标准,不是情欲与激情,更非爱与恋,而常常是安全感。不仅长辈为儿女选择时如此,年轻人自己选择时也常是如此。结果是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情感。

婚后因没有情感的滋养,也因为女性更缺乏安全感,导致妻子一方感觉到孤独,于是去抓丈夫,去控制丈夫;而丈夫则觉得,本来就缺情感基础,又不愿被妻子紧紧抓住,那会让他重温旧时被妈妈吞没的恶梦,所以丈夫要选择逃走,逃走的方式可以是工作、爱好或者是其他女人。

妻子感觉到更加孤独无助,但她越抓,男人跑的越远。等有了孩子后,妻子终于发现,孩子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弥补她内心的空洞,于是,她开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个儿子,那么儿子不仅弥补了情感的空洞,还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情欲的空洞,结果,她把儿子抓得更紧。儿子被妈妈抓得很紧,那女儿呢?若妈妈内心比较健康,则可能给予同样的待遇,也会被妈妈抓住。但若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则女儿容易成为妈妈的“被讨厌的内在小女孩”的投射形象,被妈妈厌恶乃至虐待,于是,造就了一个同样没有安全感甚至内心空洞更大的女性。

78.

父爱和母爱是伟大的,这是整个人类不断繁衍并传递爱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这远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就自动成了好父母。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具体方式。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懒惰的逻辑,是父母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借口。

79.

“婆媳关系”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谎言,因为它听上去是婆婆和媳妇的二元关系,却忽视了本质——这是婆婆、媳妇和儿子的三角关系。并且,这个三角关系的核心是儿子,而不是婆婆和媳妇。从这个角度看,婆媳关系是一个再糟糕不过的词语,因为这给了儿子一个借口,让他从容地说,这是两个女人的事情,他可以做的事情不多。实际上,他才是核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他袖手旁观,那么所谓的婆媳关系是很难处好的。

80.

嫉妒狂的自我价值太低,他们因此很需要用嫉妒将这种不好的感受转嫁出去。对他们而言,嫉妒的意思就是:不是我搞砸了我的生活,而是你把我的生活搞砸的。并且,因为根本不愿意面对超低的自我价值感,他们甚至都不能承受恋人对自己的直接否定,而非得需要一个三角关系,即:不是我让你不喜欢,而是另一个人让你不喜欢我。这样一来,就有两个人去承受她转嫁而来的自卑感。

81.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妈妈。男人找老婆就像是在找妈妈,只要一个女人给他温暖的感觉,让他放低戒备,觉得自己像小孩儿,那他很容易就被收服了。女人同样也是如此,她们渴望宽厚无私的爱和照料。无论是萝莉找大叔,还是通常婚恋标准中让女人放心的忠厚男人,其实都是——妈妈。

82.

人是情感动物,得到的爱越少,爱的空洞就越大,一旦与人建立关系,就害怕被抛弃。

83.

真正的爱是活出来的,幸福不在于找对一个人,就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深,就不容易审美疲劳。

84.

一对相爱的男女,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加一等于一,你跟我想象的完全一样,这是激情期。心理学上说,这是情结与情结对上了,其实你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但是,你和我头脑中想象的一模一样。彼此都活在幻觉中。第二个阶段,一加一等于零,我的人生痛苦一切都是因为你。婚姻战争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试图改造对方,当筋疲力尽,发现对方完全是另外一个人时,还愿意接受那个真实的他,才是爱。也就是进入第三个阶段,一加一等于二,你是你,我是我,但是我们在一起。

"-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