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时候,尚且听从父母的安排,即使心里不舒服,也只能屈从于父母的权威。
但孩子一到青春期,独立和自我意识膨胀,想做自己,可父母还想事事控制他们,那么亲子关系就会越来越紧张。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如果父母总是觉得“我吃的盐、走的路多,你得听我的”,操纵欲十足的话,那么孩子只会离自己越来越远。
所以,解决亲子矛盾、冲突的关键就是:父母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来对待孩子,而且越早越好。在孩子6岁之前,做到以下两点,既能让孩子独立自主,又能学会承担责任。
1 吃饭的事儿,让孩子自己来。“有一种饿叫做父母觉得你饿。”喂孩子吃饭是每个父母必须经历的,当孩子经常不吃饭时,父母就焦头烂额,因为怕孩子营养不良,抵抗力弱,于是想尽办法让孩子吃。
可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觉得吃饭不是件开心、好玩的事儿,甚至被批评、否定,那就越不想吃,于是家长就越逼迫施压,孩子感受到压力,甚至会有厌食情绪。
我外甥不爱吃饭,每次吃饭都愁眉苦脸,吃得慢且少,可甥女却吃得很开心,吃得快且多,为什么同样的家长,同样的环境,孩子的表现差别那么大呢?
对比了姐姐对待两个孩子的态度,我似乎找到了原因。饭桌上,姐姐时常命令外甥:“多吃点,瘦成骨头了,还吃那么少,像妹妹那样就好了。” 而对妹妹支持肯定多得多。
有些父母充分把孩子当成年人对待,相信、支持和鼓励他们。家里设置宝宝餐椅,每到吃饭时,家长帮宝宝盛好饭菜放在餐椅上,宝宝就坐在旁边用手吃,大人在餐桌上吃,边看宝宝有什么需求,就满足他。
虽然宝宝自己吃饭,餐椅、手和嘴巴都吃得脏兮兮的,但每次吃饭,宝宝都很期待和开心,就像成年人一样,和大人们平起平坐,一起吃饭。长此以往,父母解决了喂饭的问题,也培养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
2 家务的事儿,孩子也需要承担。现在很多父母包揽家务劳动,只希望孩子争取时间学习,提高成绩。可是,孩子没有劳作,也没有学习,只是多了时间上网冲浪、刷屏和打游戏,这真是百害而无一利。
家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场所,所以家务也需要所有成员分担,这是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关键。
父母定期召开家庭会议,提供具体家务项目比如扫地、拖地、抹桌子、洗碗等,然后由家庭成员自由选择至少一个项目,每天要按时按量完成。
如果孩子达到要求,就可以加分。孩子做得多,积分就多,积分可以兑奖,奖品由亲子双方来商定。
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家务项目,感受到的是尊重和信任。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奖品,一方面,孩子会很有成就感,另一方面,孩子也会逐渐理解父母的辛苦,树立责任意识,形成责任感。
两件事儿虽小,但意义大,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我们力求让儿童从小就量力而行地为家庭的年长的成员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福利,并且在这种创造中找到快乐。”
父母把孩子当成年人对待,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遇到矛盾冲突,充分倾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合理需求,找到彼此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并严格执行下去,这才是亲子关系相处的最佳状态。
不然,父母从小围着孩子转,那孩子长大后,要让世界围绕着他转么?
注:大家好,我是“心理种子”,心理学业余爱好者,希望和您一起在心里播下一颗热爱生活的种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