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理所应当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现的态度是这样的:不论他们想要什么都应该得到,而且应该毫不费力地得到,仅仅因为他们的身份。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争取什么。 ——里昂.F.塞尔泽 哲学博士
我经常看到家长送孩子上学,家长背着书包,挎着水壶,孩子站在滑板车上,家长推着车走。还有稍微小一点孩子让父母父母背着,要不然就哭闹踢打父母。
G姐最近约我吃饭,边吃边诉苦:“你是不知道,我什么都不要求他做,只希望他能好好学习,可是现在写作业都费劲。我每天拍桌子,瞪眼睛,差点心梗了。你猜把我逼到什么份上了,我先学,学会了再教给孩子。我不教他,他就不写。我上周请假给他送了两次作业,写完就扔在书桌上,我不给收拾就不管了。”
这些场景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呢?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存在上述问题,他们觉得这些事是父母应该做的,这就是理所当然心理,这种心理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为何会屈服呢?本应该孩子做的事情,为什么父母要代劳呢?很多父母对管教孩子感到焦虑,如何改变现状呢?在此推荐一本靠谱实用书籍《正面管教魔法书-0~12岁正面管教实践版》,本书根据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实践,总结出了32条“良好行为养成术”,将其应用于孩子的教育,就能改变孩子理所应当的心理,不仅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也让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
《正面管教魔法书-0~12岁正面管教实践版》作者是艾米·麦克瑞迪,美国著名早教专家,美国正面管教育儿机构创始人,正面管教理念主要发起人之一。并应邀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讲,帮助家长们用积极、正面、平和、有效的方式跟孩子互动。
一、父母为何会屈服呢?
一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促使父母想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有时候当父母无法满足孩子时,还会觉得歉疚并给孩子一点其他的东西安慰。二是很多时候父母想要快速的解决一件事情,举个例子:孩子在商场看到小汽车,你不买,他就在地上打滚,大哭,你阻止不了孩子的行为,你觉得在公共场合面子上挂不住,马上掏钱买了下来。这次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治标不治本,这会给未来埋下更大的问题。
二、父母为什么替孩子代劳?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你绝不可替他做。一个“事事依赖”的孩子往往也是一个性格专横的孩子。如果我们不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他就会成为没有责任心的人。——鲁道夫.德瑞克斯和玛格丽特.顾登曼
我觉得一是父母觉得孩子做不好这些事情,二是自己做也方便,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三是父母希望孩子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我小时候穿衣服很慢,妈妈是急性子,担心我迟到,所以她就给我穿衣服。有一年冬天,学校体检,只穿秋衣秋裤。体检结束后,我穿了半天,还穿的窝窝囊囊的,一个体检的医生说:“你的衣服平时是你妈给你穿的吧!”在我妈这种养育下,我小时候真的很没有责任心,“酱油瓶子倒了都不会去扶一下”的那种。有时候想帮妈妈做点家务,妈妈也会说:“你做不好,还是不要给我添乱了,有这时间去学习。”
三、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1. 做点家务
要扭转孩子一切依赖父母的心理,关键在于赋予他能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首先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管是背书包,走路还是做作业。除了这些,还要让孩子做点家务,做家务是避免孩子形成自私心理及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最佳手段之一。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把心思放在学习就可以了,家务全部自己承担,这样做是非常不可取的。这会让孩子的劳动价值关缺失,也容易让一些孩子产生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不良心态。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75年的著名研究发现:那些爱做家务的孩子,拥有更多的幸福感。成年后的就业率是不做家务的15倍,犯罪率是不做家务的10%,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不爱干家务的人低。做家务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强,面对困难会更有信心,到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强。
我在上大学之前,基本没做过什么家务。大学刚住校的时候,适应不了,自己做什么都费劲。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第一次换床单被罩,我整整换了四十分钟,越换越生气,它们就是不听使唤,换好后,我是头昏脑胀,满脸通红,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孩子做家务的必要性。
孩子做家务,父母要做的是掌控环境,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且适合做家务的环境。比如:孩子身高和力量都不足以使用家里的工具时,可以孩子准备一些小号的工具。我以后打算把家里的一个角落收拾好,买一套儿童的小沙发,茶几,以及一些打扫卫生的工具。以后这一块的家务就需要孩子来负责了。当然,这需要花点时间来教孩子如何打扫卫生,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培训时间。
一旦孩子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你就可以让孩子试着承担一些大人的责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能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也就可以做更复杂的事情了。如果不知道孩子可以做什么家务,可以参考书中的家务清单。
2自行承担后果
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后果,但有些成人往往逃避责任,归根究底是他从小没有学会承担责任。如果父母刻意为孩子移除他应该承担的后果,等他成年后,行为依然停留在幼儿时代,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及应对能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巨婴”。他们很少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有什么影响,反而会将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视为理所当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啃老一族,他们只考虑自己,以自我为中心,丝毫不体谅父母的年岁已高。一旦得不到满足,就撒泼,哭闹。这是去年的一个报道,一个男子找母亲要两万元还贷,要钱不成,绊摔殴打母亲。这和上学路上不想走路,踢打父母的小孩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成为“巨婴”,在现实社会中失败,茫然无措,就应该教会他承担后果。
后果分为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自然后果就是你允许孩子去面对的后果。比如;孩子不穿外套,他就会着凉。逻辑后果是父母主动创建和引导的事件,比如前段时间呼和浩特一商场内,一小孩不小心打翻手中的粥,妈妈表示:儿子自己做的事,要承担打扫责任。上文中被殴打的母亲如果能在男子小时候让他学会承担后果,不帮他解决一切困难,长大后也不会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殴打母亲。
3父母选择自己的行为
我们控制不了别人,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当我们改变了自己对待他人的方式,他人的行为也会跟着我们相应做出改变。比如,孩子早上经常赖床,因为孩子知道如果来不及,父母会开车送他上学。如果父母在明知道孩子迟到的情况下,直接开车去上班,这样孩子就会很大程度减少故意赖床的几率。这个方法不仅对孩子有用,对待大人也同样适用。我老公经常把脏了的衣服随处放,有时候我就会漏掉洗一些脏衣服。前段时间,老公问我这条裤子怎么没有洗?我说:“以后要洗的衣物都放到洗手间的架子上,没放到上面的我就不洗。”这个方法真的很有用,他把脏衣服都放在架子上,也不需要我的提醒了。
4不予救援
孩子把闹钟关了继续睡,你会不停的去叫他吗?孩子作业经常忘带,你每次都要送过去吗?孩子不写作业,你每次都要去教他吗?如果父母每次面对类似问题都一再伸出援手,那孩子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父母应该做的,我起床上学写作业都是给父母做的,逐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孩子会越来越依赖父母的照顾,越来越心安理得。“不予救援”是解决这种恶性循环的好办法,它会使孩子为自己的健忘买单,也能教会孩子自行承担责任。更重要的是,它促使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规则一旦确立,父母就冷眼旁观吧。当然,在一些偶发事件上,我们可能依然需要帮助孩子。
很多父母因管教不好孩子而深感焦虑,身边又充斥着各种育儿经验,育儿书籍,让父母无从下手。强烈推荐《正面管教魔法书-0~12岁正面管教实践版》,本书介绍了孩子普遍存在的理所应当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它会让孩子自私,专横,没有责任心,逃避承担责任等不良后果。这本书会让焦虑的家长有一些启发,知道从何入手,以什么方式去管教孩子摆脱这种心理。书中总结出了32个技巧,教你培养出一个独立、向上、懂得感恩的孩子。让你告别“小公主”“小王子”“小祖宗”以及“巨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