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儿子高烧连续几天不退,去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病毒引起的气管炎,需要输液观察。
交费,领药,占位置,一切准备妥当。在拥挤、喧闹的走廊,我看到这样一幕:电梯门开了,走出来四个大人带着一个6岁左右的小女孩。
小女孩看上去高烧得也很厉害,她爸爸急的满头大汗,但是碍于人多需要排队。女孩的妈妈见状大吼一声:“你倒是往前去呀!”
女孩爸爸也大声回了一句:“都是看病排队的,我怎么往前?”
“你那么大声干什么,要死就快点死!”女孩的妈妈几近咆哮,因情绪激动面色变得通红。
大庭广众之下,这位爸爸动了动嘴唇,把话憋了回去。
接下来的几天,小女孩打点滴均由爷爷奶奶和妈妈陪着,而这位爸爸只能坐在病房外面边看手机边叹气了。
我想,他的内心是复杂又无奈的:
他本来可以在病恹恹的女儿面前做一个高大有爱的好爸爸, 却因为受到严厉的自尊和家庭地位挑衅,逐渐地失去了要成为一个好父亲的决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你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真心尊重并喜爱自己的丈夫(妻子)。”
养育孩子的乐趣在于实现亲子间的共同成长,第一次做父母,有些不完美可以得到原谅。
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妻子应该把丈夫积极拉入抚养孩子的团队中来。如果看见丈夫哪些地方做地不够好,可以温和地给与建议喝引导。指责只会让丈夫失去信心,更加不愿参与到抚养孩子的任务中来。
02.
热播剧《都挺好》中,让人最过目不忘的是那个能忍、能作又能装的老头儿苏大强。
他能忍,源于他怕老婆,挣得工资全部都要上缴给老婆,私藏奖金被老婆发现删了耳光还要再下跪道歉。
他能装,当女儿说想考清华,老婆不想花钱供她上大学,他就装作没听见一样继续看报纸;老婆对女儿又骂又打,他假装借口说尿急跑去上厕所;甚至女儿说和家里断绝关系不再回来,他连口气都不敢喘,任由老婆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赶出了家门。
当然苏大强能作的功力也非同一般人,在他眼里谁都靠不住。所以在老伴生病去世后,他怀揣着仅剩的五万块钱,怕被啃老的二儿子抢了去,以至于错信他人买理财产品被骗,在被骗之后又寻死觅活......
用一句话总结这个剧就是:一个“强势妈”创造了一个“懦弱爸”,养出了三个“独具特色”的娃。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提出一个结论: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母亲较富于权威性,整天对着家里其他的人唠叨,女儿们就会模仿她,变得挑剔又刻薄;儿子们则始终站在防御的地位,怕被批评,尽量找寻机会表现恭顺。”
孩子和父母处于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是最直接的旁观者和接收者。母亲强势、父亲软弱的家庭氛围势必会影响孩子一生。
03.
朋友小雨最近因为儿子的事急的焦头烂额,几近崩溃。据她倾诉,儿子班主任已经是第二次找她了。
第一次是因为儿子没有写完作业,老师让他做检讨的时候,儿子竟然激动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碎了作业本,然后大哭起来。
第二次是写一篇关于爸爸的作文,儿子竟然写“我的爸爸因为没有本事,被妈妈赶出家了,我很希望妈妈可以原谅爸爸,这样我就不会没有爸爸了。”老师说孩子现在十分敏感,需要给与正确的引导。
小雨曾经是个护士,老公在银行上班。本来很幸福的家庭,却因为小雨被挖到一个国际保健中心工作后,出现了转变。
随着薪资水平不断地超越老公,她越来越发现他的问题,懒惰、安于现状和缺乏冒险的魄力。小雨曾无数次劝老公考职称或者跳槽,都被老公以各种理由搪塞。这也让她越来越觉得他无能、没用。
于两个月前,两个人吵架,丈夫跪在地上求她不要离婚的时候,她忍不住当着孩子的面骂他窝囊废,不像个男人......
其实问题还是出现在小雨身上,只要她不再习惯性地用塑造型教育方式去干涉孩子,孩子的紧张和脆弱也就能消减很多。而且,在孩子面前给与前夫必要的尊重,才可以在孩子心中树立一个正常的男人榜样。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证明: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归属感和爱,它们像心灵的食物,如果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共联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有缺点的同时必然也藏着某些闪光点。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妈妈请在孩子面前给予另一半的尊重,不要将对另一半的不满、愤怒和其他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04.
生活中,孩子对爸爸这一方面的信息一半是由妈妈提供的。在我们否定丈夫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
“你爸爸懒惰毫无责任心,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要像他一样!”
“你爸爸不学无术,烂酒鬼一个,你可不要像他学!”
当懒惰、不负责、不学无术、烂酒鬼这些负面信息充满孩子的世界,孩子便没有其他的选择,结果就是孩子越来越像不被尊重的爸爸的样子,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也成为这样的人。
如果妈妈能更多地提供正面信息来满足孩子对爸爸这一方面的连接:
“你和你爸爸一样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细心周到!”
“如果你能做一个像你爸爸那样的人,我会很高兴。”
聪明、讲义气、细心周到这些正面的信息充满孩子的世界,一旦孩子对爸爸这一面的归属感得到满足,便会朝着很好的方向发展。
否定另一半意味着撕裂孩子的心灵,肯定另一半则是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模板。孩子的一半来自妈妈,另一半来自爸爸。所以,爱孩子请从尊重孩子血液里的另一半开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