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心理咨询师柏燕谊。今天这节课我们讲:我的孩子抢别人的玩具,该怎么办?
孩子在互相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之间会有一些玩具或者用品的占用。
前段时间,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的时候,发现三四个小朋友开始玩得都可高兴了,但后来玩得时间长了,一个稍微大一些的男孩,一定要去玩飞机,占着就不撒手,而且要把所有的飞机模型都拿在手里;另一个大概四岁的小弟弟,也想玩,可他就抢不到,并且他手里原有的玩具,也都被哥哥抢走了;更小一点的三岁多的小弟弟和小妹妹,他们就玩一些别人不玩的玩具,甚至连抢都抢不到,最终又去找妈妈求助。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状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他需要去占领域,就是去确认自己,完成自己地盘力量的、安全感的一个确认,就像小狗撒尿一样。
我们遛狗的时候,或者在小区带小朋友玩的时候,就会发现,有的小狗每一个小树桩,每一个小轮胎,都会在上面留下一些尿液。这就是一种“这个地盘是我的,这点我说了算”的表达。
所以,孩子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就要完成“这个是我的,我说了算,这个地盘是我的,我说了算”,他需要完成这样的一个自我的体验。
这时候,他会容易进入到一个状态当中,那么,这时家长要的方法是什么?家长要跟孩子用语言进行一些表达。
不过,不是告诉孩子:不许动,那个是怎么样的,你应该让着弟弟,应该让着妹妹等等。用这种语言的方式,告诉孩子怎么谦让,怎么分享……这种教育,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侵犯的——“我要画我的地盘,你为什么要去干预?”
并且通常,家长用这样一种方法执行的时候,是有其他小朋友在场的,因为妈妈会觉得很没面子——“我的孩子手里拿着好几个,还都占着,那显得好像我们没有教育好孩子,显得我们很没有面子。”
这时候家长进行干预,是完成了自己荣誉感,一个面子的纠正。但孩子就会觉得,他不被尊重。
这个过程当中,别的小朋友就会看着他,他会觉得别人在想——“你被批评了,你错了,你要怎么办?”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一个很大的影响。
那么,家长把孩子拎到一边去说呢?好像也并不特别恰当,因为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犯了一个很重大的错误。
正确的方法是:家长在面对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时,进行一个旁观,不要着急干预孩子,因为这些错误的方法,比较容易让孩子出现一种对抗的状态,会让他不仅不会去分享,反而会更加坚持自己——他会觉得,这是属于他的领地,或是,这是属于他的玩具。
03孩子间的人际关系应先由孩子自己解决这时候家长有一个方法:不要在第一时间,对孩子之间的相处进行一个干预。
为什么这个规则是这样的?
有一个心理学的小知识: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有能力通过孩子的方式去完成的,家长最好不要进行干预。
其实就是说,孩子之间有自己的儿童社会,你会发现,在这个社会当中,有带头大哥,有跟班小弟,也有被欺负的人,就像我们成人社会是一样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家长过度地干预,或者过于及时地去干预,反而容易让孩子的某些心理被强化:他是一个欺负人的人,或他是一个被欺负的人;他是一个资源的获得者,或他是一个丧失资源的人……会容易让孩子这一部分被强化,他就有通过父母这样的一种管理让自己被标签化。
所以这时候,我们刚才的规则是,不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干涉,我们要去观察一下,如果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协调,完成冲突的解决,那就是非常好的。因为他终归是要自己去面对很多人际关系的问题。
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升级了,不光是会有冲突,还会过于的霸道,或者过于的被欺负时,家长就要去干预。
如果你去干预的话,你要针对处理的是,孩子冲突行为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引发。比如,有的家长说,小朋友之间就要争玩具,这时候,家长一介入,就说:这个玩具你不应该要, 你应该让着弟弟,让着妹妹,给他们。
其实这个,应该是孩子自己协调解决的,我们家长如果要干预、要进入的话,应该去干预什么呢?
应该是:你不能这样去跟弟弟说话,你们要好好的交流,好好的沟通,你们不能够去扔东西,你们不能去推弟弟或是打哥哥,这是不对的。
我们要干预,他处理这个问题的行为,而不是,这件事你们谁做的对,谁做的不对。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家长,面对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超出了家长认为的一个安全状态的话,就对行为进行干预,而引发冲突的事件好坏对错的评价,应该交给孩子完成。
我们都说,功课是在学习之外完成的,我们平时在家庭当中,要建立一种谦让的氛围,或是我们得到一个帮助时,要学会表达,谢谢。
我们要告诉孩子:当你得到了帮助,得到了保护,得到了支持,得到了分享的时候,应该去表达感谢,应该怎么样去面对这个事情,而不是说,理所应当的就应该获得。
这种教育一定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当中完成的。而不是我孩子做了这件事,让别的妈妈觉得,我们家孩子真没教养,于是我觉得没面子。那样就不是在教育,而是在遮羞。
我们就没有必要那样去做,所以,平时在家庭当中,可以这样操作:爸爸说,水果削出来后,要先给妈妈,因为妈妈平时做饭、带宝宝很辛苦,然后再给宝宝,在家庭当中,要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一个中心。
每一个家庭当中,今天谁付出的最多,谁获得的成绩是最多的,谁的劳动是最辛苦的,我们作为家人,就应该更多地爱护它,保护它,完成日常生活这种教育。
当孩子进行资源占有时,有很多情况是因为,孩子内在的安全感不够丰富,或者是孩子内在的情感感受有一些匮乏,这时候,他就需要通过一些物质的占有,完成自己的安全感或是情感上的一个满足。
在我咨询的过程当中,遇见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他的老师跟家长反映,他喜欢偷东西,不过这个偷,也就是拿同学的铅笔、尺子,或一些比较有个性的学习用品,但因为拿的太多了,老师就说他偷东西。
当时,我跟孩子交流,就发现,他是一个留守儿童,平时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所以,他看到某些同学说“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这是我爸爸给我寄过来的”,他的内在其实是有很多情感上的渴望和期待的。这种情感上的渴望和期待,就希望能够通过占有这种物质,进行内在的一个匮乏感的满足。
这个特像,如果在这个家庭当中,被父母很公平对待的这些孩子,他们再去面对父母过世之后一些财产的分配时,不会出现那种特别的穷凶极恶的状态。
如果在这个家庭当中,某一个孩子是被忽略的,或不被公平对待,重男轻女等等,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他就一定要斤斤计较、分毫不让,这其实是用物质来填内在情感。
所以,你要区分——
孩子是因为在家庭当中被过度关注,所以他在外边不会分享,变成爱抢玩具的孩子;
还是说,孩子去发展自己的领地意识时,由于家长太及时的第一时间的干预,导致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状态;
还是因为,孩子在情感上、安全感上、价值感上,有他自己内在匮乏的东西,他需要用物质来平衡和补充,来完成自己。
到底是哪一种,这就需要家长用自己的智慧,耐心的去关注你的孩子。
-END-
2019年11月2日至6日(共5天)以及12月4日至8日(共5天),柏燕谊老师将在北京开设“燕谊动力成长密集体验工作坊”。
在燕谊工作坊里,您可以和柏老师面对面陈述自己关于婚姻、情感、家庭、育儿、个人等方面的心理困惑。
柏燕谊老师将带领小组成员,在足够安全和抱持的环境里,舒适自由地与其他成员互动,重现各种现实中的关系与冲突,并在小组互动中解读背后的真相,从而帮助大家,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点击这里招募 | 读懂自己、接纳身边人、处理好关系,你想要的成长,都在这里,即可了解小组详情
如果您的职业为咨询师、教师、人力资源及相关管理工作者,更有柏老师为您定制的成长团体信息。时间为2019年9月11日至15日(共5天),点击这里招募 | 柏燕谊动力学咨询师体验成长团体工作坊,即可了解更多信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