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事情,感觉很揪心。
有一个5个月大的宝宝,一直在哭,但是他的妈妈就是不抱他,等哭够了十分钟才去抱他,孩子这个时候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小脸憋的通红,看的人很是心疼。
但是他的妈妈煞有介事的说这是跟“专家”学的,“专家”说要推迟满足他需要的时间,这样他的自控力会很强,不会总是用哭来威胁我了。
这个妈妈认为“延迟满足”就是任何需求都要推迟满足时间,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长期如此,会让孩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造成内心安全感缺失,长大之后会认为家长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影响亲子关系,也可能让孩子斤斤计较,只关注自己的物质需要。
那么,这种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之所以出现这种观念,除了受所谓的“专家”的影响,还和很多家长的担心有关系。
很多家长担心,怕满足孩子的需求会让他变得自私,不懂得体谅他人。便会告诉孩子,这些钱我们挣的有多辛苦,你提这样的要求不觉得过分吗?
这些话,除了增加孩子的负罪感和沉重感,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父母的爱之外,对孩子没有任何正面积极的促进意义。不配感、负罪感会让孩子慢慢形成“享受能力低下”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总是对自己的“需要”有羞耻感,对自己的欲望拼命压抑,对孩子将来挑选学校、找工作甚至是选择配偶,都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那么孩子的需要该不该满足?该如何满足?我们需要了解这种纠结是来自于哪里。
1、这种观念的来源:
“延迟满足”这个词源于一个著名的实验——棉花糖实验。
上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发起这个实验,实验有32名幼儿园孩子参与,年龄最小的3岁6个月,最大的5岁8个月。
实验很简单,在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然后告诉孩子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如果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
有的孩子忍不住吃了
有的孩子能够等待
结果,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有些则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在那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孩子也参与了这项实验。
这项实验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
然而,18年之后的跟踪调查却有意外的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年“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
1990年第二次跟踪的结果更是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SAT(美国高考)的成绩更优秀。2011年,当初参加实验的孩子已经步入中年,他们接受了最新的大脑成像检查,结果发现早年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负责着人类最高级的思考活动。
于是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延迟满足能力成为大家心中默认的一个教育法宝,越来越多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需求时,不管合不合理,不管需求大小,都会拒绝或者延迟满足,以此来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既然很多家长认为延迟满足孩子需求的方法能够增强孩子的自控力,我们就先了解一下延迟满足的正确解释是什么,以此判断它对孩子自控力是否有用。
2、到底什么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字面的意思是“推迟的满足感”,就是当我们想要某件东西时,要等很久,但是当我得到它的时候仍然很满足。
在发展心理学中,延迟满足指的是人的一种能力,是人能够等待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再做想做的事情,反映了自我控制或者克制欲望的能力。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关键词——自我控制,也就是说这是孩子自主发展出来的能力,不是被父母刻意训练出来的。
1976年,心理学家米勒和蕾切尔小组发表论文指出:当孩子觉得“自己在掌控着延迟的过程”(即他可以随时停止延迟),那么他主动延迟的时间会更长;相反,如果孩子发现“外人在控制延迟”(即自己是被动的),那么他的延迟时间会大幅缩短。
真正的延迟满足,不仅仅是学会等待,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律,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下的自律,并享受这种延迟的满足和快乐。
所以,我们只能就这个实验得出这个结论:拥有适当的“可推迟的满足感”的孩子,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这个能力和将来的学习能力、应对困难等能力确实有正相关的关系。
但是,并不能得出“推迟满足孩子的需要能够提高他的自控力”这个结论。既然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那家长们就应该了解自控力是什么,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3、 自控力是什么?它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美国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在她的《自控力》一书中写到:自控力,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冲动、感情、欲望等一系列的诱惑,进行的自我控制,是自己对周围事件、自己的生活和事业的控制感。
《自控力》
而自控力在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就已经初露端倪,比如要喝奶粉的孩子,当妈妈说要等会儿才能冲好,孩子一般愿意在旁边等一会儿。
自控力对孩子的学业成就、社交、以及情绪发展等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要把重心放在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上,而不是过于纠结要不要满足孩子的当前需求。
自控力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在孩子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孩子有一定的专注力,他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情上。研究发现:自控力比较好的小孩专注力也很好,能够长时间的专注于某件事情,这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的发展。研究还发现早期良好的自控力,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对阅读和数学能力也有长期的积极影响。
比如,孩子要记住一首古诗,他就需要监控自己这个目标的实现状况,调整自己的策略。他要把这首诗跟其它的诗区分出来,并且记住每句诗的前后顺序,这就需要用不同的记忆策略来帮助记忆,这就是自我调节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自控力。
自控力有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孩子需要学习,怎么样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这种情绪调节能力也和自控力息息相关。当孩子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他的自控力会影响他的情绪调节能力,从而影响他的行为。让孩子拥有一定的等待能力,不仅能够有利于他们自控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他们的社交发展。
比如幼儿园的老师在给小朋友发水果加餐。很多小朋友知道需要耐心的等待,很快就可以轮自己了,有等待能力的小朋友能够理解,只不过要等一等,每个人都会有的,但是没有等待能力的孩子经常会哭闹起来,这样的孩子通常不太会受欢迎。做一些需要排队的游戏时候,也同样如此,不愿意等待的孩子往往会被别的孩子反感,这对他的成长是不利的。
4、 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必须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对他们要有符合现实的期望。培养自控力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提出具体合适的要求。
自控力和大脑发育有直接关系。在成年人看来,一心是可以二用的,成年人可以同时记住几件事情并且合理安排他们的顺序。但是儿童的大脑发育不成熟,他们有什么需要会立刻、直接表达出来。
因为自控力和大脑的发育有关系,大脑前额叶负责判断、推理和调节工作,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一直在发育,直到二十几岁才完全成熟。所以对于儿童,我们不能拿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有的天生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有的发展的时间长一些,这些都是正常的,家长要考虑孩子的发育情况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在做游戏和生活中,培养他的自控力。其实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机会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比如带孩子到游乐场,孩子想玩一个玩具,但是这个玩具在另外一个孩子拿着,就可以引导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家长可以教孩子,用礼貌的话询问:“你好,能让我玩一会儿这个玩具吗?”或者:“我们两个可以一起玩吗?”
在这样的情境下多训练,孩子会知道想要什么结果,要按照规则,就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或者过马路看到红绿灯的时候,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让孩子认识什么是自控力,从而学会自我控制。有时候小孩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要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回馈。
孩子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比如画画或者做游戏,经常喜欢自言自语,维果斯基研究时发现,他们喜欢通过自言自语来调节和指导自己的行为。他还发现,当儿童遇到挑战性的问题,自言自语的情况会增加,这时,他们的专注力会更持久,可以更有耐心的解决问题。
有一个著名的帮助幼儿发展自控力的方案叫心智工具,是美国很多幼儿园采取的课程。
它是建立在维果斯基的脚手架原理基础上,老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随着儿童的发展慢慢减少帮助,让儿童能够自己实现目标。
比如老师会运用一些小技巧,让小朋友能够集中注意力,老师念故事的时候会说小朋友要用小耳朵听好,要抓住你的小耳朵,当小朋友抓住耳朵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通过这些小技巧,培养孩子注意力,很可能会预防学业情绪和行为问题。
合情合理的满足孩子的需要,形成良性循环。很多时候也可以让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自己做主,在选择中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
对孩子的物质需要合情合理的满足,既不必百依百顺,也不必故意不满足。通过孩子的良好沟通,给予他们信任和一定的自主权,他们就能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这也有助于他们内部动机的形成,很多父母担心如果总是满足孩子的要求,可能会让他们需求无度,其实对孩子的要求合情合理的满足,关注他们的感受和权利,他们是不会提出无限制要求的。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如果父母从全局去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控力,要不要马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就根本不是问题。
培养自控力的根本是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激发他们的内部动力,实现自我管理才是根本。
作者:卓不念,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家有一双儿女,专注教育行业十年,期待与你一起成长为更好的父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