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葱白
热播剧《小欢喜》中,海清饰演的童文洁又和儿子吵翻了。
“学渣”方一凡好不容易摆脱班级垫底,但是由于排名还是靠后,母子二人在大庭广众下撕破了脸。
童文洁说,在班级里上游都没用,得跟全区的学生比!
很多网友都能体会方一凡的委屈:“别的孩子”像一把利剑从小到大都悬在头顶,让人提心吊胆又无可奈何。
想起一则公益广告,把相同的文字重新排列,刺耳的责难就变成了温馨的鼓励:
一个高赞评论是:前半句是现实,后半句是梦幻。可见,受 “比较”之伤的孩子不在少数。
其实,比较并不一定是坏事。错误地比,会给人埋下终生的伤痛;智慧地比,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关键在于,是否找到比较的正确的方式和尺度。
错误的比较,让孩子委屈一生错用比较的父母,往往是走进以下三个误区:
01只比结果,不比过程
《放学后》中有个叫格格的小姑娘,小伙伴在家做客后,妈妈命令她马上把玩具收拾好。格格一脸不情愿,妈妈的怒气一下子窜了上来:
“你怎么这么不省心?别人的孩子都那么自觉……”
委屈的格格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下来:
并非孩子故意偷懒耍赖,而是妈妈忽略了她默默为大家服务了一天,反而还说别人家的孩子好,怎能不让人伤心呢?
给差评很简单,用心关注却很难。父母往往断章取义地比较结果,却忽略了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努力,让人深受委屈。
02只比弱势,不比长项
《小欢喜》里的方一凡虽然成绩垫底,却是个热心体贴的阳光少年,总能在朋友有难时挺身相救,抚慰大家失落的情绪,是团体里的开心果。
不少网友大呼,真想要方一凡这样暖心义气的朋友!可妈妈却从来看不到他的长处,只抓着成绩做文章,气得他说“我不高考了!”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提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即人因为重复失败或惩罚,造成对现实无望和无奈的心理状态。
总拿弱项跟别人的长项比,孩子容易产生绝望、无助甚至自弃心态:我很没用,不管怎么做都不如人。久而久之,原本可发展的优势也会被埋没。
家长眼中的“缺口”,也许正是打开优势的开关。换一把衡量的尺子,或许会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03只贴标签,不给引导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话:
“你怎么这么懒,XX回家写作业从来不要人催!”
“成天不务正业,你们班XXX多乖!”
“这么大了还乱花钱,我朋友的娃早就勤工俭学了!”
当预期无法满足,父母往往会劈头盖脸地贴坏标签,企图让孩子在比较中自惭形秽,激发斗志。 然而,“贴标签”式的比较通常是盲目武断的,只会将孩子推入偏见铺就的歧途。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一味比较和指责并不能让人醒悟,反而会让情绪管理能力尚未成熟的孩子,背负着负面的标签,在通往“不良行为”的路上越滑越远。用正面积极的引导代替负面偏激的标签,才能治标治本。
聪明的家长这样比得当的比,是催人奋进的戒尺;失当的比,是伤人一生的棍棒。关键是要抓住“跟谁比,怎么比”,让比较发挥正面作用。
01比较,要多拿几把尺子
知乎某网友说自己从小反应慢,跟不上大家的学习节奏,一直都是“拖后腿”的角色。
然而一次比较成了他人生的转折。妈妈说:“你知道吗?锅越大,开水就越慢。别人的锅小,所以很快就开了。你的锅大,得慢慢开。现在虽然不如别人,但你以后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妈妈在分数的背后比出了特质的差异,在短期劣势中比出了长期潜力。她没有把成绩落后理解为“你真笨”,而是“你会慢一点成功”。
这让孩子既接纳了暂时落后的现状,又不失奋起直追的信心,明白了成败不在眼前,眼光要触及长远的未来。 最终,这位网友考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中国人大,这都要归功于妈妈教科书式的比较!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认知模式,具有自己的灵性触角,这是上天赠与的礼物,关键是这些“彩蛋”能否被发现。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与其以他人之长攻击自身之短,不如尊重差异,挖掘自己的秘密武器。
02和别人比,不如和父母比
最近,杭州“硬核”妈妈潘洁火了:“奔四”的她辞职创业,还在忙碌的间隙死磕学业,今年顺利考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研究生,圆梦北大。
《人民日报》称赞:逼孩子上北大?你上一个试试!好的,妈妈考上了,该你了!
如果说有“别人家孩子”,潘洁或许就是“别人家的妈妈”吧!而潘洁的秘诀之一,就是和儿子当“对手”。
自从她决定考研,就和儿子结对学习:“只要不出差,我几乎每天都和孩子一起比赛背单词,我背10个他背5个,背完相互抽查。”
潘洁说:“当孩子感觉到妈妈和他一起努力时,自己也不会松懈。”
在书房的一点灯火下,母子二人既在暗暗较劲,也在相互鼓劲。就这样,妈妈实现北大梦,儿子创作出绘本《坠落的星》,双双被人民网点名表扬。
儿子说:我的梦想是清华,我一定会以妈妈为榜样好好努力的。
很多家长希望用“比较”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甚至羞耻感奋起直追,却只知道拿“别人家的孩子”刺激孩子。其实跟“别人家孩子比”是毒药,而跟家长比是良药。
黄磊曾说:所谓“严父”不该是对孩子严苛,而是对自己严格。父母严格要求自我,以自己为尺与孩子相互促进,才是明智之选。
03超越昨天的自己就是胜利
江苏一位父亲花了1000多元买来一车烟花,庆祝儿子考试得了7分。
考了7分也值得祝贺吗?有网友说,要是我考7分,估计我爸会把我跟烟花一起送上天!父亲说,孩子平时总考0分,7分已经很不错了,要庆祝一下。
可以想象,父子二人在璀璨的烟花下静静地站着,温暖的火焰照亮脸庞,父亲由衷地恭喜孩子实现“0的突破”,这点燃的不只是烟花,也是孩子奋进的信心啊!
不久后父亲告诉记者,孩子最近一次考试暴涨50分,离及格不远了!
试想,当初如果拿7分和别人的97分比,孩子还有勇气激励自己吗?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最值得畏惧的对手,从来不关注你,只关注自己业务的每个细节。过分与他人比较只会牵扯精力,激发焦虑甚至嫉恨,得不偿失。
海明威曾说: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努力把控自己的节奏,清醒深刻地反思每个阶段,为自己踏实的进步喜悦,这份成功才拥有扎实的底气。
学会接受平凡的自己近期的《圆桌派》节目中,窦文涛说现在的孩子会互相攀比“谁家房子大”“谁开了什么车”。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老师说,这种比较一定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鄙视链”缠得人们透不过气,父母们也会将这份焦虑带进家里,甚至有意无意地将孩子视作彰显价值的附属品:
“我不行,所以你必须行!”
“我这么行,你不能比我差!”
“别人都行,你不能不行!”
说到底都是焦虑的折射,是将私欲捆绑在孩子身上,是嘴上说 “为你好”,心里却是“我想要”。接受人生的常态是平凡,是与生活和解的第一步。
白岩松在安大演讲中说:人生的真相是5%的幸福、5%的痛苦和90%的平淡。聪明的人善于把平淡过得幸福,不聪明的人会把平淡变成痛苦。
《小欢喜》里黄磊饰演的父亲是个活得很通透的人,他这样开解妻子:
如今昂贵的暑假、学区房、培训班层出不穷。攀比的车轮战里,无论是普通家庭、美国上东区还是北京顺义家庭,都在焦虑和迷茫里翻滚挣扎。其实幸福并非处处高人一等,只要尽己所能,问心无愧,即是圆满。
李健在《向往》中唱道“我知道并不是所有鸟儿都飞翔,当夏天过去后还有鲜花未曾开放。”孩子就像花儿和鸟,拥有属于自己的节律、花期和前进方式。
父母就像园丁,强求花期一致是愚蠢的。发现每种花盛开的规律,以耐心和信心浇灌,静待花开,才会收获小小欢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