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和身边的孩子一起玩得很开心,有时候是由我来设计和主导,有时候完全是参与者。我很享受和孩子们一起玩,以前设计亲子游戏会逼着自己设计那种让孩子有所收获的,但我从内心觉得,游戏最重要的就是孩子愿意参与,大人也把自己当孩子,全情投入地玩,高高兴兴地玩。
一句话,玩得开心最重要!
下面的内容,是我们的一次有意思的“过家家游戏”,这个游戏让我感触很深,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过家家
人物:妈妈、儿子(两岁半)、侄女(三岁两个月)
游戏背景:午睡时间,两个小朋友精力充沛,毫无睡意,而妈妈已精疲力尽,没有力气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就突发奇想,决定和孩子们玩过家家游戏。我扮演小宝宝,他们自告奋勇,姐姐说自己是妈妈,弟弟说自己是爸爸。
玩游戏之前,姐姐还再三强调,说:“我们俩结婚的时候你不能去,结婚的时候都是没有小宝宝的。”
01
睡前故事
“宝宝”躺在床上,“妈妈”哄睡故事。故事是题目是“托马斯和恐龙”(我讲过这个系列的很多故事,是根据白天发生的事情和其他故事随机编的,主题都是团结友爱和分享)。
“妈妈”开始讲了:有一天,托马斯想出去玩,它在轨道上跑着跑着,听到了咚咚咚咚的脚步声,它很害怕。托马斯不跑了,它藏在树后面。它看到一个大怪物走来了,这个怪物有三层楼那么高,嘴巴有小汽车那么大,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尾巴上面还有尖尖的刺。托马斯没见过这个怪物,就走过去问:“你叫什么名字呀?”大怪物说:“我叫恐龙。”托马斯问:“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恐龙说:“好呀。”托马斯和恐龙就一起去玩了。恐龙走的是路,托马斯走的是轨道。
对故事的简单点评:姐姐三岁多,故事能讲成这样我觉得很好。表达清楚,语言生动,细节形象,想象力也很丰富,虽然有些逻辑的错误,思维也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刚开始托马斯很害怕,看见恐龙还跑过去问你叫什么名字。在故事中还用了一些形容词,最后还特别强调了托马斯和恐龙走的路是不同的。
“宝宝”躺着安静听故事,“妈妈”讲故事的时候,“爸爸”也在很认真的听。
02
忙碌的“爸爸妈妈”与崩溃的“宝宝”
故事讲完了,“妈妈”又要准备给“宝宝”洗澡。“爸爸”配合“妈妈”把“宝宝”的衣服脱到只剩下内衣内裤(“宝宝”强烈要求不要脱内衣内裤,“妈妈”勉强答应说,那好吧)。
“爸爸”说:“咱们光洗澡不洗头发啊。”(这是“爸爸”平时的要求)
“妈妈”说:“好啊。”
他们两个一个洗上身一个洗下身,还假装给我擦浴液,眼睛里进水了,“妈妈”小心给我拿毛巾擦掉。洗完澡之后,他们俩又合力给我裹上了浴巾(毛巾被)。
接下来,“妈妈”说:“宝贝,你等着,我们去给你做饭。”她就到床边,一会儿洗菜,一会儿切菜,一会儿炒菜,忙得不亦乐乎。(假装游戏,无实物)
“爸爸”在边上坐着玩小汽车。“妈妈”喊“爸爸”来做饭,“爸爸”说:“爸爸是不做饭的,爸爸就是玩玩手机,玩玩电脑。”
“妈妈”说:“好吧,我自己做,你们都是我的宝贝。”
饭做好了,他们合力给我塞,我也大口大口吃,并且给“妈妈”的饭点赞。看得出来,“妈妈”非常开心。
刚吃完饭,“妈妈”摸摸我的额头说:“宝贝,你发烧了。”两个人又开始给我盖被子,喂药。
给我盖被子的时候有蒙到脑袋,我憋得不行,就大喊:“放我出去!”“爸爸”不仅不放我出去,还一屁股直接坐到我脑袋上,哈哈大笑。
我好不容易挣扎着露出脑袋来,他们俩又要给我洗澡。这次我有点烦躁了,就很不配合,还说:“我就是不想洗澡!”
“妈妈”崩溃大叫起来:“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知道我多么不容易吗?”
我就大哭起来。
“爸爸”抱着我说:“宝贝,不哭啊,我保护你。”
我问:“你怎么保护我?”
“爸爸”说:“我也知不道,你别哭了,很吵。”
“妈妈”汇报说要拉屎,自己穿着我的鞋子找马桶。拉完了喊人给她擦屁股,“爸爸”跑过来抱着我说:“宝贝,你妈妈拉完了,你去给她擦屁股吧。”
我说:“你是爸爸,你去呀!”
“爸爸”说:“爸爸的屁股都是让别人擦的。”
我们玩了三个多小时,期间因为“宝宝”不听话被“妈妈”打了,“宝宝”崩溃大哭,“爸爸”过来安抚我,又去打“妈妈”,俩人抱在一起扭打。最后,是奶奶睡觉被吵醒后把他们强行拉开,游戏才算结束。
03
大人的精心安排,有时候对于孩子却是打扰
整个游戏过程,我们三个都非常投入,我完全把自己当个宝宝,不舒服就闹腾,受不了就崩溃大哭。
这个游戏让我体会到当孩子的不容易,我看书看得好好的,被拉走洗澡,完全不经过我同意。
他们说我发烧了,就使劲盖被子包裹起来。他们为我所做的一切,我都是被迫的,心理当然是很不舒服的。我的崩溃大哭都是真实感受。
这个过家家游戏给我的感触很深,也在反思自己的育儿。好像我们给孩子制定的计划和安排,也没有认真和孩子沟通。到点了,该洗澡了。饭做好了,该吃饭了。时间不早了,该睡觉了。
我们们所有的安排,都是因为我觉得应该,而没有和孩子提前沟通好。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安排,会打扰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他们的愤怒和难过,都是很真实的感受,而不是大人看起来的“胡闹”。
大人觉得一直在忙孩子,孩子觉得一直被大人折腾。
我觉得,大人可以不必这么忙,让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和安排。大人看到的时间和小孩感受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三个多小时,作为“宝宝”的我一直被热情的大人打扰着,逼迫着,安排着,真的很愤怒很想闹腾。所以,大人不要总怪孩子无理取闹,闹总是有原因的。
这次游戏,我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全程把自己当宝贝来投入,想哭就哭,想闹就闹,孩子们怎么表现我都没有以大人的身份插手。
“爸爸妈妈”也很好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其中“爸爸”对自己的定位,很符合爸爸在家里的一贯表现,妈妈忙里忙乱,爸爸只偶尔帮忙,孩子不配合,情绪很容易会崩溃。后来和“妈妈”沟通,她说她喊是因为很想要拉,但是还没有给我洗完澡。
过家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游戏,不仅能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学习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在孩子模仿家长行为时候,也能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