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界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之说,但京剧界的“四大名爹”,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四大名爹”,指的是4位对儿子管教甚严、在艺术上严格要求、望子成龙的老人。他们是:李万春的父亲李永利;李少春的父亲李桂春;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的父亲谭小培;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父亲荀凤鸣。
李万春
李万春:功夫是“打”出来的李永利不是科班出身,完全靠自己的苦练、狠练才闯出了名。他主张儿子李万春学戏要——“打戏”。
他对请来教儿子文戏的徐德增说:“您对孩子可别太善了,该打就打。打戏、打戏嘛。您善了,他们可学不出来。”他常亲自监督儿子学戏。李万春学戏、吊嗓子,父亲手里拿着刀坯子站在身后,只要唱得不对,立刻连骂带拿刀坯子往身上打。《逍遥津》中汉献帝的大段唱,气口很不容易掌握,由于李万春唱不好,记不清挨了父亲多少刀坯子。徐先生讲情说好话:“小孩儿,刚学,气口上别太较真儿,慢慢地会好的。”父亲还是不肯罢休。
李永利脾气暴,儿子练功时,他总是在一旁看着,手里还总拿着板子。只要看出儿子稍有偷懒,或者动作不准,立刻举起板子没头没脑地打。当时家里买不起毯子,在院子里练毯子功,只能铺上麻袋,耗顶、踢腿、翻跟斗,或者练别的技巧,都在麻袋上进行。练飞脚、旋子、扫堂腿,以至乌龙绞柱,都是练正反两种。正的容易练,反的可就难了。每练反的,挨打必多。挨打,都得趴在长凳子上,用板子打大腿根儿、打屁股。每次都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吃尽了苦头,可功夫练出来了,苦最终换来了甜头——李万春成为文武双全的京剧名家。
李少春
李少春:父亲遍请名师李桂春有“南派包公”的美誉,女儿嫁给了李万春,所以他和李永利是亲家。亲家公对女婿文武并重、督责甚严的教育方式使他深受影响,他对儿子李少春的教育自然不敢放松。
李桂春希望少春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为了专心闭门课子,培养儿子成才,李桂春1939年返回天津后,即息影舞台,直至1954年才复出。
早年京剧界正统思想严重,认为北京的京剧是正统、正宗,把北京京剧演法叫作“京朝派”,把上海的演法叫作“海派”,或叫“外江派”。李桂春唱了多半辈子戏,结果落了个“海派”的名声。对此,他一向感到有损荣誉,故而打算在少春身上挽回来。
“成为‘京朝派’文武老生”是李桂春给儿子设定的目标。为此,他在自己教儿子学戏的同时,请来陈秀华、丁永利两位先生,分别给少春说文戏和武戏。这两位是当时梨园界顶级的“教授级”老师。少春技艺日益精进,但仍不满足。1938年李少春终于成为余叔岩的入室弟子,表演艺术得到质的飞跃。
李桂春曾悉心教导儿子:“一要拜服,服人家之长,谁有专长向谁学习。二要不服,除虚心学习,还要敢于竞争。三要拔尖,非下苦功在竞争中超过不可。”李少春后来能成为戏路宽广,勇于创新的艺术大师,同父亲给他遍请名师与悉心教导分不开。
谭富英
谭富英:父亲是大功臣谭小培出身梨园世家,其父是被誉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其子就是“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
20世纪30年代,北京一家报纸上登的漫画很能说明问题。画面上老中青三人,上首是谭鑫培,中间是谭小培,下首是谭富英。谭小培表现出左顾右盼的神态,对着谭富英说,“你父不如我父”;对着谭鑫培说,“我子胜于你子”。这说明他是夹在两代当中,上不如父,下不如子。
谭鑫培去世时,谭小培已经35岁,虽能演父亲常演的各种戏,但名气不够响亮,儿子谭富英才12岁,刚入富连成科班学戏。此时,学习“老谭”的人,如言菊朋、余叔岩,全都打出“谭派正宗”的旗号,争当谭派的继承人。谭小培作为谭鑫培的亲生儿子,在这样咄咄逼人的形势下,毅然放弃了个人演出,专心致志地培养谭富英,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全倾注在儿子身上。
谭富英连着坐科6年,打下了坚实的功底,走的也是祖父谭鑫培文武老生的路子。谭富英出科后,谭小培基本上谢绝舞台演出,全力以赴地扶植儿子演出。他一方面让儿子拜师余叔岩,避免家学的局限;一方面为儿子制定了长期规划:以10年以上的时间搭班演出为主,提高表演艺术、扩大影响、积累资金、建立自己的观众群,为将来自己挑班做准备。
后来,谭富英在全国各地演出赢得了大量观众,连梅兰芳都认为谭富英已经具备独自挑班的能力,谭小培才决定由儿子谭富英自组“扶椿社”挂牌演出,并亲为其充任管事。谭富英演出的事务,完全由父亲操办,自己只管唱戏,其他什么事也不过问。在生活方面,尤其是待人接物,处处受到父亲的管教。
谭小培把儿子的钱全管起来,每月只给富英有数的零花钱。谭富英也“逗”,嫌零花钱太少,但不明说,走到父亲跟前,摔了个硬抢背。谭小培明白,谭富英的意思是说:你给我的钱太少,我就摔你儿子!富英这一抢背,份儿钱自然就涨了。
把谭门剧艺的规范继承下来、谭富英的成功,无不浸透着谭小培的苦心孤诣与满腔心血。
荀慧生:外行父亲造就大师在“四大名爹”里,只有荀慧生的父亲荀凤鸣是个外行。
荀凤鸣是一位老实厚道的穷苦农民。因生活所迫,在荀慧生6岁那年,举家流落到天津为生。为了养家,父亲两次把他卖进戏班。对于父亲把他卖进戏班,荀慧生不但毫无怨言,反倒想:没准我唱红了,还可以养家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荀慧生终于练出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唱念做打无一不精。生活中的荀慧生虚心好学,他曾师事胡佩衡,后又向齐白石、吴昌硕、王雪涛等名师问艺,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艺术素养。
荀慧生富有演剧天赋,爱听戏、演戏,碰巧其父因生活所迫把他卖进戏班,这无意中倒把他送入了戏曲之门,使其得以大展其才。从这点儿来看,其父功不可没,称为“名爹”亦不为过。(据《名人传记》刘振修,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