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说 “不要”的孩子比不会说话的孩子更让人担心。
都说孩子有terrible2、teriible3,但是我们家旺宝好像迎来了terrible1.5,之前他学会说的第一个非叠词就是“不要”,最近爆发式的各种“不要”,这也“不要”,那也“不要”。小家伙的叛逆期来得或早或晚,但是家长都免不了要跟“ 不要”作一场斗争,了解一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孩子在不同的时期,表达出的“不要”是不一样的。
❶1.5~2岁的试探性“不要”
这个时期的孩子刚刚开始模仿大人说“不要”,他们正在测试“不要”的作用,“不要”是不是可以拒绝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是不是会逗大人气得吹胡子瞪眼,特别有趣,慢慢的他们就会知道“不要”代表着“拒绝”。
❷2~3岁的拒绝式“不要”
这个时期孩子迎来了真正的terrible2,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凡事有更多的主见,不想做的事,不想吃的东西,会果断地说“不要”。
❸3~4.5岁叛逆式“不要”
这个时期,孩子不但有自己的主见,更想证明自己的“权力”,不断挑战父母的权威,即便是原意做的事情也会以“不要”对抗父母的意志,无论说什么,他们就是“不要”。
❶自我意识的发展
总是说“不要”的孩子很让家长头疼,但是更值得让家长头疼甚至焦虑的应该是那些从来都不说“不要”的孩子。从孩子出生,他们自觉是母体的一部分,七八个月的时候逐步建立自我的意识,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生活中感知自己的个体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成长过程,也是不应该被压抑或者被剥夺的心理感受,家长要从“叛逆”之外看到它的积极意义,让“小叛逆”合理生长。
❷避免讨好型人格
不能拒绝的孩子更容易长成不敢拒绝的大人,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讨好型人格”的人,因为从小的教养环境让他们害怕当自己提出反对意见或拒绝的时候会招致讨厌,导致长大后的他们内心缺乏自信,习惯抬高别人,贬低自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要讨好别人,不能拒绝别人,甚至是别人不合理的要求,这种性格的孩子或许很讨家长的喜欢,但是这样孩子进入社会,他们的自尊感低下,总是受人欺负,有时候“越是善解人意,越没有人真心爱你”。
而敢于说“不要”,合理的“不要”也能够被接纳的孩子就容易建立自尊自信,自我的认同感增强,更不容易压抑自己一味讨好他人。
❸释放负面情绪和压力
我和旺宝爸爸吵架气头上的时候,爸爸无论提什么建议我都会说“不要”,很多时候两个人吵架吵的是情绪而不是辩论大道理,一切沟通的前提就是稳定好情绪,孩子也是一样,他们的“不要”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直接说出这些带有负能量和负情绪的“不要”,有利于疏解压抑的心理状态,所以,让“不要”再飞一会儿,给情绪一个出口吧。
❶减少说“不要”
听得多学得快,“不要”听多了,孩子说“不要”也愈发频繁。我们需要反思下,是不是我们总是把“不要”、“不可以”、“不行”这些否定词挂在嘴边,限制孩子的日常行为呢?
对于处于探索期的孩子来说,做些捣乱事是健康的成长表现,弄脏的地板弄干净就是了,湿掉的衣服换一件就可以,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探索环境,而这个过程中孩子大部分的小调皮都不至于要过分严厉制止,大吼“不要”,更好的沟通方式应该以积极正面的表达为主。比如,“不要扔玩具”可以改成“把玩具放进盒子”,“不可以碰剪刀”可以改成“把剪刀放下来”,诸如此类的表达只是换了一种说法,却可以降低“不”带来的否定感,当我们在思考怎么用正面表达代替“不”的时候,我们也更容易控制愤怒,避免情绪暴走,孩子也更容易接纳。
❷听到孩子的需要
前段时间旺宝拉了臭臭,远远我就闻到了,我过去给他换尿布,他非常不配合,我蹲下来问他要不要换尿布,他坚定地跟我说“不要”,我当时手上也在忙事情,就想着赶紧给他收拾干净,就霸王硬上弓给他换了,结果换完尿布他立刻又拉了一泡臭臭,其实他的“不要”是在告诉我“还没有拉完”,但是我却先入为主地认为他是在调皮。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但常常被家长们忽略,虽然孩子小,经历的事情少,生活经验不足,但是他们的意见有时候也是对的,我们需要认真听,才能听到他们的“不要”里也有一些是真正需要“不要”的,合理的“不要”我们接纳,不合理的“不要”我们拒绝,这会让孩子知道合理地表达“不要”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但这不是要挟父母的武器,不合理的“不要”会被拒绝,这也是成人世界的社交方式,我们应该从小给孩子建立这种不卑不亢与人交往的方式,既不屈从也不独大。
❸温柔坚定地表达
我们发脾气的样子,比如过于严厉的眼神,强硬的语气都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任何人都不喜欢被控制的感觉,孩子也是一样。用打骂镇压孩子,剥夺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也限制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在遇上孩子这也“不要”,那也“不要”的情况下,我们越是气急败坏,越是要克制自己的语气。当我们需要说“不”的时候,温柔坚定地表达我们的意见,让孩子看着我们的眼睛,及时地拥抱他们,在表达否定意见的时候不要忘了也要表达爱。
❹提供更多选择
孩子说“不要”,是想证明自己也有决策的权利,他们也希望自己的意见被尊重,有这种诉求不但很正常,而且也是值得鼓励的。但是生活不是随心所欲,家庭和社会一样也有规则,为了保障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我们可以提供有限的选择代替我们的否定,让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使他们的决策权。比如,我们不希望孩子再继续看电视了,应该做的不是吼一句“不要看电视啦”,而是说“你是想5分钟后睡觉还是10分钟后睡觉呢?”,不允许孩子乱吐果皮,可以说“你是想把果皮吐到垃圾桶里还是先吐到桌上的垃圾盒里?”相信有更多选择的时候,孩子更容易表现得更积极。
旺妞
越是平等尊重的家庭环境,孩子越不容易陷入与父母的权力之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