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园里,遇到了这样一个家庭。爸爸妈妈带着四五岁的儿子,还有一个一岁左右的小女孩儿在玩。小男孩儿蹦蹦跳跳,一会儿就把脸上手上都弄脏了,妈妈就让爸爸带小男孩儿去洗干净。可是小男孩儿就是不配合,脸没有洗成,倒是搞了一身水。看着爸爸笨手笨脚的样子,妈妈就急了,不耐烦地对爸爸说:“你一边儿去,我来!”
过了一会儿,小女孩儿哼哼唧唧地要吃奶。妈妈就让爸爸帮忙泡奶,这位爸爸左翻右翻找不到奶粉盒,倒个热水又洒了一地,妈妈又急眼了:“你怎么那么笨啊?什么都搞不好!”于是妈妈又亲自上阵。
再后来,就是妈妈一边吼着调皮乱窜的儿子,一边照应着婴儿车中的女儿,一副焦躁疲惫的模样。而那位爸爸则低着头看着手机,不近不远地跟着老婆孩子。
如果不是看到前面的那几幕,当看到这一家人的时候,应该有不少人会认为:这爸爸就是一甩手掌柜,只知道自己看手机,不知道帮老婆带孩子,看来想指望爸爸带娃是真不行啊!
爸爸也有“父爱本能”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中国人就已经形成了一个观念:母爱是天生的,而父爱却并不是每个父亲都有。于是有了“宁要乞丐的娘,不要当官的爹”这一类话在广泛流传。还有不少人认为:爸爸本来就不愿意带娃。
这次我要来辟谣:爸爸明明都是有“父爱本能”的!
大家普遍知道,一个妈妈怀孕之后,身体会发生很多激素的变化,“天生的母爱”也会伴随着激素的变化而产生。但是大部分人却不知道:男人们也会在自己妻子怀孕之后发生激素的变化。
1、成为爸爸会让男性的睾丸素减少。
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科研究小组,曾经在2005年,对600名男性进行了激素变化的测试。结果发现:相比未婚男性在4年内睾丸素的减少量为22pg/mL,已有子女的男性其睾丸素大幅度减少了54pg/mL。
众所周知,睾丸素是会影响到男性的第二生理特征的。同时,有研究表明:男性特有的“攻击性”也是由睾丸素导致的。睾丸素的减少,可以让男性更有耐心和爱心,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其实是男人们在为做父亲这个角色进行准备的表现。而且,研究发现:越是重视孩子的父亲,其睾丸素减少的速度也会越快(个别男性的激素会增加)。换句话说,睾丸素的减少是男性“想要成为好家长的意志”在激素变化上的体现。
2、爸爸们的“关系激素”开始增长
我们知道,女性在怀孕之后,一种可以刺激女性乳汁分泌的促进激素一催乳素(prolatin)开始增长。但大家却很少知道,男人们也有催乳素(数量很少),而且爸爸们也会因为有了孩子之后增加催乳素分泌。
催乳素是与照顾的行为有关的激素,也叫做“关系激素″,它会帮助爸爸与孩子建立情感的链接,比如,当爸爸抱着孩子的时候,催乳素的数值就会上升。
3、在孩子出生的前后,爸爸们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多
抗利尿激素是一种能够调节体内水分,增强排尿的激素。通过对动物的实验发现,雄性动物在幼崽出生时,如果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其坚守领地、保护幼崽等攻击性行为也会更频繁地出现。并且,这些雄性动物会花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幼崽。而在动物身上发现的这一现象,科学家们认为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男性。
英国金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亚瑟布伦南说:“成为爸爸意味着成为真正的男人,我认为所有的男人都遗传了爱自己孩子的本能,而这种父爱又改变着男人,改变的不是他们的性格,而是行为。"
所以,爸爸们从生理上一直是存在着“父爱本能"的。其实,很多爸爸从一开始都是想积极参与到育儿当中的,那是什么导致现实生活中很多爸爸不愿意带娃呢?
妈妈的“看门人行为″阻挡了爸爸育儿我们先来看一下上面所讲的公园里那一家人的情况。看得出来,一开始,这位爸爸是想要照顾好孩子的,而且也有努力地去做,但是他得到的却是妈妈的唠叨和挖苦,结果他只能像“罪人"一样,退缩到一旁,这使得爸爸感觉被妈妈排斥了,于是选择变成一个“甩手掌柜"。
难道说,妈妈不希望爸爸来帮忙吗?其实,这是妈妈的“看门人心理"在作用。
“看门人心理”也叫做“守卫者心理”。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心理学教授方熙婷说:“长久以来,女人通过家务劳动和养育孩子来确立自我本质,也就是说这些领域专属于女人,这是经过长时间的进化而逐渐形成的,如果男人要介入和参与,他们就会觉得丈夫侵犯了自己的领域。″
有不少的妈妈,就是把自己摆在了爸爸和孩子之间。如果爸爸想要介入育儿领域,特别是那些全职妈妈或者本身夫妻间存在矛盾时,妈妈就不希望被丈夫夺去自己专有的权利一育儿。在这些妈妈的眼中,她们比爸爸更专业,而爸爸的育儿是不成熟和不稳定的。这种看门人行为背后有四个心理。
1、妈妈对于育儿有很高的责任感
将自己置于育儿的第一责任人的位置。
2、妈妈希望坚持自己的标准。
认为自己的育儿才是专业的,合格的。
3、妈妈要管理监督爸爸。
不信任爸爸能够带好孩子。
4、妈妈设定了男女的领域。
认为育儿是女人的专属领域。
而这些把自己当成“看门人”的妈妈们,最终希望通过这种行为得到好妈妈、好妻子的评价,从而获得个人价值的体现。
妈妈的“看门人心理”实际上阻碍了爸爸们参与育儿的行为。
美国杨百翰大学家庭研究中心莎拉艾伦教授,在她的研究报告中写到,现实生活中,控制和决定爸爸育儿的因素是妈妈的看门人角色。她在美国五个大城市中对职业女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对象中21%的人属于看门人群体,37%的人属于协助者群体,而42%的人属于中间群体,其中,看门人群体中的女性比别的女性每星期多做五个小时的家务,而她们的配偶每星期参与育儿的时间,比其他群体的配偶要少八个小时。
可见,妈妈的“看门人行为″在实际上阻挠了爸爸的育儿。所以,那些备感辛苦和疲劳的妈妈在抱怨爸爸不肯帮忙带娃的时候,应该要想到:打开爸爸育儿大门的钥匙,其实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爸爸如何成为和妈妈一样的育儿主体1、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
优质育儿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良好的夫妻关系。如果夫妻关系不好,爸爸的育儿行为就会受到妈妈的抵抗和警戒。而夫妻关系良好,爸爸和妈妈之间更愿意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育儿的质量。
2、建立父母角色的伙伴关系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观念:“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保护者,父亲是孩子的第二保护者。″这是对男女育儿分工的“刻板印象″。事实上,父亲和母亲一样都是育儿的主体,比如在瑞典等北欧国家,爸爸比妈妈带孩儿的时间更多,并不存在母亲才是第一保护者这种观念。爸爸妈妈应该是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伙伴关系,共同承担育儿的责任。
3、妈妈应该放下“看门人心理″,鼓励并帮助爸爸参与育儿
罗斯D帕克教授曾说:“不管从文化层面还是生物学的层面来说,妈妈比爸爸在为人父母方面所作的准备要更完善一些。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可以持续地练习母爱行为,相反,男性却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如果给男人机会,相信他们也能做的很好,可以成为值得信赖的保护者。爸爸也能够像妈妈一样给孩子喂饭,对孩子的声音做出相应的反应,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乐。”
如果妈妈放下“看门人的心理”,积极帮助爸爸参与育儿,细心指出爸爸育儿的不足之处,就能够让爸爸在育儿上得到进步。而且,爸爸通过育儿也能感受到好的心情,获得满足感,也会跟孩子变得更亲近。妈妈这样做的时候,就打开了爸爸育儿的大门,这对妈妈、爸爸和孩子都是有益无害的。
所以,以后不要再抱怨说是爸爸们不爱带娃儿了。妈妈们要学会放手,要发挥爸爸们的“父爱本能″,不要傻傻地再做那个横亘在孩子与爸爸之间的“看门人”了!
如果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关注、点赞、转发、收藏都是对我的鼓励哦,谢谢!
我是“豆妈逗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经的教书匠和班主任,现在的俩娃妈,多平台原创作者。不喜鸡汤,不崇尚权威,秉承逗比的精神,努力用实践检验理论,聚焦于“家长力”的真正增长。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