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热门问题:“来做客的孩子临走时带走了几只玩具,我的孩子抗拒并一直哭,要怎么开导?”
其中一位答主讲述了自己儿时的经历:自己喜欢的玩具、书,会被爸爸随意拿去送人,她无法阻止,也不能哭,否则父母就会生气。谁想要她的东西,就可以直接拿走。
里面有一句话尤其让我动容,她说:我保护不了我喜欢的东西,我的父母也不在乎我的感受。
这个回答获得了5千多的赞同,分享本应该是快乐的,然而,却成为了很多孩子一生的阴影。
有一个微课学员曾经给我留言说:我家孩子特别小气,像个守财奴一样守着自己的玩具,碰都不让别人碰,更别说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这样下去,会不会被其他孩子孤立呀?
这种情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特别是走亲访友或者接待客人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想要一起玩玩具,自家孩子却死活不给,场面就会十分尴尬。
有些家长面子上抹不开,干脆自己动手把玩具夺下来,结果下一次,孩子就更抗拒把玩具拿给别人。
诚然,很多父母都希望培养出一个大方、热情、乐于分享的孩子,这样以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欢迎。但不愿分享,就意味着孩子自私、不懂事吗?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
一. 孩子进入了“物权意识敏感期”我们常常发现,两三岁的孩子有时候格外“霸道”,喜欢把什么东西都据为己有,但凡是自己视线范围内的东西,都不让别人碰,还要大声宣告:“这是我的!”
主持人杨乐乐也在节目中提到儿子沐沐2岁时的表现:
其实,这并不是自私,而是孩子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的标志。这意味着他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正在学着探索自己与物品间的关系。
我们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物权,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强行纠正他的行为。
二. 习惯性拒绝孩子的分享刚刚讲了,孩子的物权敏感期通常在2-3岁,有些家长可能要问了,我家孩子已经过了3岁,怎么还是跟小时候一样,什么都要自己霸着,不肯分给别人呢?
其实孩子最初的确会有一些自发的分享行为,比如,我们对宝宝说:“给我吃一口吧。”孩子往往真的会把手里的食物递到爸爸妈妈嘴边,而这个时候,父母又会说:“妈妈不吃,你吃吧。”或者隔空咬一口,假装自己吃到了。毕竟我们怎么能真要孩子的东西呢?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认为,这些东西理所当然就是他的,没有分享的必要。这个时候你再要求他转变观念,主动把手上的东西分享出去,就会困难的多了。
三. 没有建立借与还的概念,以为给了别人就拿不回来了朋友曾跟我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亲戚来家里做客,他让女儿把玩具摆出来和表妹一起玩,没想到女儿摇头抗议,嘴里还念叨着:“不给,不给,给了就没了!”
原来,孩子把“分享”和“送给”混淆了,朋友赶紧跟女儿解释说,分享是一起玩的意思,玩完之后妹妹会把玩具给你的。女儿听完之后,表情明显轻松下来。
所以,小七老师建议,平日里家长可以跟宝宝玩一玩借东西的游戏,逐渐帮他建立借与还的概念,比如妈妈向宝宝借一个玩偶,然后十分钟之后再还给他,再让宝宝向妈妈借一样东西,同样是到了时间要归还。
一方面让他意识到,分享出去的玩具是可以拿回来的,仍然是属于他的,所以不必担心。另一方面,也是在教孩子遵守规则。
在大人眼中,孩子的玩具都再平常不过,有些甚至已经玩的破破烂烂,但在孩子看来,却是非常珍贵的,可能是每天晚上陪他睡觉的玩具熊,可能是他的奥特曼里最帅的那一个。重要程度不逊于我们的贵重物品。
设想一下,如果有人对你说:“你的房子不错,给我住段时间吧。”或者说:“把你的存款分给我一半怎么样?”你会有什么感受?一定很生气,觉得对方疯了对不对?
在孩子心里也是一样的。所以,在孩子表示抗拒的时候,家长不妨换位思考一下,试着了解拒绝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直接给他贴上“自私”的标签。
面对孩子不愿分享的行为,父母要避开哪些误区
一. 强迫孩子分享当我们发现孩子不愿意把玩具分享给小伙伴的时候,很多家长常常会采取“强制手段”:
一劝二骂三强迫, 有些急性子的家长,看孩子不听,干脆自己上手把玩具夺过来,孩子在整个过程中只感受到了痛苦,自然会产生抗拒心理。
想想看,我们的初衷本来是让孩子在分享中交到更多朋友,获得快乐,如果孩子总是被迫作出违背本意的决定,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如果孩子连自己的东西都没有支配的权利,就会丧失安全感,久而久之,性格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最近热播的日剧《凪的新生活》中,女主角凪就曾经是这样一个不懂得拒绝的女孩,即使同事把各种闲杂工作都派到她头上,她也只会默默的说“好”
同样是开头提到的那个知乎问题,另一位父亲的做法才更值得借鉴:
孩子想象力和无差别劳动的结晶,在父亲看来与珍宝无异,即便是亲戚也不能夺走。
于是,这位父亲赢得了儿子的尊重与爱戴,也成为了儿子以后当父亲的榜样。
而自作主张将孩子的东西送人的做法,不仅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更是在透支他对父母的信任和敬佩。
父母应当如何引导孩子主动分享
一. 尊重孩子的物权在综艺《妈妈是超人》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霍思燕问嗯哼愿不愿意把不常玩的玩具捐给更需要的人
嗯哼立刻表示不愿意,于是霍思燕继续开导儿子:
“你的东西你有自己决定的权利,但如果在愿意的情况下,是可以互相玩的对吧?”
没想到嗯哼的反应更大了,甚至生气的摔了玩具。
但是霍思燕并没有生气,而是安慰儿子说:“你的东西,你有自己决定的权利。”
过了一会儿,嗯哼冷静下来之后,主动说:“妈妈,我来决定要不要捐。”
于是,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霍思燕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教科书般的正确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几个要点:
(1) 把充分尊重孩子的物权,当作引导孩子一个大前提
我们首先要告诉孩子,自己的东西可以自己做主,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和孩子进一步沟通。
(2) 用商量的口吻来引导孩子
孩子拒绝分享,很大可能是缺乏安全感,他担心这个小朋友玩完就不还了,或者会给他弄坏,这是孩子爱惜自己物品的表现。
所以我们要耐心的倾听他拒绝的原因,然后再一步步引导他放下担心。
(3) 给孩子说“不”的权利
商量完之后,如果孩子仍然不肯分享,我们就要尊重他的最终决定。因为比起当下的分享,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着独立思考及做决定。
另一位外国妈妈的做法也值得一看,她鼓励孩子勇敢说“不”,还因此获得了27万赞同。
这位妈妈名叫Alanya Kolberg,一次,她带儿子Carson去公园里玩,有6个男孩围上来,想要玩他的各种玩具,Carson将玩具抱在胸口并看向妈妈,因为他带这些玩具来,是为了和妈妈朋友的女儿一起玩的,并不想和陌生人分享他们。
Alanya对孩子说:“你可以拒绝,对他们说不就好了。”
没想到,遭到拒绝的男孩们马上跑去跟父母告状,公园里其他家长也对母子俩投去异样的眼光,他们仿佛在说:这对母子可真小气,真没礼貌。
Alanya在Facebook上质问道:没礼貌的究竟是谁?是我和儿子吗?还是那些明知对方不愿意,却仍然希望别人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其他人的人呢?
最后,这位母亲说,自己这样做是为了让儿子明白:我们并非活在一个只要有人要求某件东西,你就得放弃的世界。
这是让孩子内心更强大的重要一课,一个能够勇敢说“不”,并且被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才能在未来把握自己的人生。
最初,孩子不懂得分享,是因为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所以家长要带领孩子逐步去发现分享的乐趣。
比如,跟孩子说:“你看,你有一个娃娃,妹妹也有一个娃娃,如果你们把娃娃放在一起,就可以玩过家家了!”
这样,孩子就明白了,原来分享能让玩具变多,还能发现更有意思的玩法,只有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孩子才会乐于主动分享。
三. 让孩子自己寻找适合的分享方式
既然孩子不肯遵循你给出的分享方式,那么我们不妨试试让他亲自制定规则。
比如,在家里有小朋友来做客之前,让孩子把玩具整理成3类:能够和别人一起玩的、能够接受送给别人的、和最最心爱绝对不能分享的。
然后把不能分享的玩具收起来,即使不小心被别的孩子翻找出来,父母也要站在孩子这一边,和他一起守护玩具的所有权。
同样的,当其他孩子想玩其他两类玩具时,即使孩子舍不得,也要告诉他:规则就是规则,答应了就要遵守。
这样,孩子就会逐渐摸索出一套专属的分享方式,明白自己的底线在哪里,父母也不用再“威逼利诱”了。
而一个会制定规则,并且能够遵守规则的孩子,必然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四. 营造乐于分享的家庭氛围
我们知道,孩子很多行为都是源于模仿,如果他们在生活中很少看到大人分享,这件事情对他来讲是陌生的,自然也不会做出分享的举动。
所以,我们平时可以多制造一些分享的机会,比如在削好水果之后, 妈妈让孩子给每位家庭成员都递一块,同时自己也吃一块,让他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明白分享是一种常态。
所以,当你要孩子分享的时候,他也会自然而然的照做,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更不会觉得自己“损失”了什么。
最后,小七老师要说的是
1.只有不强迫分享,分享才更有可能发生。
2.度过了物权敏感期,孩子会开始真正走向独立,所以尊重孩子的物权,就是支持他的成长。
好啦,快用小七老师说过的方法试一试吧~
关于育儿,或许你还有很多问题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