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会有这种感觉,不论外界怎么看我们,在我们的内心,仍然觉得自己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有自己的小心思。当别人第一次叫你叔叔阿姨,第一次唤你爸爸妈妈,第一次尊称你为爷爷奶奶的时候,你有没有为之一振?是兴奋还是惆怅?说这些,就是想提醒你,不管你到了什么年纪,内心里都住着曾经年幼的自己,偶尔,你会与曾经的自己相遇和对话。
在养育的道路上,如果你因为自己做不到,就觉得别人说的都是心灵鸡汤,那你就真的很难再调整自己的状态。经历过养育的历程的父母,若能再给你一碗鸡汤,你沉下心来就会发现,这也是一剂良药。因为在养育的这条路上,有些父母越走越远,逐渐背离了最简单了的道理,就是看孩子,看自己,还有就是看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因为我们都曾经是小孩子,我们都有被大人养大的经历,所以到了养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参照之前父母对我们的养育,因此常会出现三种态度:
1、叛逆补偿型养育。有些父母并不满意自己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譬如觉得父母太过严厉专制,对自己太严苛,拥抱亲吻自己的太少,在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却在那里指责咒骂自己。于是在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就会饥渴地想要满足自己年幼的需求,对孩子百般宠爱,那种感觉就像要把自己曾经错过和没有得到的东西,加倍寻回来一般。这样的潜在风险就是,如果你遇到一个自我要求也很低的孩子,就会让孩子过于放任自由。
2、认可延续型养育。有些父母对父母的养育特别感念,认为自己从小生活在一个十分幸福快乐地家庭里,想法心思被充分尊重和满足。一旦自己有了孩子,也会迫不及待地沿用父母的养育方式,相信孩子,放手孩子,让孩子享有跟自己一样的权利和自主。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重温儿时的美好,跟年老的父母关系越来越好。这样的潜在风险就是,如果你的孩子并不像你,容易懒惰和散漫,内心计较敏感,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在嫉妒你的童年里长大。
3、复制照搬型养育。人最可怕的事情,恐怕就是成为自己曾经厌恶不喜欢的人。有些父母小时候很讨厌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譬如过于强势,喜欢言语损人,羞辱打击孩子,让孩子从小缺乏自信,充满焦虑。在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原本想要改变自己,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养育子女,却在一次次狂躁之中,蓦然发现,原来自己正在复制和重复父母当年的样子。这种发现会让你充满绝望,倍感力不从心,似乎从一个深渊跌入另一个深渊,寻不见光明。这样的风险是,你用受伤的自己,养出一个同样受伤的小孩,除非你遇到一个能给你万般温暖的孩子,让光明照进的心底。
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每对父母(也包括祖辈)先想想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再考虑怎么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要充分认识到孩子跟自己的不同,不要被各种先前固有的刻板理念所困。无论是补偿、延续还是照搬,都不一定适用于你的养育,因为养育是一种关系的维护和滋养,你和孩子双方的特质会共同决定你要如何养育孩子,你独自的童年经历,无论如何支撑不了这一互动。
童年是我们构建内心的基础,身为父母务必内心强大,才能撑起孩子的一片天空。父母要懂得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心理需求让自己真正成长,而不是表面去武装一些知识技能之后,就认为自己可以养育好孩子。人生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需要继续成长,父母成长了,孩子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3-6岁的孩子,在心理发展上正经历着主动性的获得。孩子的养育有时很简单,那就是更少的控制,更多的自由。任何事情任何行为,只有在基于孩子自己的意愿基础之上,才能最具主动性,才能获得最大的愉悦感,而安全更是最大的前提。孩子的养育中总是要保留一些,抛弃一些。原则有四:
第一, 不厌其烦地时时提醒引导,坚信量变才能引发质变;
第二, 用需要保留的活动排挤不需要保留的活动,形成新的习惯;
第三, 即使是拒绝,也要拒绝的明确,拒绝的是内容而不是做事的态度;
第四, 有些需要抛弃的,不用我们进行任何干预,随着孩子的成长,会自行消除,即我们需要的是等待。
这几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孩子的养育,也适用于父母的自身成长。有一点要强调,虽然只是童年里的小事儿,但这些时非常重要的小事儿,需要引起你的重视和思考。
也许你想要孩子掌握的东西对他来说,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重要,比如你给不足一岁的孩子买了一辆玩具车,你希望他去推车,练习走路,但他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在摸车上的各个部位零件,用手扒拉车轱辘玩,根本不表现出你的初衷。难道,此时,你要质疑玩具商的设计?你要不断纠正孩子的玩耍方法?你要亲自示范应该如何玩弄这个功能玩具?如果你要这样想,我建议你赶快放下你的想法,因为你的想法太刻板太执着于玩具说明书,你看到了自己的童年需要,你看到文具说明书提示,但是你没有看到孩子正在不停地摆弄,此时的孩子根本不需要进行任何干预和引导。
成人的世界,似乎总是匆匆忙忙,一掠而过,你会对餐厅里的一个水杯细细琢磨吗?除非某一天你心血来潮,或是有足够空闲的时间,无所事事。但是,孩子们往往被细节和局部所吸引,越小的孩子越是这样。一次吃饭,四岁孩子点饮料,说要点一杯北极熊,我觉得很好笑,说应该是北冰洋吧!饮料上来以后,她开始喝,我无意间瞥见,在瓶嘴处真的印有一只熊,孩子小不认识你,会本能选择记忆图画,而我则清楚地只关注文字。
正是由于他们的行动能力有限,他们的眼界有限,他们的社会经验匮乏,他们才能更有深度的了解身边的一草一木,探究身边的一事一物。记得女儿刚会爬那会儿,总是认真搜索家里的角角落落,尤其地板上的那些小小的渣渣,每次捡到一个小渣儿或是一根头发,脸上都欣喜万分,熟练地使用大拇指和食指进行二指捏,准确地送到嘴里尝一尝,我总是调侃地称她为家里的卫生监督员,不放过一点瑕疵。事实上,没有人去教过她二指捏,这完全是自己的摸索,如同中国人类,最终用两根小棍棍吃饭一样,自然探索。当她去捏那个垃圾渣儿的时候,我觉得那神情,丝毫不亚于一个考古学家发现了最珍贵的古物一般。(请允许我此处暂不考虑卫生问题。)
如果执着于已有的理念,那上述这些内容我打赌你根本就看不到。你的童年经历如何影响孩子的养育,正解便是:你是你,你也需要不断成长;孩子是孩子,无论先天特质还是后天成长环境,跟你有很多不同,TA需要你的尊重了解和支持;而后,是你们彼此要经营一段亲子关系,共享一世情缘。
本文来自@赵博士养育咨询室温暖陪伴微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