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更多有深度的育儿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
找家长“谈谈”,是幼师的工作常态——
接送时间是小事“随机谈”,约在幼儿园多是“专题谈”,偶尔还有“多方谈”,每学期还有解剖式的“入户谈”,而电话谈,则是anytime ,anywhere。
各位家长,是不是最怕老师突然来信?
莫慌。
有些家庭,老师谈过几次,心也就淡了。因为话多无用。
那什么样的家庭会让老师觉得谈也白谈,管也白管呢?
笔者和同事们一起梳理了些家庭形态,惊奇地发现,不少都来自父母和祖辈一起带娃的家庭!
当前,“和祖辈一起带娃”是主流——
这个坑,跳的好,就是如沐温泉;跳不好,就是失足落水。看看下面这些典型案例,建议:
已入坑的对号入座,三省吾身;
准备入坑的慎思明辨,再做定夺。
1
老人操控大局:
最悲哀的是孩子发现“姥姥只宠我”
每次老师与家长交流孩子情况,只要听闻家里是老人掌控育儿大权,心里多要凉半截。
涵涵是个可爱贴心的女孩儿,但是体重问题一直没得到控制。每学期体检,她总是处于“肥胖”行列。
平时在幼儿园,进餐慢又挑食,为此和涵涵妈多次沟通,家里要配合,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引导多吃蔬菜。
得到的回应却是:孩子主要是姥姥接,姥姥不喜欢桌子上空着,会备好零食在桌上,孩子看见就抓一把;涵涵爱吃肉,姥姥买的肉串,她自己能吃一盘!
我们提出,作为母亲必须要介入,涵涵妈直截了当地说:
“我们家都是姥姥说了算。有一次我批评涵涵,涵涵使劲吵着嗓门哭,我把她带到卧室关上门,想单独管孩子,可是姥姥‘哐当’开门冲进来,把孩子带出去了……”
“这孩子现在可机灵了,当着他姥姥的面,那真是天不怕地不怕”,涵涵妈苦笑着说。
孩子虽小,但谁是家里的权威,孩子心里透亮。
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行为与大人们的预期有偏差,这没什么奇怪的。
悲哀的是,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食物链:我妈能管我,我姥姥能管我妈,关键是,姥姥只宠我。
2
天降大任于祖辈: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强势带娃的祖辈是有的,被迫接过“带娃”使命的祖辈,也是有的。碰上这类情况,当老师的既同情又无力。
鑫妈在孩子三年幼儿园生活中,从未出席任何活动,却又格外支持幼儿园的家园共育工作,只不过方式是这样的:
幼儿园组织家长体验帮厨包包子,鑫妈第一个留言:“让孩子奶奶去!奶奶最会包包子!”
大班组织参观小学,需要家长志愿者护送,鑫妈在群里@鑫鑫奶奶:“孩子奶奶在家没事,可以去!”
端午节班里一起包汤圆,又是鑫妈首当其冲:“让孩子奶奶去吧!”
……
实际上,鑫鑫的爷爷奶奶年纪六七十了,还要在家中看护两岁的弟弟;两位老人身体都不算硬朗,爷爷的心脏里搭了六个支架,上幼儿园的二楼都有点呼吸困难。
到最后,我们都会婉拒鑫妈的意思,因为实在不好麻烦老人家。
偏偏鑫妈是中年得子,对鑫鑫寄予厚望,自己没空,就对两位老人提了很多要求:平时要带着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学画画,在家要限制孩子玩玩具,多看书……
鑫妈总是“日理万机”,由于见不到她本尊,只能电话沟通。
“老师,家里都靠我和他爸,赚得还算多,但我们私企,请一天假500块就没了。他爷爷奶奶在家没啥事,有事只管联系!”
而鑫妈本人负责家庭教育中的哪个环节呢?
监工和工程验收。
即一边监督祖辈是否按照她的意愿带娃,一边要检验带娃成果。比如,陪孩子练琴是老人的事,她只负责听儿子弹一曲,判断是给糖还是暴揍。
做父母的,为孩子制定成长蓝图,可以理解。
最怕的是父母规划设计,祖辈一线实操;只要教育成效,不问教育过程。这类家庭,全家操劳,颗粒难收。
3
平行线般的爱:同住地球村,永远不相交
除了上述集权式的教育,还有一类也让老师头疼,那就是藩镇割据式的:家庭成员各有说辞,多方混战。
碰上这一类情况,老师通常想,与其费尽口舌,不如放下执念……
有段时间,依依情绪一直很低落,每天早上入园,总不见笑颜。
一般而言,三四岁的孩子如此眉眼凝重的,极少。
最常接送孩子的是爸爸:
“都怪孩子她妈,脾气火爆,硬逼着练钢琴,孩子不愿意就哭。我是绝对反对这种教育的。”
可见到孩子妈,又见其音容温柔得体,很难想象其暴躁之场面。我们反映依依无精打采的,妈妈笑说,可能晚上睡得晚吧!孩子一到晚上就精神,不好好睡觉。
有一次奶奶来接,依依笑着扑上去,我们跟奶奶说:“孩子好久没露出笑模样了呢!”
奶奶低声说:“都是当爸妈的脾气不好,天天在家吵架吆喝,弄得孩子也不好受!”又说,依依父母能熬夜,带着孩子也不睡觉……
有句话叫,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在丈夫/妻子/母亲/婆婆嘴里是啥样的。
让人心疼的是依依,她敏感、低沉、渴求认可、心事重重。
这样的家庭,从祖辈到父母,都觉得自己才是“爱的教育”,像是平行线,缺交汇点,互不认可,不愿取舍,使孩子的情感得不到依附。
4
天下太平:大家好不一定是真的好
去小俊家里家访的时候,列了一张纸的交流提纲:
专注力差,超重,持续眨眼的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落后等等,见一家老小都在,本打算来一番走心的长谈,却发现根本聊不下去啊。
为啥?
因为一家人都是乐呵呵,说啥都是乐呵呵。
在家里,爸爸话最少,笑得最温顺,基本没发言;
说到孩子的爱好,妈妈说看电视啊,玩玩具什么的,寥寥几句;
爷爷一听,一把拿起桌子上的三字经拼音识字挂图,让孙子背来听听,于是小俊口齿不清背了一段,也不知道自己背了啥……
小俊一背完,就打开电视,熟练搜台,开始看动画片。见状,老师只能单方反映些情况,提一些小建议。
后来每学期家访,也都是列举这些问题,收效甚微。当别人家的娃能力蹭蹭的提升,小俊逐渐呈现落后之势。马上要上小学了,我们无比担忧,基本的生活学习习惯都没养扎实,孩子是否能跟上小学的节奏……
在这个家庭,所有人都互敬互谦,一派祥和。但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帮助孩子解决眼皮底下的发展危机。
孩子在最好的成长期丧失机遇,最后总要由家长收拾烂摊子。
5
难道和祖辈一起带娃,就真的有弊无利?
当然不是
Jasper,大家都喜欢吧?
应采儿和陈小春这两个暴脾气,怎么会生出这么可爱懂事的宝贝?
其实Jasper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跟随外婆外公长大的。
在Jasper外公的微博里,可以看到无数寻常却温馨的瞬间:
二老陪着外孙一起在纸壳坦克里玩耍;
孩子重大成长的瞬间都不曾错过;
陪孩子扮演游戏,装作阳台吃火锅……
这与左手刷微博,右手遛娃的陪伴方式,迥然不同。
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和游戏中完成。参与孩子的游戏,作为一种高质量的陪伴,不仅能够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孩子的成长。
另一方面,应采儿作为母亲,展现出第一责任人的权威。
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应采儿公开了Jasper的房间,里面玩具不少,却摆放得干净整齐,按照应采儿的话,是绝对不允许乱放玩具的。
尽管“隔代宠”难以避免,在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和礼仪上,应采儿寸步不上——
当外公按照Jasper的口味来准备饭菜,应采儿会制止外公,同时直接告诉儿子“这不是餐厅,有什么吃什么”;
在外做客吃饭,她从不允许Jasper收到特殊照顾,优先取餐;
她甚至不允许孩子夹盘里的最后一块食物,“不能因为我爱这个,就全夹光。”
在这样的家庭中,既有必需的高质量陪伴,又有坚定执行的家庭教育准则,母亲能承担起育儿的主要责任,祖辈与父母互相补充,家里的教育大方向趋于一致,养出的孩子怎能不让人艳羡?
再说一个身边的例子:
有的爸妈确实分身乏术,比如小羽家,就是奶奶承担日常照料的主要责任——
日常,奶奶喜欢钢笔写生,带动小羽也爱上了画画;
小羽体弱,奶奶一到周末就带着小羽去爬山、逛公园,锻炼孩子的体质;还陪孩子认养了一只小狗,每天生活充实快乐……
小羽的爸爸日常工作繁忙,但是每次邀请家长出席的活动,从不缺席;
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的任务,从来不推辞;
六一儿童节上,他扮演憨态可掬的公牛,小小的儿子则扮演斗牛士,配合绝佳,逗得大家前仰后合……
这样的小羽,尽管妈妈常年在外出差,却浸润在温润谦逊的家风中,各方面都有着均衡的发展,看不到教育的缺失和错位。
所以,和祖辈一起带娃,也没什么不可。
只是,作为父母,必须意识到,你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成长,你最不能缺席。
请记住:
大权在你,主要责任当然在你难得糊涂,体谅祖辈心力有限交流沟通,观念一致才是正道家园配合,齐心协力必有所获【粉丝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赋究竟是什么,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在对话框输入“测试”,答案就在那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