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判断不准确,无法抓住问题的核心所在?可能有一个原因就在于,没有抓住思考与观察的基础。
毕竟,一切教育的基础,在于准确了解评估孩子。而观察,又是了解孩子的基础。那么什么是观察的基础呢?
是区分事实与观点,区分客观描述与主观解释,这一点是观察与思考的基础。
昨天的文章里提到,要客观描述,点击这里:不小心碰了一下就炸毛,孩子可能是缺少解读社交环境的能力其实之前,也多次提到过,在都挺好┃如何疗愈原生家庭之痛,给予对方存款,就是客观描述自己欣赏对方的地方;以及在鼓励孩子、观察孩子、评估孩子、帮助孩子缓解情绪等的过程中,最需要的也是客观描述的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客观描述这一件事,对于我们来讲,却是困难的。或者说,完全客观的观察与描述,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去观察描述一件事时,很难不受自己的经历、对事物的理解、看待他人与自己的态度、甚至是偏见和成见的影响。
这些都让我们在观察描述时,不自觉地戴上的有色眼镜。
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客观地去观察和描述。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意识地去思考哪些因素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
认识到自己一定会不客观与不准确,是尽可能客观地去观察和描述的第一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自觉地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对方一定是错的。
也常常因为此,而彼此开始战斗与争夺权力。无论是朋友间、同事间、夫妻间、还是亲子间,只要是人与人之间,这都是一个很容易就掉下去的陷阱。
承认这一点,有意识地去提醒自己,“我不一定对”,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争吵。也会帮助我们在观察描述时,反而更客观。减少了自我对观察描述结果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1. 客观观察描述的重要性:
我们的思考与行动,可以说都是基于我们的观察。对于养育孩子来说,也是如此。我们会怎么对待孩子,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因为怎么去解释他的行为?
孩子在敲打锅碗瓢盆,是在探索,所以我要尽可能地支持;孩子在敲打锅碗瓢盆是在捣乱,天天就会惹事生非,制造混乱,我得制止。不同的解释可能导致完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
这就是观察描述为什么重要的原因,因为是其他后续行为的基础。
图片来自网络
2.观察描述的扭曲:
但是,观察描述很多时候是不客观的,甚至是扭曲的。观察描述的扭曲,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前面讲到的有色眼镜:经历、态度、理解、偏见等。有色眼镜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观察的呢?
对于大多数事情,我们在见到之前,会先听到很多关于它的信息。在经历大部分事情之前,我们都先对其进行了想象。
对于这一点,我的感受特别深刻,因为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很多同学对事情的理解,完全是建立在幻想上的。尤其体现在女孩子的恋爱上,当然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最常见的还有对工作的理解。
在认识一件事之前,先道听途说了很多。当然,事前了解并没有错。可是,我们的教育比较缺乏的是,能够提醒我们,在真正面对时,能够有意识地去将先入为主的观念先放在一边。
图片来自网络
3.思维定势与标签:
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或者说思维定势,会不自觉地注明哪些东西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然后,熟悉的东西会被视为非常熟悉,陌生的东西会被认为异常陌生。
所以,我们常常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很多人是套在某种模式里认识世界认识人。标签就是由此产生。就像我们看到孩子一闹腾,就会蹦出三个字“熊孩子”。其实,这就是标签,也有可能是观察描述的扭曲。
无视当下鲜活生命的各种具体表现,而用标签一概而论,然后加以批判。就是我们常常在做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的生活很痛苦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这样的事情,也常常发生在最亲近亲密的人之间。
经常说用心才能看见,其实就是说,要摒弃掉头脑里的那些思维定势,真正去看到每个人他的具体的行为,具体的心理活动,具体的烦恼与快乐。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客观观察描述,第一步要先区分事实与观点,或者说描述与解释的差异。
区分事实与观点我们在观察描述孩子时,一般都会出现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对孩子发生事实的描述,一部分是自己对事件的观点解释。当然,我们面对任何事,大概也都逃不出这两方面的内容。
我们越是对事实描述观察地越仔细越客观,就越有利于我们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与行为,并且为他未来需要的发展提供支持。也会帮助我们得出更加正确的观点和解释。
反过来,正确的观点和解释,又会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客观地观察孩子。可以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与相互促进的过程。
但事实上,客观观察的最大难点之一就是,辨别事实和观点、描述和解释之间的差别。能够理解事实和观点、描述和解释之间的差别,可以帮助我们从描述性信息中剥离出解释。
我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当做是孩子行为的客观描述和观察。并以此去教育甚至训斥孩子,为孩子的未来规划道路。
图片来自网络
事实最大的特点是描述性,不包含任何主观色彩和价值判断,只是描述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下面举例来说明。
主观的:噗噗爱玩跷跷板,当她坐在跷跷板上,就会哈哈哈哈大笑起来。一上一下,特别是快速上下的时候,她还会自己试图把屁股脱离坐板,更加颠簸。她真是个快乐的宝宝!
描述性与事实性的:当噗噗坐上跷跷板上时,她哈哈笑了起来。跷跷板一上一下,快速移动,她的屁股也随着脱离坐板。在玩跷跷板游戏时,她一般都不会哭。
主观的:噗噗特别喜欢玩积木。她会哗啦把积木倒出来,然后翻捡,找出她喜欢的积木块。然后就会开始搭建她想搭建的房子了。这是噗噗最近的最爱,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尤其喜欢搭积木。
描述性与事实性的:噗噗最近几乎每天都在玩积木,她会将积木倒出来,从中选择积木,搭建成各种造型。她说“快看,这是我搭得房子。”晚上醒来,她说“我想玩积木,我最喜欢搭积木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两者的差异不是特别大,如果不是仔细看的话,可能都看不出差异。我们下面看一看,解释性评价性的主观词汇,是如何可以变成事实性的、描述性的词汇的。
两者一比较,是不是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来,什么是我们主观地判断评价解释,什么是客观地描述观察。
客观地描述观察,也就是描述事实,具有如下特点:
1.客观性:观察但不评判。我们太喜欢评判了,每遇到一件事,不自觉地评判就来了。所以,做到客观很难,即使我们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要评判,但是观察时仍然会选择性地关注。
比方,我就发现,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进步与好的表现视而不见,孩子的缺点和错事立即上前制止。这就是选择性关注。而且父母的关注,会引导孩子往这个方向发展。换句话说,可能越大张旗鼓地关注缺点,孩子反而会更加容易去犯。
这不是说,不要管孩子的缺点和错事不足,可以明天的文章谈一谈,如何建设性地看孩子的不足之处。
图片来自网络
2.具体性:寻找具体的细节,比方孩子做了什么动作,用了多长时间,说了什么具体的话语等等。
客观地观察描述,一是需要关注细节寻找细节。我之前的文章里,非常多的时候,在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举的例子都是非常微小的细节。因为“成功”的原因都在细节里。
然后留意自己的主观性,这能帮助我们暂缓很多想上去怒吼孩子或者制止孩子的冲动。也会帮助我们看到更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3.直接性:最主要是指,可以直接记录引用孩子说过的原话。很多时候,孩子的原话很好玩儿,而且转瞬即逝。比方噗噗之前一直说胡萝卜是“红菠萝”,昨天晚上逛超市的时候,第一次说了“红萝卜”。
图片来自网络
4.情绪:我经常在举例子的时候,尤其是表达孩子感受的时候,描述情绪。情绪对于社交场景很重要。情绪的细节包括音调、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手势和其他非语言信息。
情绪细节描述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比起其他描述,我们很容易就对孩子的情绪做出了评判而不是描述。
描述:噗噗抓起了积木,扔了出去。她尝试了六次去搭一座房子,搭到十来层高的时候,房子就倒了。她的神情越来越严肃,“我不需要你的帮助。我现在很生气。”她大声喊道。
评判:噗噗很愤怒和生气,她抓起了积木,用力地扔到地板上。她尝试了好几次去搭一座高高的房子,每次到上面的时候,房子都倒了,她很沮丧,还发起了脾气。这个孩子总是这样乱发脾气,还不听劝。
情绪比较特殊的一点在于,情绪管理本身就需要父母给孩子的情绪命名,或者说告诉孩子他目前的情绪叫什么名字。这不是评判。就因为这一点,我今天想了很久。
评判和描述,在情绪这里,很容易混淆,“你很调皮(是评判)”“你很生气(描述情绪)”。他们二者的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一写估计又要写多了。简单来讲,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说话者他的目的与态度还有语气。有机会写写。
图片来自网络
5.完整性:我们在做观察描述时,描述事件的起因、过程和最后的结果。完整的记录会记录描述场景、参与的人物、按顺序发生的行为动作、回应、互动和结局。
完整地观察,很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的意图,也会让孩子有更多时间来探索,自我主导去学习。
比方和噗噗经常一起玩的小姐姐,一般她第一次玩什么东西的时候,即使很脏很乱,我一般都不会制止。会在事后告诉她我的要求。就是因为,当下,她在探索,这种探索的过程比秩序更重要。
但是如果好几次之后,她还是没有改进,我才会中途指导。因为自由一定是在规则之内的自由,过分的自由有时候对孩子是一种放任。可能她最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告诉她什么是边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意见和评判。但不等于说,每个人的观点意见和评判都是正确的。这完全是两个概念。
观点是非常个人化的,所以,也常常会引发我们强烈的情绪。
1.表达喜好:观点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表达喜好,“我喜欢这个.......”“我不喜欢这个.....”。这是最直白的翻译。
很多时候,是比较隐蔽的,“他是个天使一样的孩子”,这本质上也是表达喜欢。“孩子就该有个孩子的样子”,这本质上是在表达不喜欢。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要去反思自己语言潜在的对喜好的表达,孩子是会很容易就捕捉到的。
图片来自网络
2.表达评判:我们每一天都在表达评判。我对人情世故了解地非常晚,记得在高三的时候,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你们说完一个人,直接后面就会跟着这个人怎么怎么样?你们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这是我对当年同学提出的疑问,她们回答,“就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呀,这些想法就在脑子里啊”。我一直到十八岁,才明白说一个人“精”是什么意思,更不要说其他评价性词语。
也正因为如此,我对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出现的评判感受非常深刻。对大家是自然而然的事,对于我,是思考后观察后才理解的事物。这个过程加深了理解。
评判是对事情真相或行为的一种判断,可以说我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评判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怎么这么不懂事”“天天就没有一会儿安静的时候”“怎么这么磨蹭”........
很多时候养育孩子,就是在这样不断地评价中,消耗了一天又一天。完全是无意识行为。
而且,与前面的评价性描述还不一样,评价性描述再怎么说,还有细节在。很多时候,父母对于孩子只有一句评判的结论,前因后果事情发展过程,一概没有。然后就开始直接讲大道理,妄图孩子能立即改正!
“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评判)。你要好好听别人讲话,有礼貌,懂点规矩(讲大道理)........”
换句话说,我们日常养育孩子,不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客观观察上,而是建立在自己一厢情愿的评判上。
所以,就可以想象,为什么养孩子那么辛苦了。本身养育孩子就不容易,再这样在自己搭建的“幻想”上养,肯定苦上加苦呀!
图片来自网络
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区分事实和观点,是观察的基础;观察,是了解孩子的基础;准确了解孩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我今天写的过程中,也很有收获。因为日常我会记录很多噗噗的日常举动,今天具体分析下来,才发现,我原来的记录都是“评价性阐释性的记录”,而不是“描述性事实性的记录”。里面不自觉地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观点在里面。
我还一直自认为比较客观,可是,仔细看下来,才发现,其实并没有,哈哈哈哈!Piapiapia打脸!
图片来自网络
PS,我终于开始了自己的心愿了。噗噗一岁多的时候,我就每天都想写关于观察的文章,每天都在构思,希望自己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关于观察的,可惜毫无头绪。想说的太多,又说不清楚。
本来今天想写观察,可是发现,不先说清楚事实与观点,说起来观察就会很难。结果没想到,纯理论的文章这么难写,删删改改,停停歇歇。就这个点了。可能也没有写清楚。
今天就酱!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1.情绪管理┃孩子大吼大叫撒泼打滚,可以这样来引导
2.情绪|孩子激烈情绪背后的需求,你都知道吗?
3.情绪管理┃用角色扮演法还原场景,帮助孩子应对强烈情绪
4.打人问题┃我家孩子突然被扇了一巴掌,我做了这些步骤来疏导
5.都挺好┃如何疗愈原生家庭之痛
6.情绪管理能力培养┃0-18岁不同阶段不同方法(一)
7.情绪管理能力培养┃0-18岁不同阶段不同方法(二)
8.基础题┃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你鼓励孩子的方法正确吗?
9.不小心碰了一下就炸毛,孩子可能是缺少解读社交环境的能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