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看了好多育儿的文章以及很多新开的育儿频道(微博抖音等等),发现部分人也就是为了有看点,第一篇文章就拿华生的哭声免疫,“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拿出来鞭尸,“自杀”“流浪”“精神分裂”各种耸动的标题来吸引眼球,一个已经将近100年前的理论,早就已经证实是错误的东西,到底还有什么好辩论的,拿来套在现在已经证实是安全有效的育儿法上,尤其睡眠引导上, 只要稍微提到让婴儿哭就反对, 却拿不出反对的理由及有效的解决办法,吓坏及洗脑了无数家长。起码最少他教会了所有人,完全的哭声免疫是绝对错误的事情,真的没有必要一直攻击一个100年前的人跟理论。
反观前阵子抖音上非常流行一个视频,许多父母都给自己孩子尝试了,内容就是抱着孩子靠近门,用手敲两下门模拟出头撞到门的声音,然后安抚宝宝,许多宝宝就以为撞到头了,开始哭泣。这样的情况下,平时已经给予孩子过度的关注,孩子已经无法分辨到底是疼了哭,还是被父母吓的哭了。还有在打预防针的时候,都能看到,有家长在吓唬孩子或是安慰孩子,还没打之前就一个劲的安慰,让孩子还没打之前就开始哭了。 这样的情况孩子并不会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反而会丧失安全感。无论任何情况就支持亲密育儿的,就简单问一句,给爷爷奶奶宠出来的熊孩子还少吗?
而且“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这个理论真的错误了吗,在孩子1-2岁后开始有沟通能力,懂得拿哭声来要挟父母之后,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就无理由妥协孩子的要求,在3岁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而不是只要不顺心意就用无止境的哭闹来要挟父母。
到底是亲密育儿还是哭声免疫
那到底要亲密育儿还是哭声免疫,答案是当然是亲密育儿,但是要理解亲密育儿的限度在哪里,无条件的安慰孩子响应孩子哭泣并不是亲密育儿,亲密育儿也没有那么简单,不然就不会出现那么多被惯坏的孩子。简单的来说就是看情况而决定是否响应孩子。首先父母要能分辨什么是需要抱的什么是不需要抱的,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摔倒了或是撞到了,如果只是轻轻的碰到,那孩子通常都会出现一个反应就是看着父母来决定他要不要哭,这个时候装没看到孩子可能就不哭了,这种就是不需要抱或安慰的,而如果确实孩子疼了,就要即时反应。
再来对于孩子生理上的需求,饿了,要换尿布了,生病不舒服了,吓到了, 疼了都要做到即时反应,因为孩子是无助的,并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只能用哭声来告知父母。 必须了解孩子为什么而哭的特性,像我家孩子就是只要饿了就一定大哭并且马上要喝到嘴,而大便塞满整个尿布了也无所谓。而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就是只要尿一点就哭,要马上换尿布,其他并没有什么需求。对于孩子的生理需求必须即时反应。
另外一点,在孩子哼哼唧唧的时候不要抱,像在0-3个月趴着的时候跟3-6个月要睡觉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可能是在学习抬头或是安抚自己睡觉,学习新的技能是辛苦的,就像一个受伤的人刚康复在复健一样,他在付出努力学习抬头,而这个时候将他抱起来反而打断了他的学习。在宝宝没有哭之前不要自己去猜想他需要抱了,当他难受需要帮忙的时候自然会哭。不要过度响应孩子的反应,这会打断孩子的学习,跟降低孩子自主能力造成孩子过度依赖父母,不愿意学习尝试新东西,因为父母已经用行动告诉他如果学习新技能是辛苦的就不需要学习。
接下来说说到昨天看到李玫瑾教授一段视频,一岁以前的婴儿是没有记忆的,但是哭泣跟痛苦会记忆在自主神经里面,一岁以前孩子的哭泣如果没有得到即时的响应,这个痛苦就会被身体记忆住,造成长大后情绪的不易控制,就是平时情绪很好,但是一旦某个点触发到他就会使得情绪爆发。所以对孩子的快速响应以及生理需求满足上很大的影响了孩子长大后的情绪控制能力。这个也是亲密育儿的核心,就是积极响应孩子的生理需求, 减少孩子的哭泣。
而在大一点之后,孩子有了能跟大人沟通的能力,并且会使用哭泣来要挟父母,比如不买玩具就哭,不给玩手机就哭,不让看电视就哭,就不能再死板的抓着亲密育儿不放,必须让孩子学会控制,不能为所欲为,才不会宠坏孩子。尤其再做一些危险的事情的时候,必须严厉的阻止,告诉孩子这些事情是绝对不行的。
睡眠训练与亲密育儿
最后再来讨睡眠训练跟亲密育儿的关系。这个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说了那么多亲密育儿,睡眠训练当然不对阿。这个想法是错的,睡眠训练并不是让孩子哭那么简单,如果只是简单的让孩子哭一哭睡着了,全世界也不用绞尽脑汁来让孩子睡个好觉。睡眠训练的目的是在短时间之内让孩子学会自行睡眠,让孩子不再因为睡眠而哭泣,从而减少孩子哭泣的总量。而不同的方法,区别只在于给予规则的建立力度不同,本质上不管是4S哄睡法,法伯训练法,抱起放下法,分步矫正法,都是让孩子知道怎么自己入睡,什么时候该睡,建立起良好的睡眠模式, 让孩子可以有个好睡眠,并没有哪个方法好一点或是差一点,而是看每个婴儿的状况跟每个人的家庭情况跟接受程度来选择如何实施睡眠训练。
争议较大的抱起放下法以及法伯训练法(让孩子有一定的哭泣,并且对其安抚控制哭泣量),其作者也是提倡用于情况较为复杂,睡眠已经出现相当困难的状况下使用,用于快速的解决多种复杂的睡眠问题,来降低哭泣总量,不让孩子长时间处于睡眠困难的状况。抱起放下法主张抱起放下法是最后手段,用于睡眠困难以及生活规律完全错乱且经过努力也少有进步, 而法伯法本身的出发点就是解决睡眠障碍。
举例
从4个月开始出现严重的睡眠问题,平均每天睡前或醒来后因为睡眠哭泣总量一个小时,以两个月来计算。
用较为强力的训练法的时候:第一周每天哭2小时,第二周得到改善哭1个小时,第三周哭半小时,第四周开始不哭,4周总共14+7+3.5=24.5小时。第二个4周开始不再因为睡眠而哭泣,两个月总哭泣量为24.5小时,而之后几乎很少再因为睡眠而哭泣。
用较为温和的改善方式:第一周每天1.5小时。第二周每天1小时,第3-5周每天半小时6-8周开始慢慢不哭。两个月后达成自主睡眠不再因为睡觉哭。两个月哭泣总量是10.5+7+3.5+3.5+3.5+5(6-8周零碎哭泣总和)=33小时。
而完全不改善相信长大就会好的:从每天哭1小时,随着时间有点进步一个月后每天哭半小时。第一个月7*4=28,第二个月3.5*4=14, 两个月总共42小时,并且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一岁两岁甚至更大。
在第一周明显的在改正孩子的睡眠习惯一定会造成更多的哭泣,但是睡着规则的建立,孩子适应了新的睡眠方式,培养出孩子跟父母的联系,哭泣总量快速降低。这样可以见得睡眠的训练让孩子哭的目的是让他更快的学会自主睡眠,来降低哭泣总量,不再因为睡觉而哭泣,从而保证婴儿的睡眠质量。 而强力的睡眠训练是用于改善较为复杂并且严重的问题。而完全忽略睡眠问题相信大一点就会好只有在第一周的哭泣量少于睡眠训练,并且会一直持续睡眠的问题,所以显而易见的到底是什么方法才是对宝宝好, 什么方法才贴近亲密育儿。
睡眠不良对孩子的影响
婴儿长期的睡眠不足,精神状况不好,会极大的影响脾气跟情绪控制能力。澳大利亚的研究针对326组有睡眠问题的婴儿,分为一半实施睡眠训练,另外一半则由父母自行顺其自然的带大,到孩子6岁后进行分析,而有睡眠训练孩子比没有实施睡眠训练的孩子,更少有情绪控制问题及行为问题。 据统计有睡眠问题的孩子平均每天比没有睡眠问题的孩子少睡眠一个小时。
另外一组研究(摘自婴幼儿睡眠圣经),对10-14岁的孩子进行研究,限制了孩子某天的睡眠,然后再来分析差别。睡眠减少后,孩子的语言创造力,抽象思维能力,概念形成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都下降。简单来说孩子每天学习写作业到10-12点反而会造成他的学习能力下降,在白天上课无法更快速的接受新的知识。所以说睡眠对婴儿,幼儿是多么的重要。
总结
其实睡眠训练跟亲密育儿的核心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减少哭泣,培养安全感,来培养出一个性格好的孩子。不管在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上还是性格的培养上,或是单纯的为了孩子好,睡眠训练跟亲密育儿并不冲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