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们一定都知道大名鼎鼎的股神巴菲特吧?
那你们知道他的三个孩子吗?
你们是不是跟我一样,以为他的孩子应该不是大富就是大贵吧?
可是现实就是这么让人大跌眼镜。
如果你知道他的三个孩子,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
你会不会替巴菲特哀怨的叹出一口气,
“哎,恨铁不成钢啊!”
又或者,你可能会嘿嘿一笑,
原来上天还是公平的,
你虽然比我会赚钱,
但我的孩子会比你有出息!
哈,不管你们怎么想,
人家巴菲特可坦然的很!为什么?
因为巴菲特把育儿这件事已经想得透透的:
所谓父母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做自己!
他的大儿子霍华德,是一名普通的农场主,只喜欢种玉米和大豆;
他的大女儿苏茜,是一名全职妈妈、家庭主妇;
他的小儿子彼得.巴菲特,老巴最喜爱、最寄予厚望的孩子,在19岁那一年,选择从斯坦福大学商科辍学,做了一名独立音乐人。
彼得最穷的时候每个月只有几百美金的收入,当他到处去寻找投资扩建工作室的时候,每次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怎么不找你爸爸巴菲特借钱呢?不是他没有找过,而是巴菲特拒绝了。
你可能会想这一定是巴菲特在生气,希望通过金钱上的控制让彼得回心转意,恰恰相反,巴菲特非常支持儿子的选择。
他当然希望彼得毕业后进入华尔街,子承父业,但是他也知道愿望是自己的,不是彼得的,他想了一整晚,对彼得说,
“你知道吗?
你和我其实在做一样的事情,
音乐是你的画布,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我的画布,
我每天都在上面画上几笔。”
巴菲特把儿子的音乐梦想和自己的金融王国相提并论,意思是说只要是自己热爱的事情,都值得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成功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而不借钱给彼得,正是一种带着爱放手,让彼得在“做自己”的道路上更努力、更勇敢。
他说,
“钱会让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
你应该像其他美国人那样贷款买房,
然后靠自己的努力把贷款还上。”
2
同样是“富二代”的何猷君,最近因为在《最强大脑》中的出色表现火了。
人家比你好看比你有钱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这人间极品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好好读书、勤奋做事、这些何老先生的家风我们就不多说了,这里想谈一谈的是何家的“对孩子放手、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做法是如何塑造了一个独立、自主的何猷君。
小时候,何鸿燊教何猷君骑单车,刚骑了一个多小时,就拆掉了两个辅助轮,当何猷君摔倒的时候,也没有马上去帮他,而是鼓励他自己想办法站起来。
何猷君12岁离开家出去留学,会自己做饭,打扫屋子;出门习惯性的坐地铁,乘飞机出行也坐经济舱。
3
“后拼爹”时代,拼的不是爹的赚钱实力,拼的是父母的教养能力。
而比起单纯的教孩子怎么做,在合适的时机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试错,是作为父母更高的境界。
2岁时,孩子想自己抓饭吃,你是拉回他的小手继续喂饭还是给他一把小汤匙,让他边玩边吃?
3岁时,孩子想爬上高高的桌子从上往下跳,你是拦住他还是在下面垫上一块软垫让他享受跳跃的快乐?
5岁时,孩子想尝试打鸡蛋,你是让他走开还是给他一个大碗和几个鸡蛋让他慢慢练习?
7岁时,孩子想先玩一会再开始写作业,你是催促唠叨还是跟孩子约定好一个完成作业的时间,然后让孩子自己安排?
10岁时,孩子想跟小伙伴单独出游,你是坚决反对还是相信他能照顾好自己,放手让他去?
14岁时,孩子大手大脚的花钱、玩电子游戏,你是扣下孩子的零花钱、没收孩子的Ipad,还是开一个家庭会议,一起讨论如何相互尊重的解决问题?
17岁时,孩子有了自己喜欢的异性伙伴,你是如临大敌、拼命压制,还是坦诚的跟孩子谈一谈自己的情感观,然后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18岁时,孩子选的学校和专业不是你希望的,你是苦口婆心劝说孩子听你的还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并无条件支持他?
自问一下,你对这些问题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前者?虽然也知道后者才是更好的答案,可是就是做不到?
是谁说,做不到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愿意做?
错,大错特错!其实你只是需要一套更简便、更有趣、更易行的方法,当“开始行动”的门槛降低了,一切就是那么简单!
itnewit.com:ITNEWIT爱分享(每天一读) » 巴菲特的育儿之道,我们总结成这五个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