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只要你这次考好了,我就给你买个游戏机。"
"要是这次能得到第一名,假期就去三亚玩儿。"
"你就专心准备比赛吧,只要这次能夺冠,妈就给你买双名牌鞋。"
类似这样的话,我们经常会在家庭中听到。很多孩子其实都是一直被"奖励"长大的,小时候,好好吃饭,就给买玩具;上了幼儿园,好好学习,就给小贴纸;好不容易上了学,成绩好不好,全取决于给的奖励是不是有诱惑力。
父母更喜欢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好好学习
很多父母都觉得这样的方式并没有问题,给孩子买什么都好,只要能实现目的就可以。短期来看,几次物质奖励就能换来孩子的进步,是值得的。但是,随着孩子越来越大,见过的奖励越老越多,我就会发现,这种奖励式教育对孩子而言,坏处远远大于好处。
奖励式教育为什么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许多父母可能会觉得疑惑,奖励怎么还成坏事儿了呢?平时上班,单位不也是靠着奖金和假期来督促大家好好工作吗?但是,对孩子来说,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降低孩子自主学习的欲望,让孩子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奖励上,从而完全忽略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对噪音特别敏感的老人,一群孩子每天在小区里踢垃圾桶发出的声响,让他烦躁不安。
多次劝说未果,他想到一个好办法。
他问孩子们:"你们踢垃圾桶是不是很快乐?"孩子们回答:"是"。
他又说:"每天给你们一块钱让你们在固定时间踢垃圾桶,你们愿意么?"
孩子们回答:"愿意。"
在之后的日子里,按照约定俗成,孩子们在固定的时间里踢垃圾桶,老人按规定给他们每人一块钱。
一段时间后,老人说自己收入变少了,只愿意给5毛。
孩子们一听钱少了一半,变得不开心,踢垃圾桶的劲头也明显松懈。
再过一段日子,老人对孩子们说:我现在没有收入了,没有钱给你们了,等我以后有钱了再说吧。
孩子们垂头丧气地说:"那怎么行,一分钱不给,谁还愿意踢。"
从那以后,孩子们再也不愿意去踢垃圾桶了。
明明孩子原来很有热情,但是最后去主动放弃,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奖励,老人用奖励毁掉了孩子们的乐趣。
其实,父母用奖励来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以为是奖励激励了孩子,但是,这种行为却无法长久维持,一旦没有了奖励,孩子们就会退回到过去。
一旦失去奖励,孩子的行为便会退回到过去
首先,物质奖励让孩子变得功利,从而缺少内在的动力。
奖励在一开始的时候,会对孩子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这种吸引力其实是一种外部的驱动力,孩子为了得到物质而努力,而不是为了努力而努力。
时间久了,物质对孩子的吸引力就会下降,或者说,父母需要提供更大的物质刺激,才能让孩子重新产生动力。没有物质不行,物质太少不行,没有吸引力的物质也不行。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内在的动力,没有物质刺激,孩子也就不会努力了。
物质刺激成为了孩子努力的唯一动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召集了一群人参加自己的实验,进行答题。一开始,实验是没有奖励的。之后,他将这群人分成两组:一组是回答问题有奖励,另一组依旧没有奖励。
一段时间之后,他告诉两组人,大家可以休息了,当然如果愿意,也可以选择继续答题。只不过,此时答题也是没有奖励的。
结果,有奖励的那组人,在休息时间很少有人继续答题。而没有奖励的那组人,在休息时间答题的仍然有很多,因为他们对答题本身十分感兴趣。
这也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当外在报酬和内感报酬同时存在时,外部的激励不仅不会帮助孩子形成内在动力,还会明显地削弱内在动力。从而导致孩子不会发自内心地去建立良好的行为。
一味地依靠外部刺激只会让孩子失去内在动力
其次,物质奖励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孩子也会觉得,父母奖励的其实不是我这个人,而是我的一个行为。我考试考得好,所以有奖励。但是,平时我表现非常好,只要考试成绩不好,我就不会有奖励。还就会疑惑,父母究竟爱的是我这个人,还是我的考试成绩呢?
慢慢地,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消失,毕竟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连父母的爱也不是无条件的,没有好的成绩,爱也就没有了。
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与信任感
不仅如此,物质奖励会影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平等关系。当物质成为了一种奖励,父母与孩子之间本来平等的关系,就会变成一种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
甚至更像是马戏团驯化动物一样,驯兽师给予动物奖励,动物负责表演出相应的行为,这完全变成了一种条件反射,而不是孩子的主观意愿。那么,孩子与父母也就不再是平等关系了,授予与被授予,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永远都是处于下风。
物质奖励让孩子的努力变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既然如此,奖励就是不可以用的吗?当然不是,奖励这种方式可以用,但是,父母在用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父母应该如何利用奖励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呢?西班牙权威神经心理学家、世界大脑可塑性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阿尔瓦罗曾经提出过5种帮助大脑平衡发展的工具,他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激励孩子"。但是,父母要知道如何奖励孩子,在什么时间奖励孩子。而在这之前,父母就要先了解,奖励与大脑之间的关系,只有了解了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通过奖励来激励孩子。
一般来说,当孩子被奖励是,他的大脑就会分泌出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物质,而多巴胺与人的情绪和感觉都有很大的关系,它会向我们传递出兴奋以及开心的感受,同时还会让孩子的大脑将已经完成的行为与满足感联系起来。而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和孩子提到奖励,孩子就会兴奋,从而促进产生良好行为的原因。
多巴胺的分泌可以让孩子更加兴奋
所以,奖励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奖励的方式以及内容就值得父母研究一下了。
第一点,奖励要与孩子的真实表现相匹配。
父母习惯了在孩子做的不好的时候,提出要给孩子奖励,这样孩子就会为了奖励去努力。但是,孩子却不会去思考究竟怎么做才会更好,他们只会为了"即时奖励"而去努力。而从动机的角度来讲,孩子只是想要奖励,而不是想要好的行为,所以一旦奖励撤销,那么孩子的行为可能就更加糟糕了。
其实,父母不是不可以奖励,但是要掌握好奖励的时机以及要和好孩子说清楚,他为什么会得到奖励。之所以得到奖励,是因为他的努力,他遵守承诺,他做的过程,而绝不仅仅是孩子取得了一个父母期待的结果。
父母应该奖励过程,而不仅仅是奖励结果
还有一点,父母需要注意,那就是设置奖励的时候,不一定非要实现某一个结果才可以奖励,如果孩子有进步,哪怕只是比前一天好一点点,那么孩子的行为也是值得奖励的。我们要时刻记住,奖励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良好行为的产生,而绝对不是为了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
第二点,要注意奖励的频率,不能一直靠奖励来推动孩子。
有些父母一发现物质奖励有用,就频繁地使用。孩子不好好吃饭,就许诺买玩具,不好好学习,就许诺买游戏机,一而再再而三地许诺,就会让孩子对物质"免疫",导致物质刺激起不到长久的持续的作用。
所以,物质奖励可以作为开始,最重要的是父母要通过物质刺激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一旦孩子养成了习惯,就可以适当延长奖励的时间,逐渐消除物质奖励对孩子的刺激。
父母要注意奖励的频率与时间点
不仅如此,父母还可以将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之后制定一个奖励表,告诉孩子全部都完成才会有奖励。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还可以让孩子拥有实现长期目标的能力,对孩子的意义更大。
第三点,不仅仅物质可以成为奖品,爱一样可以。
从某个角度来说,给予孩子物质奖励并不是父母负责任的表现,甚至可以说,这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教育方式,父母并没有真正为孩子付出心思。更何况,物质奖励是没有尽头的,一味地物质刺激,只会让孩子最好对任何物质都提不起兴致。
父母想要让孩子成长起来,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想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予孩子爱与陪伴。
爱与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奖励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奖赏在精神上是奴役别人所用的工具,它们只会诱使儿童勉强去做非自然的努力,这些行为只会妨碍孩子们的自然发展。
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喜好和兴趣,陪孩子去做他喜欢的事情,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比这更好的奖励了。
陆北老师专业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温暖的陪伴。我的头条号是陆北老师,欢迎大家关注!同时,也十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育儿烦恼,陆北老师将陪你一起面对解决。
本文由陆北老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如需转载,私信联系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