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问题,都是爸妈的错?”每位父母都该了解的依附关系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陪伴每个父母和小孩,成为更好的自己。

搜寻公众号 "亲子天下"(微信 ID:cn-parenting)关注

“您好,拜读了黄瑽宁医师的文章:三岁定终身,关键在出生后的三个月!理解到依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深远,然而,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可有法子挽救?”“我和父母的关系不睦,现在和孩子的相处也出了大问题,父母说这是现世报,难道相处模式也会遗传?”这些问题,在这篇文章里可以找到解答。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作者简介|留佩萱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咨商教育博士候选人


2017年一月初,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做〈缺乏安全感吗?这真的要怪你父母〉,文章里提到,孩子在婴儿时期与父母亲所形成的“依附类型”,将会决定他们有没有安全感,进而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甚至是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的确,许多研究显示,孩子的依附类型会影响到他的同侪关系、影响他愿不愿意去探索和尝试、影响他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能不能创造良好的人际互动与亲密关系。

这样听起来,依附关系真的很重要,但是很多父母都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依附关系?什么样才算是有安全感的孩子?

要介绍依附关系,就要提到两位心理学家──玛丽‧安沃斯和约翰‧鲍比。

他们在1950年代相遇,当时,美国社会崇尚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家约翰‧华生不断告诫父母:“不要拥抱、亲吻孩子,也不要在孩子哭的时候抱孩子,不然就会宠坏孩子。”

如果你是一位父母,这样的主张你应该并不陌生,认同“百岁医师”(美国小儿科丹玛医师)育儿方法的家长也是这样觉得──小孩哭时不能抱,不然孩子就会用哭声控制你。

但是,安沃斯和鲍比却不这么觉得。

他们认为,父母亲要响应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感到安全。而当孩子感到安全时,才会更独立、更愿意尝试与探索这个世界。

安沃斯在当时观察了一些母亲与孩子,她也发现,那些最不黏人、最不常哭的孩子,反而是有位常常回应孩子的母亲。

为了要验证理论与观察,安沃斯决定做一个实验。

母亲离开又回来,孩子会怎么反应?

这个实验称作“陌生情境”,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用双面镜观察妈妈和约一岁大的小孩的互动,在实验过程中,母亲被告知要短暂的离开房间,然后再回来。

安沃斯认为,孩子在妈妈离开房间时应该是会充满焦虑的(事实上也证明,就算外表看起来很冷静的小孩,他们的心跳和压力贺尔蒙也显示他们是感受压力的)。

研究人员想要知道,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会怎么反应,还有更重要的,当妈妈再度回到房间时,小孩会怎么样与妈妈互动呢?

安沃斯在观察过许多妈妈与孩子的“陌生情境”后,依照孩子的反应分成三类型。

第一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时哭得很难过,但是在妈妈一回来后,孩子立刻去靠近母亲,并且很快的被安抚,停止哭泣,然后能够继续玩玩具,这一类型的孩子被称作有着“安全型”依附关系。

第二型的孩子在进到新房间时非常焦虑和黏人,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环境,在妈妈离开时他们很难过,妈妈回来后他们可能会去找母亲,但是无法被安抚,还是继续哭泣──这些孩子想要亲近妈妈,但又很害怕焦虑,被称为“焦虑矛盾型”。

第三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房间时表现出一点都不在意的样子,当妈妈回来后,他们也不会去靠近母亲,这类型的孩子称为“逃避型”。不管是焦虑矛盾型或是逃避型,这些孩子都有着“不安全型”依附关系。

父母的对待方式,决定孩子的依附类型

陌生情境实验中这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依附关系类型,是因为孩子天生气质不同所造成的吗?或许基因会有一些影响,不过,早在这些妈妈和孩子进到实验室之前,安沃斯已经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些孩子的家中观察亲子互动,所以,她能够归纳出,到底是什么样的母亲对待方式,让孩子在妈妈离开又回来后,会有这样不同的反应?

婴儿出生后,藉由与身边的人的互动来理解这个世界,尤其是主要照顾孩子的人,像是父母亲。

当婴儿不舒服或是饿了哭泣时,如果爸爸妈妈响应孩子的需求,像是将孩子抱起来安抚、喂孩子喝奶,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安全可以预测的──他们了解,当我有需求时,会有人来响应我、帮助我,这就是形成安全型依附关系的孩子。

所以,在实验中,当妈妈回到房间后,本来痛苦哭泣的孩子能够立刻亲近母亲并且被安抚,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他:“妈妈能够满足我的需求,能够让我快乐。”

而根据安沃斯的家庭观察,这些有着安全型依附关系的孩子,果然有一位平常会回应孩子的妈妈。

当孩子能够有一位让他安全依附的大人,这位大人就像是孩子的安全堡垒,让孩子更愿意往外踏出去探索这个世界,也能够从父母的安抚中学习如何调节情绪。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那么,是什么样的教养模式让孩子形成不安全型呢?

当小婴儿哭泣时,如果父母不去理会孩子传递出来的讯号、不去响应孩子的需求,或是在响应孩子时充满生气或是焦虑等情绪,这就会让孩子形成不安全依附关系。

譬如,当孩子反复感受到没有人会响应他的需求时,他理解的世界就是──在我有需要时,不会有人帮助我,我一点都不重要。

所以,实验中,当妈妈离开又回来时,逃避型的孩子根本不会去亲近母亲,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他:“妈妈从来没办法满足我的需求”。

安沃斯在这些孩子家中的观察也看到,逃避型的孩子的母亲通常不回应孩子、拒绝孩子、不与孩子亲近。

最后,安沃斯从家庭观察归纳出,有着焦虑矛盾型的孩子,他们的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很不一致──有时候会响应他、有时候又忽略他。

这时候孩子就会很矛盾,因为每一次当孩子有需求时,他不知道:“这次妈妈能够响应我吗?我这次能够相信妈妈吗?”这让孩子充满焦虑,就像实验中,孩子在妈妈回来时想要靠近,但又害怕不太敢亲近,因为他不确定这次妈妈能不能满足他的需求。

安沃斯从陌生情境实验中归纳出这三种依附关系类型,之后心理学家又发现第四种类型,称做“紊乱型”,这一类型的孩子通常遭受父母亲的虐待,所以本能上他们想要亲近照顾者,但是照顾者同时又是痛苦的来源。

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无法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响应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实在是太混乱了。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依附类型,影响孩子一生

孩子刚出生的前几年,藉由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来形成依附关系。

每一位孩子都尽他最大的力气来适应周遭的世界,而孩子形成的不同种类依附类型,就像是戴着不同颜色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世界,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解读事情、理解行为。

研究显示,一岁时形成的依附类型会一直跟着孩子,心理学家玛莉‧缅就对一岁多的幼儿做了陌生情境实验,接着,等到这些孩子十九岁时,她再请这些受试者做依附关系测验,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在十九岁时的依附类型,就和他们在一岁的时候一样。

也就是说,在没有刻意去改变之下,你刚出生时与父母亲形成的依附类型是会一直跟着你的。

而如果每一种依附类型就像是戴着不同颜色的眼镜来看待理解世界,那么,一点都不让人惊讶的,孩子的依附类型就会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甚至是将来的亲密关系。

研究指出,当时参与陌生情境被测出有着不安全型依附关系的孩子们,在他们进入幼儿园时,有较差的人际关系,也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而成人亲密关系的研究也告诉我们,有安全感依附关系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比较能够信任人、比较能够维持感情。

相反的,不安全型依附关系的人,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比较会出问题,像是太过度依赖人、无法信任、总是认为会被另一半抛弃…等等,毕竟,他们刚出生时的经验告诉他:没有人会响应我,我不值得被爱,这个世界是无法预期的。

孩子有问题,都是父母的错?

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让孩子形成不同依附类型,一位有着不安全型依附关系的孩子,可能人际关系较差、比较无法调节情绪、将来感情比较会出问题。这么说来,好像孩子有这些问题,真的是父母的错?

但是,为什么有些父母能够响应孩子,有些父母却无法?为什么有些父母在孩子哭泣时能够温柔安抚孩子,有些父母却在听到孩子哭声时感到厌烦与愤怒,然后对着孩子大吼:“安静!不准再哭了!”

难道,有些父母会刻意让孩子形成不安全依附关系吗?

前面提到的心理学家玛莉‧缅在对一岁的孩子做陌生情境实验时,她也请这些孩子的父母填写测验,结果发现,这些一岁孩子的依附类型,就和他们的家长小时候的依附类型类似。

也就是说,依附类型会在世代间相传──你小时候与你的父母亲形成的依附类型,会跟着你一路到你自己也成为父母,然后影响你如何教育孩子,再影响你的下一代。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在美国,数据显示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人是属于安全型依附关系,有约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在幼儿时期并没有形成安全依附──这些人比较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人际关系较有问题,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也会更难和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附关系。

这样说来,好像你在小时候形成依附类型就决定了你和下一代的命运?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你有办法做改变,你能够提供孩子一个安全的依附关系。

父母可以做改变:从理解过去开始

一个称为“成人依附访谈”的研究邀请了怀孕中的女性来当受试者,访问她们如何看待童年、以及和父母亲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想要分析这些受试者“如何谈论童年”,因为,藉由一个人谈论童年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他是怎么理解过去的经验。

譬如说,有些受试者能够叙说父母亲做的哪些事情造成她什么影响,有些人却无法具体举例,只简短含糊地说:“我的童年一切都很美满。”

之后,当这些受试者生小孩后,研究人员再回去检测这些妈妈们和孩子间形成的依附关系类型。

结果发现,藉由受试者当初回答问题的方式,研究人员能够预测她们将来会和孩子形成哪一种依附关系,准确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五。

研究显示,当受试者回答问题时表现出她们理解过去经验时,她们与下一代就能形成安全型依附关系。美国精神科医师丹尼尔‧席格就提到:“你如何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比起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本身更重要。”(重点在于我们怎么解读,而不是事件本身。)

做为父母,如果你愿意花一点时间反思──你的成长过程如何?你和父母间的关系如何?你的父母如何管教你?对你造成那些影响?家庭外有你能够信任的人吗?…当你愿意花时间理解你的过去,你就在帮助你的孩子,让他能够跟你安全依附。
和孩子建立正向关系,永远不嫌晚

想要和孩子建立安全型依附关系,并不是要你当一个完美父母,而是要能够去了解孩子需要什么,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听见、需求被满足,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当我向这个世界传递出讯息时,有人会响应我,照料我。我是值得被爱的。”当然,有些时候亲子关系会有裂痕,这是很正常的,而一个安全依附关系,就是每一次的互动中不断维持沟通、修补裂痕。

1950年代,在美国有许多信仰行为学派的人呼吁父母:“小孩哭了不能抱,不然你就会强化孩子继续用哭来控制你!”但是,小孩是人,不是机器。人需要与其他人连结,需要感受到被爱、被理解、有价值。

要和孩子形成安全型依附关系,并不是照着哪些“行为清单”照做就可以,而是花时间去倾听孩子、理解孩子、同理孩子。

就算你发现你以前提供给孩子一个不安全的依附关系,现在做修复也都来得及。

虽然你没办法改变自己小时候是如何被父母对待,但是,你有办法改变你和孩子间的依附关系。帮助孩子建立安全依附,就能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位更健康的人。

本文由作者留佩萱授权刊登,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版权所有,尊重原创,未申请开白之自行转载行为将一律视为侵权。

从大脑发展到情商教育,最懂你的婴幼儿早教课程,由亲子天下专家群全新打造,点击了解更多,前往订阅→

"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