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入学年龄是3周岁,有些小小班或者早托入园年龄一般是2岁。所以2周左右的孩子是第一次脱离家人的照顾,进入独立的社交生活。
早教老师对孩子们总是“又爱又恨”,因为他们天真可爱,又总有出乎意料的情况“丰富”着老师的一天。
一眨眼或者一转身,就能把一箱玩具倒了,有的在桌上跳舞,有的开始跑步横冲直撞……上一秒在拥抱的两小只,下一秒一方就被压倒在地上……明明在牵手,暗地里在捏人……一旦尺度把握不好,总有回家告状,说自己被欺负了。
在幼儿园被欺负了,要不要欺负回去?
其实这我不太愿意讨论的一个话题。因为无论站在哪一方,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今天想要讨论一下,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的背后会有哪些原因?
原因一:运动能力的发展
2-3岁的宝贝处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他们身手越来越敏捷,能跑会跳不安于静态的一切,一秒钟没有看到就会爬上爬下翻箱倒柜。但他们的大脑和四肢还在磨合阶段,学习如何相处如何高效地配合完成动作。比如跑步时眼睛看到物体,还来不及指挥双腿停下就已经撞上去,再比如享受旋转或跳跃的过程而忽视环境是否足够安全。
一般家里那么多家长围着一个孩子,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磕磕碰碰的状态。幼儿园的集体的模式下,老师的关注度肯定没有家里那么高,运动过程中难免会受伤。
原因二:自我意识的萌芽
教育界有句经典的话“Trouble 2,Horrible 3.”,2岁左右的自我意识萌芽,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再是父母的附属品,有自己的想法,开始有了占有欲。“我的东西是我的,我喜欢的东西也是我的,我看到的东西都是我的。”
在家里的玩具都是他的,但幼儿园的玩具却要和小朋友分享,常见的情形“抢玩具”出现了。抢玩具是肢体上的“冲突”,推推拉拉很正常,偶尔手滑没抓好,或者力气处于弱势的那一方,很容易失去玩具或者跌倒受伤。
原因三:竞争意识和抗挫心理
一提到“竞争意识”我们容易联想到成人世界里的各种竞争,或者学生时代学习上的竞争,儿童时期似乎没有什么可竞争。其实不然,儿童时期的竞争意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竞争意识,或者说是竞争意识的萌芽阶段。而竞争意识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
“看看谁能自己独立穿鞋子。”“要奖励把玩具收拾好的小朋友。”“哥哥吃饭快还是妹妹吃得快?”“比一比哪个小组盖的房子最高。”……(这里所说的是正向的、积极的良性竞争。“一定要争第一”之类的竞争对儿童的发展非常不好,应避免。)
无论家庭或者幼儿园,家长和老师都会用类似的话语引导孩子,这就是儿童时期的竞争。培养一定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竞争是好事,它能促进孩子们的社交,收获自信,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私有的经验,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但竞争一定会有成功和失败。如何面对失败讨论的就是儿童的“抗挫心理”。
很多孩子在家里很少听到批评或者从没被批评过,但得到的表扬却是各种各样。体验过许多成功,却很少感受过失败。所以一旦在幼儿园中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游戏中落后于其他小朋友,抗挫心理较弱的孩子就会排斥上学,家长就会担心是否受了委屈。
原因四:表达能力的不足
我见过1周半就很会表达的孩子,也接手过快3岁还只会哼哼的娃。两个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有很明显的不同。当然,表达不单单是语言表达,还可以是肢体表达,如拉着老师去指一指自己想要的东西。
回想孩子出生后的运动发展过程,基本是7坐8爬11站,1周半独立行走,2周左右跑跳没问题。但语言的发展比运动发展来得晚,1周半到2周才是简单的词组阶段。而家长对孩子的“懂”让他们的语言发展更慢。在集体生活中一旦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与其想半天不知道说什么,还不如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得快,如咬人,打人,抢东西。
原因五:社交模式的探索
社交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只能靠自己去体验,总结经验的一种能力。每个人的社交模式不同。现在的家庭条件好了,但孩子们的社交机会其实变少了。而在有限的社交生活中,大部分家长还会给他们做社交方面的帮助。遇到问题都是父母冲在前面挡着,带孩子融入集体,帮他们分玩具免得争吵,时刻看着他们避免受伤……无形中剥脱了孩子独立进行社交的能力。一离开父母的庇护,就容易受到欺负。
于是在幼儿园想融入集体时,不懂怎么跟小朋友说“可以一起玩吗?”。还没准备好分享时不懂用语言拒绝。委屈了大哭却不懂如何寻求老师帮忙……
孩子在幼儿园受伤受欺负有无数种原因,但归根结底不外乎以上五条。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幼教近6年时间里,几乎没见过没事无缘无故欺负别人的孩子,当然不排斥极个别因本身生理发展不足的例子。
当孩子反馈自己在幼儿园受欺负,或者觉得自己孩子受欺负时,先别着急,从以上五点分析分析。下一跟大家一起分享,“孩子在幼儿园受伤受欺负,要怎么沟通处理?”
--END--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