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的家长在孩子一岁多就将孩子送去早教中心,想着那里有外教,可以第一时间让宝宝接受纯正外语的熏陶,以便日后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美好。
首先,我们对“流利的英文”理解有偏差,流利的英文不等同于发音标准。咬字清晰的几个字母或单词,根本算不上流利的英文。那流利英语的标准是什么?在这里参考一下雅思口语评分标准:流利性与连贯性、词汇多样性、语法多样性及准确性、发音,一共是四个标准,每个标准满分都是9分,考试时,主考官在每一项都打分,最后平均分为得分。通过得分标准,可以看到发音只占了四分之一,而且在考试过程中,口音只要不是浓到考官听不懂,影响就非常小,毕竟不是母语——就像老外说普通话的口音也是被理解接受的。如果真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更重要的是做好其它三项,要说得流利自然不磕巴,用词准确,句型变换丰富,时态语态等语法正确,还要逻辑上严谨连贯。
在我们看到印度电影的时候,总是觉得印度人口音太浓了,t的音都读成了d,r都读成了l,但是如果问老外,总体而言是印度人英语好,还是中国人英语好?他们基本都觉得印度人英语更好一些。从雅思口语平均分来看,中国一般都略逊于印度,印度在措辞等其它方面比我们更精准,这也是因为印度被英语统治了90年,语言入侵过,造成印度语里也有很多英语词。这里使用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想要英语流利,要去做好其它方面的功课,不要过于关注发音。
目前,第二语言的启蒙低龄化,从八零后大都是初中一年级开始学英语,到九零后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到零零后英语普及到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直至今天的早教。这种改变有没有必要呢?VOA的报道曾经解释过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音越不准确的原因,人的面部肌肉是最快衰老的,并且每一种语言的面部肌肉走向有一定的规律,换一种语言面部肌肉走向就不同,因此,年龄越大发音越难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定程度的二外启蒙低龄化是合理的,因为孩子面部肌肉尚在发育,模仿发音更容易。不过,不必夸大这种作用,没有接受英语早教的那一类孩子与家长也无需恐慌。幼儿园与小学开始学英语,根本就不算迟。
想要说出地道的英语口语,在脱离语言环境与语言文化下,是不可能的。家长在给孩子报语言班的时候,不可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首先,问问自己的语文有多好?我们对自己的语文水平的定位是什么?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是语文很好吗?你能写出一篇漂亮的文章吗?你能给领导写出一篇严谨又有逻辑的报告吗?你分得清“其他”与“其它”吗?到底是“文身”还是“纹身”?想必很多人连中文这些都分不清吧?我们每天说着普通话,用着汉字,看电视、读书、听歌……都是中文,我们一样有困惑,甚至在一些非常重要的场合因为措辞不当引起笑话。同理,要求孩子去说地道的英文,这也是天方夜谭,要求英语水平超过母语,更是不切实际的。
这么说,也不是说就放弃了对英文水平的要求,只是希望大家更加理性。
第一、低龄学习,对发音有帮助,可以多看一些原声的视频,并鼓励孩子去模仿,但是不必定位在“我们要说一口流利的地道英语”,孩子敢说敢表达,必定是语言运用越来越娴熟。第二、既然没有语言环境,也无法创造语言环境,听力与口语的落实是非常难的,即使在家里用英语交流,也只能局限于吃喝拉撒的表达,长久下去,提升很难,去看一场英文话剧依旧看不懂。那我们能做点啥呢?多阅读!可以从绘本开始,每个年龄段都有对应的绘本,按部就班地学习,等到初高中,可以阅读一些英文的原著小说,也可以看一些英文电影、纪录片、演讲……读书的时候,也要做笔记,遇到地道的用词与精彩的用词要抄下来揣摩、模仿,日积月累下来,才有比较精彩的表达。同时,阅读带来的不只是语言的提升,还有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文化的沉淀,在长期的语言运用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帮助。这就好比两个读过《易经》的人交流起来比较容易,一个没有读过听另一个讲,基本上无法插嘴。语言只是信息的承载工具,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才能驾驭好语言,才能更有效地沟通。
中文的学习对于英文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语言之间是相通的,在我们的语言环境当中,帮助孩子增强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还有逻辑连贯性,在日后的学习当中,孩子通过顺迁移,也是非常有利于英语学习的融汇贯通。并且,我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学好母语,了解本国的文化,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我们学好英语,是为了借鉴西方文化的精粹与技术来发展我们自己的国家,壮大中华民族。过于追求所谓的“英语语言环境”而忽略中文的学习,最后只会中文水平半吊子,英语也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可取。除非彻底地融入到英语语言国家,否则讲一口地道的英语只是空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