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暑期,家长最担心什么,很多家长都会回答,怕孩子一天到晚玩手机游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游戏似乎成了家长的公敌,是必须要极力讨伐的对象。什么“要摧毁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吧”,“孩子在商场大吵大闹,竟是为了要家长买一部手机玩游戏”,之类的新闻冲击着家长的眼球。
我们这一辈的家长,生活在信息化的浪潮中,被各种媒介放大后的小概率事件新闻,既让我们越来越见多识广,也容易迷失我们的自我判断能力。
而媒体似乎总跟孩子过不去,总跟时代的潮流过不去。电视兴起的时候,媒体担心孩子过渡看电视,呼吁家长要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手机逐渐普及的时候,媒体担心孩子沉溺于手机游戏,呼吁家长不要给初中以下的孩子买手机。现在,小视频方兴未艾,媒体又开始担心孩子在小视频的视觉冲击下无法自拔。
电视、电脑、手机、游戏、小视频,都是现代生活的产物,是人们生活、工作、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成人都无法抗拒它们,更何况孩子们?
这不禁让我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遍全国的“追星族”一词。1989年,央视的《旋转舞台》栏目播出了《潮—来自台湾的歌声》,连续两集,成为了大陆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式的节目,也是影响我们这一辈人成长的重要事件。节目播出了《青苹果乐园》、《再回首》、《十九岁的最后一天》、《我的未来不是梦》,拉开了全国狂热追星的序幕。我们第一次听到了这世界上竟然有如此欢快动听的歌曲,刚开始还以为是费翔改变了演唱风格。小虎队、伊能静、张雨生,这一个个后来耳熟能详的名字迅速成为了我们的偶像。
那时,青春年少的我们,内心充满着激情和狂热,在大街小巷港台音乐的狂轰乱炸、强烈冲击下,尽情地享受着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和快乐,以为这世间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此。
我们狂热吗?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工资的概念,但对每盒磁带卖8元的数字记忆深刻。以至于现如今每当我看到书房里堆积的上百盒当年购买的磁带,少不了想起父母曾经的责骂。
我们疯狂吗?音乐店里播放的每一首新歌,我们都四处打听歌名和演唱者,笔记本上整整齐齐抄满了歌词。有一次,为了听完商店里正播放着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我在上学路上停下了自行车,如痴如醉地听完才走。
那是一段疯狂的青春岁月。
我们虽然疯狂,但却不会迷失。我们没有因为追星而荒废学业,没有为追星而折腾自己,折腾家人。还好,家长虽然不理解我们对流行歌曲的热爱,却没有阻挠我们,而是善意地提醒别影响了学习。
正因为当年那一段狂热的岁月,我们保留了对音乐的热爱,懂得了去欣赏、理解音乐,在后来的生活中,心情沮丧时,我们会在音乐里寻找安慰和解脱,寻求奋进的力量。
如今,每当看到孩子玩游戏、看小视频时的兴奋和激动时,我就会想起自己当年的兴奋和激动。
追星族不是罪过,音乐没有原罪。同样,游戏和小视频也不是原罪,有过错的是我们对待它们放纵的态度。
能够尽情地享受音乐,享受游戏和小视频的快乐,激发我们身体里狂热的因素,总比一潭死水的心态要好。
当年我们这一辈追星的少年,自己的孩子现在也到了当年追星的年龄,看着孩子们玩游戏时的场景,有没有想起我们经历过的激情和狂热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