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更多家长在看到“日本孩子整体的基本功、传接、跑位超过中国孩子”的背后,也能看到我们的孩子在训练纪律、态度、做法上存在的差距,这些细节才是影响了训练连贯性和效率的关键。
看到有家长感叹:“经常看见隔壁场地训练的日本孩子,足球基本功、传接、跑位超过中国孩子好几个档次,平时他们的日常训练,基本功训练和技术指导的比重相当多,看起来日本孩子训练的效果也很好。我们的孩子几时才能迎头赶上?”
同样的教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日青训的课程内容有差异?是节奏不同还是效率不同?那么我们就透过一节中日混班日常训练课的镜头,看看双方的差距在哪里?
从排队分组,就可以看到中日孩子的一些不同表现。孩子们的年龄都是9-10岁,日本孩子会在集合一开始就进入训练状态,而中国孩子则聚在一起说话聊天,个别孩子还在推搡乱跑。
对于这种情况,日本教练的常规做法并不是整顿纪律,而是一声不响地站着,等待孩子们进入训练状态。一些中国孩子根本没注意教练的用意,直至有日本孩子忍不住对这些中国队友说道:“安静。”
此时,3分钟训练时间已经悄悄溜走。接下来的分组,日本孩子再次突显了纪律性以及对教练指令的服从性,而有些中国孩子还在扭捏,要进这个队不想被分在那个队,或者纠结“教练,红队好强啊,我们绿队太弱了,这不公平。”“教练,我们队比他们少一个人。”
有一段时间,教练安排的热身训练就是基本功练习。日本孩子虽然很熟练这些动作,但依然很认真的看着教练做示范;中国孩子则呈现两种状态:有的孩子在很认真在学习;有的孩子则在教练示范时东张西望,等到练习时,他们就会抱怨“太难了”。
在天气变冷的时候,为了让所有孩子在热身中充分动起来,教练会采取三人一组自由组队抢球进行热身。虽然是热身游戏,但场上一直拼抢的依然是日本孩子居多,一些中国孩子在抢不到球后,就会选择放弃。
分组专项训练环节,教练把24人分成穿不同颜色背心的4队,每队拥有2球,先互相传球跑位,等到教练第一次吹哨,所有人可以随意抢球场上的8个球,第二次吹哨时,持有球数最多的一队获胜。
几局下来,有的队伍6人全部抢到球,也有队伍颗粒无收,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除了持球控球能力的个体差异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呢?
通过观察,持球数多的那支队伍,以日本孩子居多,在训练中表现了较强的团队意识,队伍中抢球能力强的孩子,抢下一个球后并不满足,而是传给其他队友。
反观场上其他队伍的孩子,大多各自为战,很少招呼队友一起包夹有球对手,除了“单独作战”,还有些中国孩子过于机灵,遇到更强的孩子持球,他们直接放弃抢球。而同一时间同一片场地,两个身高几乎矮了一个头的日本孩子,却互相招呼着向一个持球的高大中国孩子发起了挑战……
做 法在一次以“带球、传球”为主题的训练课上,教练详细介绍了“4人一组抢圈游戏的要点”,即要求一个队友持球后,两位接应的队友要向侧方靠近接应,方便队友在抢球者逼上来之前把球分出去,然后开始分组练习。
其中一组由“一个日本孩子和三个中国孩子组成”,练习开始后,其中一个新手中国孩子总是不自觉退出圈外接应球,导致球一传到他这边,就被抢球者逼入死角。这时,那个日本孩子主动叫停,用生硬的中文和肢体语言,告诉新手要横向移动靠近持球者接应,另一个中国孩子也跑上前,一起指导新手。果然经过日本孩子发起的自主暂停,这组的训练表现连贯了许多。
反观有一些全部由中国孩子组成的小组,在失误的情况下开始互相埋怨。
同一片场地,有的孩子像狼,既有团队作战,又能个人出击;有的孩子像鹿,明明有着鹿角和体格,却总是四散奔逃。
最后,借用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马约翰的话:“不仅要培养一群努力学习知识的学生,更要让他们好好锻炼身体,不要人家一推你,你就倒;人家一发狠,你就怕。要在运动中学会勇敢、自信、永不言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