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少年说》中,17岁高中生李浩然一上台就向爸爸喊话:“爸,你为什么总是拿你做不到的事情来要求我呢?”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李爸爸也满脸尴尬。
随后,李浩然模仿爸爸一边抽烟,一边教育自己不能抽烟的样子。惟妙惟肖的表演,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针对这种言行不一致的状况,李浩然质问老爸:“您是在逗我吗?”
李浩然还说,爸爸教育自己要控制情绪,但是他自己却因为无足轻重的小事而乱发脾气。
“育子要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句话,不光是李浩然的心声,更是所有孩子们的期望。
有多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却言行不一致。
教育孩子不能迷恋电子产品,自己却一天到晚刷手机。
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却脏话不离口。
教育孩子尊重他人,自己却对孩子动辄打骂。
教育孩子努力上进,自己却整天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说一套做一套的教育方式,肯定得不到期望的效果,甚至容易造成孩子的抵触和逆反心理。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强调:“家长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实事求是”,“身教胜于言传”。
02澳大利亚有一个公益广告《Children see,Children do》,中文为《有样学样的孩子》,生动演绎了孩子们是怎么模仿大人的。
一个小姑娘的妈妈一边乘坐扶梯一边抽烟,到楼层后将烟蒂踩灭,小姑娘也一样抽烟、踩烟蒂。
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爸爸神同步地将饮料瓶扔在马路上。
一个小女孩看到妈妈跪在墙边呕吐,她也用同样的姿势跪下呕吐。
开车的妈妈“路怒”与别的司机对骂,坐在后排的儿子也比出中指大骂。
还有,儿子学爸爸辱骂他人,女儿学妈妈一边说脏话一边疯狂拍打公用电话,儿子学爸爸虐待小狗,孩子学父母家庭暴力……
看看吧,孩子的模仿能力有多强。
很多时候,爸妈是什么样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
心理学上认为,早期儿童行为的突出特点是在当时产生的情感和愿望的影响下,不假思索地行动。唤起这些情感和愿望的,首先是直接围绕着儿童,进入其视线的事物。
而父母的行为,显然常常在孩子们的视线内。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还小,没有判断能力,于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做一些不恰当的事。其实孩子有着强大的接受能力和超强的模仿能力,父母的言谈举止都是他的模仿对象。
孔子老人家早就说过:“其身正 ,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 虽令不从。”
如果家长做得不对,说再多大道理,孩子也不会接受的。
前几天,“专家建议立法禁止16岁以下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热点刷爆全网,引起不少家长的共鸣,微博下点赞最高的评论就是同意这个建议的,看来为数不少的家长不支持孩子使用智能手机。
但是一些家长们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
南京几名小学生,记录下生活中最熟悉的“刷手机”场景,写了一首诗《放下手机,抱抱我吧》。节选如下:
我在写作业,妈妈陪着我,她在看手机。
临睡前,我和爸爸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他在看手机。
我过生日,一家人吃饭,
可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在看手机。
我对大家说,别看手机了,
他们点了点头,接着看。
哎……我们要是能变成爸爸妈妈的
手机就好了!
如果在孩子的眼中,家长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手机,他们自然也会有样学样,一头扎进手机的世界。
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情,却口口声声不让孩子做,又有什么说服力?
爱看书的父母孩子也学着看书,爱看手机的父母孩子也学着看手机。
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
03“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儿童。”
前阵子,有个新闻很火:最好的教育是身教!“吊车侠”的儿子默默助人。
2018年1月,姚小兵开着吊车勇救落水的公交车司机和乘客,又因做好事后不留名就离开,被称为“吊车侠”。
时隔一年,“平凡之光中国日年度人物”视频中,姚小兵透露自己的儿子独自送生病的年迈邻居去医院,同样做好事不留名。
“基本都是身教,自己做什么,孩子看在眼里。”姚小兵这样说。
姚小兵文化水平并不高,又常年在外工作,没有时间对孩子精心栽培,但是他的行为,春风化雨般感染了孩子,不用耳提面命,孩子自然成长得正直、善良。
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孩子自己体会到的感受,比别人灌输百遍还要深刻。成长,就是在这一次次深刻的感受中蜕变的。
在《向往的生活》节目中,演员黄磊曾经透漏自己的育儿经。他说:
“我要教会她这样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我不喜欢摆爸爸的架势,在我看来,亲身示范,让她身临其境地体会更好,而不是说教。”
黄磊的大女儿多多,在《爸爸去哪儿》中的表现让很多人有了生个女儿的冲动。小小年纪的多多爱分享、有礼貌、乐于照顾人,一起参加节目的其他小朋友都十分喜欢这个暖心的小姐姐。
节目中的“村长”李锐也曾经爆料:多多看到工作人员饿的时候,会自然地拿很多吃的东西跟他们分享,为什么?因为他爹就是这样的!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一书指出:
其实,教养孩子一点都不难,父母不用怕,它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以身作则:你孝顺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以后就会孝顺你;凡是你不要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如此而已。
所以,别光把眼睛总盯在孩子身上,试着让自己更加充实快乐,孩子也会学会这项本领。我们可以为了孩子牺牲自己,但千万不要打着孩子的名义去不思进取,那样的锅,孩子背负不起!
04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孩子小的时候,听不懂大人说的话,一双可爱的眼睛就像摄像机一样,记录着父母的行为。然后通过模仿,来学会一样又一样本领。
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千万别忽视了“摄像机”,可以让它们捕捉更多的美好场景。
毕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亲眼目睹的,也会走心啊。
其实,教养孩子一点都不难,只需以身作则,就够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