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些天有一位妈妈给我留言,说孩子有很多“买买买”的要求,满足他吧,怕他控制不了欲望,得到太多不懂珍惜;不给买吧,又担心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将来会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好东西。
我觉得这个妈妈的担心特别普遍。在娃刚会提出各种买买买要求的时候,我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惑。
现在我越来越淡定了,是因为我觉得任何事情的影响都不会是这么极端和绝对的。脱离了经济条件、前因后果、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仅仅是用“买”或者是“不买”来论定对孩子的影响,这样的判断太野蛮了,而且一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永远都没有答案。
不如换一个问题来思考:
不给孩子买,为什么会让孩子觉得爸妈不爱自己,或是自己不配拥有好东西?
我想是因为:我的需要爸妈不尊重、不理解、不在乎。
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孩子能否知道他们的需求和愿望是被理解、尊重的,是这个交流的过程,而不是最后买或者不买的结果。
因此,无论给不给孩子买,有两件事是一定要做,却又常常被忽视的:
第一,问一问孩子为什么想要买,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需求;
第二,客观地、对事不对人地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买。
2
先说第一点吧。
前段时间在一档综艺节目《我们是真正的朋友》里,小S13岁的女儿艾莉想买一件上千块的潮服,小S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女儿数落了一顿。
这是一种特别常见的反应。另外一种常见的反应是:家里已经有很多了,不许买。这两种反应,都略过了和孩子交流原因的过程,直接走向了结果。所以,和孩子的抗争,也会直接陷入“买”与“不买”的死扣里。
其实,先问孩子一句“为什么想买”,把原因了解清楚,很有可能根本就不必陷进争论结果的死扣,而是可以用一些很简单、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
我自己就特别有感受。我发现有时小朋友想买一样东西,真正的目的并不是这样东西本身,而是因为一些特别神奇的原因。
有一次在商场,娃想买一只泰迪熊,家里已经有很多只了,但当时她就是特别想要。我就问她:你为什么这么想买这一只呢?娃说:我喜欢上面这个粉红色的蝴蝶结,家里的泰迪没有粉红的蝴蝶结。
于是我说:原来宝贝是想要给泰迪戴一个粉红色的蝴蝶结,我们回家用丝带给泰迪做一个好吗?娃马上就同意了。
我有个朋友给我讲过,她的儿子有一次在玩具店赖着要一辆蓝色的小汽车,其实家里已经有非常多的小汽车了。于是他问儿子为什么要买这辆汽车,儿子说:我今天最喜欢的颜色是蓝色,所以我要买蓝色的小汽车。她的解决方法是,回家给儿子画了一辆蓝色的小汽车。
在育儿中,要牢记一句话:小朋友的脑洞是很大的~~
所以,“目标具体化”很重要。摸清楚他神奇的小脑瓜里,想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就能用更巧妙的办法来解决。
多问孩子一句“为什么”,你还可能会发现,看似在无理取闹的孩子,原来有非常“正当”的理由。
记得娃上幼儿园以后,有次想买一只小马宝莉。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别的孩子都有。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能别人有什么,你就要买什么啊。但是我还是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有你也想有呢?她说,因为有小马宝莉的几个女孩经常在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她也想加入。
所以,娃想要的,并不是这只小马宝莉,而是交朋友。当时我觉得,这虽然破坏了我们约定的买买买的规则,但我还是应该给她买。
多问一句“为什么”,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感觉和需要是被父母重视的,这比买或者不买的结果更重要。
比如说小S的女儿想买潮服,先是给妈妈发了一段语音,特别兴奋地说:“妈妈,我给你看件衣服,特别漂亮。”她想要和妈妈分享自己的喜悦,但被直接忽略了,还被批判了一通,可以想象孩子会很失望,这种失望不仅仅是因为不能拥有这件衣服。
如果小S能认同女儿对这件衣服的喜欢,一起分享发现一件美服的快乐,那么买或者不买,我想并不是那么重要。
回到文章开始提到的提问题的妈妈,孩子想买小车,先问问为什么。孩子可能会说“车子特别漂亮”、“它跑的好快”,或者“我想和他们一起玩”。这样,父母不仅能告诉他,“这个车子真的好漂亮,妈妈也喜欢”,还能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3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理解了孩子想要买的原因,但觉得确实不需要买。这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跟孩子客观、平静地解释清楚原因。
在《我们是真正的朋友》里,小S有一点我觉得做的不错。她跟女儿解释:你现在长得很快,买来的衣服穿不了多久就不能穿了,所以买太贵的衣服很浪费。
这样对事不对人的客观解释,我想孩子不会因此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好东西。
做了以上这些事情之后,孩子还会不会哭闹呢?可能还会。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具体的问题,比如怎么安抚情绪、怎么设立规则、怎么跟孩子沟通等等,而不是一个庞大的混沌的焦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