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春山,被誉为“儿童观教育第一人”,多年来始终工作在青少年教育一线。接触了成千上万的教育微案例,在接受《新家长报》独家专访时,宗春山说,“不学习的传统家长无法回答、解决孩子的‘问题’。”
人物档案
宗春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自护教育发起人,“网络妈妈”评审团发起人,儿童观教育第一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专家,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智库专家。
不学习的传统父母
无法满足孩子精神上的需求
宗春山离不开书,至今保持每个月约10万字的阅读体量,囊括教育心理学、生命科学等专业书籍,以及人文、历史之类的“杂书”。
“我从小就喜欢阅读,阅读对我来说是亲密的伙伴。”阅读之于宗春山,是内心的滋养,也是心灵的成长,“寻着生活的间隙,偷个几分钟看二三百字心里也踏实。若是半个月不看书,就有空虚感,会不知所措。”
再者,阅读本身具有功能性。作为山东廊坊家庭教育领路人,“金言宗论”专栏、“宗爸金妈幸福时课”、“亲子共成长家校共育项目园区”等以宗春山为主导的课程项目建树颇丰、闻名全国,而这张漂亮的成绩单,一半归功于实践,另一半则是得益于阅读。
“课程需要交互,但更多的是一种输出。以心理学为例,我国的心理学相对落后,但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每隔几年就有新的突破。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真正和青少年对话,持续地‘充电’非常有必要,否则很快会身心倦怠、枯竭,无限拉大双方的距离。”宗春山说。
“孩子的问题我回答不了。”这是很多家长共同的苦恼。我们发现,身处信息社会,孩子读的书已经超过了成年人,思考的问题也往往比成年人更深——诸如为什么读书,为什么活着,宇宙为什么存在等等,涉及的领域既有生活现实,也有精神探索。宗春山认为,“这些问题需要知识储备,更需要思考。而在今天,不学习的传统父母满足不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
有异常的“问题孩子”
背后站着沟通无能的家庭
很多家长谈叛逆期、青春期而色变,这是一种偏见,更是一种歧视。
就像家长普遍视为头号天敌的“沉迷电子游戏”,只要跟踪个例的发展,大多数都能得出同一个结论:每一个沉迷电子游戏的孩子背后,站着的往往是沉迷手机、麻将而忽略孩子成长沟通的“甩手父母”。
“这是我们做家庭教育工作最怕、但也是最常遇到的现象——家长忙于事业、工作,甚至忙于个人娱乐,不把孩子当下的表现视作‘问题’,等到时间长了才发现‘问题’已经大了。”宗春山强调,“做家长的首要功课,是正视孩子成长过程的表现,懂得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沉迷网络世界,也许父母的陪伴不够;熊孩子的对抗对立,可能是希望受到重视、获得关注;孩子说谎,或许是基于独立意志,试图以表象的完美赢得喜爱……为此,宗春山建议,如果孩子出现“问题”,请家长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批判,而是先反省自己——是我做错了什么引发了他这个问题?
“几乎孩子所有的‘问题’都能在原生家庭找到证据。”宗春山说。
对话
◎新家长报: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您的亲子关系是否和谐?
◎宗春山:我一年大概有1/3的时间不在家,孩子是有一点点怨气的。现在回过头来看,遗憾太多了。但我有一点做得还比较值得借鉴,就是在他小升初、初升高、读研等关键节点,给予及时的支持。当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虽然最终做决定的一定是他自己,但这个时候他很需要来自成年人的有价值的帮助。
◎新家长报:所以这算是我们常常强调的“有质量的陪伴”?
◎宗春山:亲子陪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时间一定是前提,否则都是自我欺骗。陪伴的关键体现在全神贯注,节奏同频,也就是我们对孩子的诉求和回应一定要及时和准确。
◎新家长报:您认为阅读的父母和不阅读的父母相比,优势在哪里?
◎宗春山:喜爱阅读、善于学习的家长首先会掌握非常丰富的知识、修养,其次也给孩子做了良好的示范。所谓上德无为,行不言之教。用嘴巴教育孩子是极其错误的,真正的美德、道德不是说出来的,是家长做出来的“身教”。另外,书籍是人类的朋友和导师,好的文章和著作,是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看这个世界,不盲从,不被裹挟,从而走一条坚定的、拨开迷雾豁然开朗的教育之路。
本报记者/葡萄树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360-361期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新家长报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新家长报。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
"-标签: